雙元村(江西吉水縣金灘鎮雙元村委夏家古村)

雙元村(江西吉水縣金灘鎮雙元村委夏家古村)

夏家村位於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以北l公里處,靠贛江邊。該村現有居住戶200戶,人口1157人,面積1.3平方公里。據《夏氏族譜》載夏伯時於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一1404年)由縣城北坊遷入,名夏家。夏氏古民居群據族譜載於清乾隆、嘉慶年間由夏氏29世秉讓、秉謙、秉和三兄弟建造。古村的整體布局是以風水為原則進行規劃,最為有特色的是護村河和護村牆。護村河對整個村落形成環繞,河水引自村前不遠處的山澗,流向村後的贛江,村中有完整的排水溝系統,所有雨水和生活用水都可排至河中。村前有護村牆沿河而建,相當於整個村的一道屏風。沿牆內側間隔植有香樟和杉柏,村後和兩側原來有大片的樹木,由於保護不力,都破壞殆盡。村內房屋分三片,每片三十棟幢,每幢由雙套大門,左右廂房、正房、偏房、後廳房、大廳、寶壁及落廒構成。面積百餘平方米,直牆頂馬頭牆高高昂起,屋裡四通八達,巷道橫平豎直,溝渠相連,整體設計合理。採光、排水、防火、防盜、防澇等設施一應俱全,美觀實用,每幢房屋的窗欞形狀各異,意趣盎然。夏家村的主要特點是:規劃整體、風格統一,功能齊全、氣勢恢宏。其夏氏宗祠也極具保護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吉水縣金灘鎮雙元村委夏家古村
  • 主要特點:規劃整體風格統一功能齊全
  • 耕地:148.17畝
  • 人均耕地:0.29畝
村情概況,古村歷史,古村建築布局,自然資源,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雙元文化名村的主要特點是:規劃整體、風格統一、功能齊全、氣勢恢宏。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金灘鎮雙元村委夏家古村

古村歷史

桑園村,因“屋舍前後桑樹成萌,以養蠶著稱”而得名,東臨贛江,距金灘鎮1公里、縣城5公里、吉安市城區20公里。明洪武間(1368-1398)建村,距今已有700餘年。村落規劃整齊,青山綠水樟樹環繞,徽派建築的粉牆黛瓦和精巧雕琢的馬頭牆鱗次櫛比,又蘊藏著深厚的廬陵文化,被建築界稱為“東南半壁獨一無二的古村落”,被評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桑園村歷代人才輩出,或進士舉人,或恩貢薦授,其中以夏積為著。夏積,字孚英,號貞齋,生於明洪熙乙巳十月十五日(1425年10月15日),歿於明天順甲申年(1464年);1454年鄉試中舉人,1457年會試第一名,次年殿試賜進士出身,觀政兵部,刑部郎中致仕;其曾祖父即桑園村開基祖夏伯時,祖父夏子先;其父夏汝昭,號靜庵,以子榮,誥封刑部郎中。
桑園村,現有人口約1160人,由夏、楊、曾三姓構成,以夏姓為多。古村背靠贛江,面朝西南方而立,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微傾。桑園村整體布局遵循風水原則,最有特色的是護村河和護村牆。整體村落原先均被護村河圍繞,護村河宛若一條水龍,盤踞在村子周邊。護村牆沿河而建。現護村河僅存西側一段,護村牆也僅存部分牆基。據說,村西南面原本豎有一座風水性質的塔,惜已不存。可以想像當年:村民以塔為筆,以護村河為硯台,祈求文運興盛。桑園村特別重視水口橋、水口塘等景觀的營建。村民認為,水是財源的象徵,水口形勢直接關係到財氣。水口橋、水塘至今留存,水口塔被毀於“文革”時期。
桑園村現有建築200餘棟,其中古建築100餘棟。建築以祠堂為中心,呈棋盤式分布,整齊劃一,規模恢弘;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大的山牆。房子規模大小一致,裝飾手法相似,室內陳設簡潔明了;一般設有雙套大門、左右廂房、正房、偏房、大廳、後房、寶壁和獨成一體的落廒;門楣上浮雕人物故事,門窗寶壁閣樓懸雕,桌椅床描金繪彩,中廊柱石雕石刻著或仙猴獻桃、或獅子滾球、或紅梅迎春等。巷道縱窄橫闊,礫石鋪砌。下水設施,全盤互通。這些特點,構成一組碩大的建築群,顯示了宗族的力量,也展示著曾經的繁榮。桑園村建築概略分為三片,夏、楊、曾三姓各占一片,以夏姓片最為壯觀。
夏氏古民居群有40棟建築,又分為東西兩片,西邊主體橫五棟縱三行;東面群體僅存外圍,縱四排橫二棟。各橫排房屋山牆間設外門直通橫向巷道,橫向第一排住戶大門直接對外,最外圍山牆開側門及小的高窗。縱橫皆為高大實牆所圍,外觀似連為一體。各戶間隨雙坡屋面走勢砌三疊式封火馬頭牆。山牆間縱向巷道較窄,約1.5米寬,兩側鑿排水明溝;橫向巷道約3米寬,單側鑿排水明溝。巷道均由鵝卵石鋪就,排水溝為磚石所砌,四通八達,雨天入內無泥濘之患,自古如此。
夏氏“儒林堂”,原名“崇先堂”,是全村保存完整、規模宏偉的建築。夏氏祠堂“振宗以敦人倫,以端風化”,傳承著傳統的宗族文化和儒家思想。參考資料:《江西風景獨好 美麗城鎮》

古村建築布局

雙元古村背靠贛江,面朝西南方而立,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微傾,護村河於西南面部分尚存,戶連戶,屋連屋,布局緊湊。這與江南村落一般的座北朝南有所不同,它們對朝向要求並不很嚴格,通常都是因地制宜依山水之勢而稍異。
雙元古村的整體布局是以風水為原則進行規劃,最為有特色的是護村河和護村牆。整體村落原先布局中均被護村河圍繞,在村邊有護村牆沿河而建,現護村河僅餘西側一段,護村牆也只有部分牆基還在。在規劃中,護村河宛若一條水龍,盤踞在村子周邊。這在同類村子的規劃中是極為罕見的。據說,村西南面原本豎有一塔(現已不存),據說也是按照風水原則來設計的。陽光斜照,從村中望去,以塔為筆,以護村河為硯台,從風水觀念上來說是乞求當地學子文運興盛,標誌著當時村民對教育的重視。
雙元古村內的布局大體橫平豎直呈經緯狀。夏氏古民居群分為東西兩片,西邊主體橫向有五棟,縱列三行;東面群體僅存外圍縱四排橫二棟。各橫排房屋山牆間設外門直通橫向巷道,橫向第一排住戶大門直接對外,最外圍山牆開側門及小的高窗。縱橫皆為高大實牆所圍,外觀似連為一體。各戶間隨雙坡屋面走勢砌三疊式封火馬頭牆。
山牆間縱向巷道較窄,約1.5米寬,兩側鑿排水明溝;橫向巷道約3米左右寬,單側鑿排水明溝。巷道均由鵝卵石鋪就,排水溝為磚石所砌,四通八達,雨天入內無泥濘之患,自古如此。
保存完好的夏氏古民居群為青磚瓦房,排列規整有序,其間巷道均為鵝卵石鋪就,並有完整的排水溝系統。巷道兩側相鄰各戶的二樓山牆上有正對的開窗,洪水泛濫之際可在這些窗間橫架木板形成通路,使每戶都相通。村中每棟古民居均由雙套大門、左右廂房、正房、偏房、後廳房、大廳、室壁及獨成一體做廚房的落廒構成。每戶紅石門楣上的人物故事石雕、桌椅床台飛金重彩的木雕等等斑斕多姿,盡顯特色古韻。
夏氏古民居以磚木結構的一進三間兩層房屋為主,數棟橫向相連,前後排之間較寬的巷道兼作公用的院落。屋內中央明間太師壁前放置一長條几案,上供奉祖先,下設土地神位,一些人家還保留著太師壁和供案上的鎦金花紋與浮雕。太師壁兩旁有門可通至後堂。明間兼作起居和客堂,左右次間作臥室。二層作儲物用。屋頂用青瓦鋪成,灰磚砌外牆,惟門框與窗為紅磚雕砌。屋面樣式以封火牆頭與硬山並存,檐口平直。屋內構架為穿斗式。屋前原有風雨廊檐現僅存下部支撐用的梁架。
現存夏氏宗祠位於西片夏氏古民居群的東端。為三開間前後兩進兩天井的平面布局,最內為供奉祖先牌位的寢室。建築為木石結構,單檐硬山造,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柱和祠門門框為紅石砌,檐柱兩根,大門為兩扇開合式。挑檐桁和大額枋下加透雕雲紋、卷草紋的雀替,垂花下端雕覆蓮,門廊月樑上畫魚鱗紋,門廊中央施方覆斗形天花。祠門與前進天井之間施八角覆斗形天花,中廳施軒形天花。前進天井以鵝卵石鋪就外圓內方的銅錢圖案。二進天井兩側廊蕪及寢室上部有木雕欄桿和窗格。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8.17畝(其中:田27.49畝,地120.68畝),人均耕地0.29畝,主要種植玉米、烤菸、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319.97畝;水面面積2.05畝;荒山荒地304.11畝,其他面積776.28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產品主要銷往本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1.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2.3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04戶,共有鄉村人口372人,其中男性197人,女性175人。其中農業人口372人,勞動力268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有壯族4人,回族2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64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7.85%;享受低保17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1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於張家村完小,中學生就讀於迤車中學、會三中。該村距離國小校0.30公里,距離中學11.0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1 人,其中小學生36人,中學生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8.1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0.55畝。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6 人,女黨員2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發展不平衡。二、村民整體素質普遍低,科技意識不強。三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人多地少的現象十分突出,科技推廣難,村民小富即安思想嚴重,廣大人民民眾缺乏創新精神。四、經濟結構不合理,財源結構單一,財政增收困難。五、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六籌集農業發展資金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林果業和養殖業,圍繞萬元增收這一目標,突出扶貧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素質提高三個重點,培育壯大畜牧、林果、勞務輸出三大產業,推進“三村四化”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農村民主法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