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

雍和宮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

雍和宮(The Lama Temple)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北新橋北街路東,有藏傳佛教博物館之稱。是北京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教黃教寺院。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雍和宮南北長400米左右,東西寬近120米。占地面積66400平方米,中軸布局,左右對稱,擁有殿宇上千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雍和宮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
  • 類別:藝術類博物館
  • 地點:北京市東城區,北新橋北街路東
  • 竣工時間:清康熙三十三年
  •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09:00-17:00
  • 館藏精品:檀木大佛、六道輪迴圖
  • 開館時間:1981年2月5日
  • 票價:每人25元
建築布局,雍和宮大殿,雍和門,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館藏文物,1.木雕三絕,2.銅鑄須彌山,3.豎三世佛,4.六道輪迴圖,5、雍和宮的佛倉,發展歷史,從明內宮監房到康熙皇四子府邸,從皇四子府邸到行宮-,從行宮到藏傳佛教寺廟,建國後發展,參觀信息,開放時間,門票,乘車路線,美食,佛事活動,

建築布局

雍和宮由牌坊和天王殿、雍和宮大殿(大雄寶殿)、永佑殿、法 輪殿、萬福閣等五進宏偉大殿組成,另外還有東西配殿、“四學殿”(講經殿、密宗殿、數學殿、藥師殿)。整個建築布局院落從南向北漸次縮小,而殿宇則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壯觀,具有漢族、滿族、蒙族、藏族等民族特色。

雍和宮大殿

雍和宮
出雍和門,院中依次有銅鼎、御碑亭、銅須彌山、嘛呢桿和主殿雍和宮。
主殿原名銀安殿,是當初雍親王接見文武官員的場所,改建喇嘛廟後,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殿內正北供三尊高近兩米的銅質三世佛像。三世佛像有兩組:一組是中為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世界藥師佛。右為西方世界阿彌陀佛。這是空間世界的三世佛,表示到處皆有佛。空間為橫向,所以又叫橫三世佛。各地大雄寶殿供三世佛的,多為橫三世佛。雍和宮大殿的三世佛則表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流程,說明無時不有佛,即中為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左為過去佛燃燈佛,右為未來佛彌勒佛。空間為宇,時間為宙,意為宇宙無處不佛。正殿東北角供銅觀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銅彌勒立像。兩面山牆前的寶座上端坐著十八羅漢。大殿前院中兩廡是“四學殿”。

雍和門

兩碑亭之間,便是雍和門,上懸乾隆皇帝手書“雍和門”大匾,相當於漢傳佛教的山門、天王殿。殿前的青銅獅子,造型生動。殿內正中金漆雕龍寶座上,坐著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彌勒菩薩塑像。大殿兩側,東西相對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腳踏鬼怪,表明天王鎮壓邪魔、慈護天下的職責和功德。彌勒塑像後面,是腳踩浮雲,戴盔披甲的護法神將韋馱。

永佑殿

出雍和宮大殿,便是永佑殿,單檐歇山頂,“明五暗十”構造,即外面看是五間房子,實際上是兩個五間合併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永佑殿在王府時代,是雍親王的書房和寢殿。後成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遠保佑先帝亡靈之意。殿內正中蓮花寶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為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左為藥師佛,右為獅吼佛。出永佑殿,便到法輪殿。左右兩側為班禪樓和戒台樓。法輪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頂上建有5座天窗式的暗樓,有5座銅質鎏金寶塔,為藏族傳統建築形式。

法輪殿

法輪殿是漢藏文化交融的結晶。殿內正中巨大的蓮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銅製佛像,面帶微笑,是藏傳佛教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這尊銅像塑於1924年,耗資20萬銀元,歷時兩年才完成。宗喀巴像背後,是被譽為雍和宮木雕三絕之一的五百羅漢山,高近5米,長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細雕鏤而成。五百羅漢山前有一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據說當年乾隆帝呱呱墜地後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萬福閣

出法輪殿,便是高25米,飛檐三重的萬福閣。其兩旁是永康閣和延綏閣。兩座樓閣有飛廊連線,崢嶸崔嵬,宛如仙宮樓闕,具有遼金時代的建築風格。萬福閣內巍然矗立一尊邁達拉佛(彌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寬8米,是由七世達賴喇嘛的進貢禮品,用整棵名貴的白檀香木雕成。據說乾隆帝為雕刻大佛,用銀達8萬餘兩,這尊大佛也是雍和宮木雕三絕之一,還有一尊木雕三絕在萬佛閣前東配殿照佛樓內,名金絲楠木佛龕,採用透雕手法,共有99條雲龍,條條栩栩如生。

館藏文物

雍和宮擁有眾多極具特色的佛教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文物有∶

1.木雕三絕

指五百羅漢山、檀木大佛和楠木佛龕。「五百羅漢山」在法輪殿,整個山體由紫檀木雕刻而成,層巒疊嶂、閣塔錯落;五百個用金、銀、銅、鐵、錫鑄制的羅漢置身其間;講演佛法的、降龍伏虎的、乘鶴飛升的,或坐或臥,或醉或思,或笑或痴,姿勢生動,神態各異,造型逼真,雕技精湛。可惜歷經戰亂,山上羅漢僅存四百四十九尊。
檀木大佛就是萬福閣的邁達拉佛。這尊巨佛是用一棵白檀樹的主幹雕成的,高二十六米,地上十八米(地下埋有八米),直徑八米,全重約一百噸,是中國最大的獨木雕像。由於雍和宮坐落在柏林寺右,乾隆帝恐其影響「龍潛禁地」風水,準備在雍和宮北部空曠之地建高閣供一大佛,以作靠障,藉助佛力保佑平安。一七五〇年乾隆帝將治藏大權交與七世達賴喇嘛,達賴為報答「浩蕩皇恩」,用大量珠寶從尼泊爾換來這棵巨大的白檀樹。由西藏經四川,歷時三年之久運至雍和宮。之後,先搭蓋一座「蘆殿」雕刻大佛,然後再建萬福閣。「邁達拉佛」是蒙古語,梵文Maitreya 音譯邁特蕾耶,簡稱「彌勒」,是「當來下生佛」。《彌勒下生經》說他是釋迦牟尼弟子,被釋迦指定為接班人,先於釋迦涅盤,升入兜率天,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即「未來佛」。這尊大佛體態雄偉,全身貼金,鑲有各種珠寶。他身上披的大袍,連裡帶面就用去了五千四百黃緞。
楠木佛龕在萬福閣東廂的照佛樓內,上下兩層共十間樓房,樓里有一尊照佛(旃檀佛)。佛經說,釋迦牟尼到兜率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講《涅盤經》,佛弟子請求佛留下影像,畫師畫像時不便直視佛,只好請佛站在水邊,照水中佛影畫,所以叫「照佛」。佛像畫好後,用旃檀木按佛的形象製作∶右手屈臂上伸,稱「施無畏印」,表示佛能除眾生苦;左手下垂,名「與願印」,表示佛能滿眾生願。後來,仿照此形象製作的佛像也叫「旃檀佛像」。照佛樓的照佛是仿木刻旃檀佛,用銅澆鑄而成,很名貴,但供奉這尊照佛的楠木佛龕更為名貴;佛龕從地面直達樓頂,高約十幾米。照佛背後有一火焰背光是楠木雕刻並塗以黃色,黃銅鏡鑲嵌在背光中,夕照時,佛像生輝,蔚為壯觀。同時,利用透雕手法突出的九十九條立體金龍翻騰於雲海之中,形態逼真。

2.銅鑄須彌山

雍和宮大殿前的庭院裡,橢圓形漢白玉石座上的石池中,有座高達一點五米的青銅「須彌山」。須彌山是梵文 Sumeru 的音譯,意譯為「妙高」。它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名山,據說是世界的中心。佛經認為,世界的最底層是風輪,其上是水輪,再上是地輪。地輪之上有九山八海,須彌山就在這山海之間。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由旬」是古印度計算距離的單位),日月環繞須彌山迴旋出沒,三界諸天也依須彌山層層建立。須彌山腰有「犍陀羅山」,山外有鐵圍山所圍繞的鹹海,鹹海四周還有四大部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和北俱盧洲。這四大部洲就由四位天王護持。須彌山頂部為「帝釋天」。帝釋天下面有一圈星象圖,是按古代天文觀測的結果依次排列的。據說這些星座的分布和標記大體上符合現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在佛教中,須彌山是世界最高的山,山頂的帝釋天自然也就是世界最高的天,是天堂極樂之處。因為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佛祖釋迦牟尼經常在此講經說法。不少寺院石窟佛都坐在叫做「須彌座」的座位上,成為一種象徵。

3.豎三世佛

雍和宮大殿原是雍親王胤禛在府里升殿受賀的地方,叫「銀安殿」。雍和宮改為喇嘛廟後,銀安殿成為正殿,便供奉三尊高兩米的銅佛,兩側漢白玉石座上排列蒙麻披金的十八羅漢。這三尊銅佛都結跏趺坐。佛像背後是蛟龍背光。背光象徵像的身光,成葉形屏風狀,上雕刻蛟龍象徵釋迦牟尼誕生時九龍灌浴。這三尊銅像的中間為釋迦牟尼佛,他是現在世的佛,結跏趺坐,右手放在右腿膝蓋上,稱「成道印」,表示他在大地上艱苦卓絕的修行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左手向上放在左腿上是「禪定印」,表示他靜坐思慮人生的無盡苦難。東邊上首是燃燈佛,他是代表過去世的佛,佛經說他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釋迦牟尼前世曾買五莖蓮花供獻燃燈佛,燃燈佛預言釋迦牟尼九十一劫後之「此賢劫」(現在世)時成佛。燃燈佛結跏趺坐,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扣在一起,合成一個圓圈,表示修成正果。西邊彌勒是代表未來的佛。他結跏趺坐。雙手成「說法印」,表示他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三會龍華」,對天、人、地、眾生說法。大殿供這三尊佛,表明從無限久遠的過去,到無限遙遠的未來,都是佛的世界;這是從時間上說佛教歷史悠久、生命久長。由於時間從上古到今世到未來呈豎向,所以稱「豎三世佛」。

4.六道輪迴圖

雍和宮萬福閣東廂的照佛樓,原是乾隆生母供佛之處。那裡陳列著兩幅畫像:旃檀佛畫像和「六道輪迴圖」。佛教是主張眾生平等的,認為世世代代的人處於不停的車輪般的迴旋之中,機會均等。人死了以後,來世有六種「出路」:或為天神,或為人,或為阿修羅,或為畜生,或為餓鬼,或下地獄。《長阿含經》說,人在來世的歸宿,主要看現世的表現,如積善德,下等種姓下世可成為上等種姓;如劣跡斑斑,上等種姓下世也會成為下等種姓,甚至淪入地獄,這一切就是佛教所說的「輪迴」。「六道輪迴圖」繪一個長爪三眼、形如黑熊的巨大怪物坐在地上,抱著一個大車輪形的圓圈。圓圈四周彩繪各種人物和燒、殺、奸、詐、劫、盜、吃、喝、嫖、賭等惡行劣跡。幾股氣流將圓輪分成六道。第一道內五色雲端中宮闕巍峨,宛若仙境,稱「天道」;第二道內市井社會,平民百姓,稱「人道」;第三道內硝煙四起,有水、火、旱、澇,稱「阿修羅道」;第四道內男女鬼怪,口內生煙,骨瘦如柴,正受嚴刑拷打,稱「餓鬼道」;第五道內豬狗牛馬、魚介昆蟲,稱「畜生道」;第六道內刀山冰谷,火海煉獄,鬼怪在受煎熬,稱「地獄道」。此圖形象地儆戒世人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達到勸惡從善的目的。
雍和官是漢藏文化的瑰寶,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雍和宮的佛倉

走進藏傳佛教古寺雍和宮,過九頂牌樓,便是一條長長的甬道。在甬道東側紅牆外,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寺內最大的佛倉。在政府的關懷下,雍和宮這一佛倉經過一年多的修復圓滿竣工。此佛倉現占地面積1755平方米,建築面積827平方米。分為三排,共有住房19套,39間。在修復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有的建築風貌和歷史記憶,原有的建築材料能用的全都用上。來到這裡,映入眼帘的是青磚灰瓦的外牆、棗紅色的木窗、青磚地面,房屋垛子上的方形磚雕,外檐下的蘇式彩畫,其中,還保留了一段原有的彩畫,雖然那接板、額枋上的紋飾已經模糊,但尚能感覺到歷史的印痕。
佛倉,意為藏傳佛教轉世活佛的住所、行館或府邸。在清代,蒙藏地區的大活佛來到北京,都有一處駐京的行館。這行館分為三種,一為“城內本寺佛倉”,即在京城內有其本人一座寺院。像地安門內的松祝寺,是章嘉活佛的本寺院佛倉。二為“城外本寺佛倉”,如德勝門外的後黑寺,是察汗達爾汗活佛的本寺院佛倉。三是“賜居佛倉”,即是其本人在京沒有寺院,又因職務關係需長久居住,並且其職務還與雍和宮有關,則會在雍和宮院內或附近賞賜一所院落,雍和宮的佛倉當屬這種。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時任雍和宮住持的第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活佛向乾隆皇帝推薦了數位藏地的格魯派活佛,參與雍和宮的宗教事務。於是,乾隆皇帝將雍和宮及周邊的一些院落賜給他們,從而形成了雍和宮的各個佛倉,妙舟法師《蒙藏佛教史》載:“寺內有阿嘉呼圖克圖倉,洞闊爾呼圖克圖倉。宮之東牆外東花園,有土觀呼圖克圖倉。東板子門內,有諾門罕呼圖克圖倉。門前藏經館,原名北大門,初為那木喀呼圖克圖倉,光緒三十四年改變喇嘛印務處。東有濟隆呼圖克圖倉,為西藏喇嘛來京住錫之所,民國十八年設西藏駐平辦事處,其後有果蟒呼圖克圖倉。”呼圖克圖系藏語“朱必古”的蒙古語音譯,意為“化身”、“長壽者”,《大清會典》雲:“喇嘛之最高者曰呼圖克圖”,清朝廷以此封號稱呼蒙藏地區的大活佛。
在清代,雍和宮輦道西邊紅牆外為三個緊湊的院落;青磚、青瓦、木窗,第一個院落原是洞闊爾呼圖克圖倉,前後五排,計瓦房38間,內分為佛堂、臥室、客廳、廚房等。第二個院落原是薩木薩呼圖克圖倉,計瓦房10間。第三個院落原是諾門罕呼圖克圖倉,計瓦房25間。現多為民居,但還能看出當年的布局。而在輦道東原是阿嘉佛倉,由連房改建,原有瓦房66間,內有遊廊,並以走廊相連,阿嘉佛倉是雍和宮各佛倉中規模最大的。以上四座佛倉均在雍和宮甬道兩側,俗稱“內圍子佛倉”。而在雍和宮原東書院及附近的四座佛倉俗稱“外圍子佛倉”。
說到阿嘉佛倉還要提到二世阿嘉喜饒桑布(1642—1707),他生於青海湟中李家山阿氏家族,是從西藏到塔爾寺傳法的高僧楚臣回乃的轉世,曾是塔爾寺第十六任法台,由此形成阿家活佛,後改稱阿嘉活佛。1689年,他主持擴建塔爾寺大經堂。三世阿嘉洛桑丹貝堅贊(1708—1768),在乾隆十一年(1746)奉旨進京朝見,受封“述道伯勒格圖諾門罕”稱號。並留京供職,駐錫雍和宮,任副扎薩克達喇嘛。雍和宮阿嘉佛倉即在此時興建。
在清代,這些佛倉的建立表明以上活佛與雍和宮的密切關係,也表明雍和宮的地位與影響。雍和宮的佛倉曾經成為清中央與藏、蒙地區大活佛聯繫的紐帶。斗轉星移,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時常往來於阿嘉佛倉這幽靜的院落。那時後面兩排房居住著多位老僧人,有烏達木卻、根敦、彭措閣等,像大巴、恩和白音等一直在此居住。烏達木卻老人的僧舍不大,一進門是老人在花盆中種植的各種花草,長勢茂盛。他曾在這裡念誦了五遍法輪殿內的大藏經甘珠爾部,老人的心愿就是祈禱國泰民安。他及其他數位老年僧人曾多次將積攢下的錢進行施捨,烏達木卻與根敦世壽都近百歲。
現在,阿嘉佛倉作為雍和宮內老年僧人的居所,整體配備上了中央空調、暖氣、廚房、上下水、衛生間,房間內還配備了衣櫃等家具。在這裡他們將修習、生活、頤養天年。
雍和宮的佛倉以和諧、厚重的形式莊嚴著寺院。老年僧人的入住,既很好地保護了文物,又使雍和宮的歷史與文化得到進一步的利用與續寫。

發展歷史

雍和宮建築群的形成,在清代的歷史上,前後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經歷王府、行宮、廟宇三個時期;時至今日,建築歷史三百二十一年(1694——2015)。

從明內宮監房到康熙皇四子府邸

-皇四子與雍和宮
尋著歷史的足跡,雍和宮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十五世紀。《清宗人府事例》中有這樣的記載:“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諭宗人府:皇二子允礽、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十子允鋨……等,俱已分別冊封分府,唯允禎、允祐二人是貝勒,而所封府邸是親王府邸,規模違制,著由官房租庫,將前明內宮監房撥給允禎……”。文中提到的皇四子胤禛即:清朝雍正皇帝。這時是貝勒身份,按照貝勒府府邸的規制,他的父親康熙皇帝將明朝時期太監們居住過的官房(清朝定鼎北京後將這裡劃為內務府官用房)分給了他。康熙三十三年(1694)胤禛搬進府邸,取名“貝勒府”。
雍和宮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
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禛晉升為“和碩雍親王”,“禛貝勒府”也隨之升為“雍親王府”。這時的雍和宮從規模、建制到人員配備都與從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然而,這座昔日的“貝勒府”真正發生歷史性改變則是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駕崩,結束了他為期六十年也是清朝歷史上最為長久的統治歷史。同年,他的第四個兒子胤禛繼承皇位,改年號雍正,是為雍正皇帝。皇帝隨即遷入宮中,但對曾經居住過三十餘年的府邸已有了很深的感情,於是,將這裡改為自己的行宮,正式賜名“雍和宮”。雍和宮作為帝王行宮和“龍潛禁地”的歷史便由此開始。

從皇四子府邸到行宮-

行宮時期的雍和宮
雍和宮改為行宮後,雍正皇帝並沒有對這裡進行大規模改建,而只是對東花園(又稱東書院)進行了徹底修繕。
早在“禛貝勒府”時期,當時宅院東側就辟有一小院,內有亭、台、廊、室,栽種著各種樹木花草,供作為貝勒王胤禛讀書閱典、貝勒王福晉賞花觀月。往後,隨著胤禛爵位的升遷,這裡得以不斷擴建和修繕。雍和宮改為行宮後,東書院又在原來基礎上增添了許多亭、台、樓、閣。《國朝宮史續編》中對東書院的一門一匾,每幅楹聯、每幅匾額甚至一草一木都有詳盡記載。重建後的東書院被裝點的古樸典雅,清幽明淨。乾隆以後的各位皇帝,必須按“定製”每年最少來雍和宮禮佛三次,即:每年八月二十五乾隆的誕辰和正月初三的忌辰,必須“盛裝隆從,威嚴如儀”地先到雍和宮各佛殿拈香禮佛,然後到東書院向乾隆遺像致祭;每年五月的夏至節,皇帝到地壇祭拜後,也必須“原班原儀”先到雍和宮拈香拜佛,然後至東書院嘗新麥——吃新麥麵粉做的麻醬麵,即每年夏至“芳澤事畢,臨此園少歇、進膳”。東書院則成為清朝自乾隆以後各位皇帝在雍和宮禮佛之後休息的重要場所。
從史料記載可以看出,東書院當時的規模幾乎與現在的雍和宮相當,當時,兩種風格不同、格調迥異的建築群相輔相成構成了雍和宮的全貌。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雍和官規格的不一般,使得東書院各殿房陳設,如桌案、圍屏、寶座、古玩等都和故宮一樣。這裡也曾設有“領雍和宮事務大臣”、“總理雍和宮東書院事務大臣”等文、武官員。他們的重要職責之一即:看管東書院所陳大量珍寶古玩。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東書院被日本人所燒,大量物品也都被日本人搶走。東書院連同這裡所發生過的故事都已成為歷史。
1995年,為改善僧人住宿條件,雍和宮管理處在東書院遺址上蓋起了兩幢極具古典建築風格、現代化設施齊全的僧舍,雍和宮的大多數僧人常年居住生活在這裡。

從行宮到藏傳佛教寺廟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駕崩圓明園,愛新覺羅·弘曆即位。乾隆皇帝一改清朝舊制,於同年九月將父親梓棺安放雍和官(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歷史玄機,眾說紛紜),雍和宮也因此結束了它整整十年的帝王行宮歷史。
期間,為迎棺槨,雍和宮主要建築在十五天內改復黃瓦,雍正靈柩就安放在他當年的寢宮(今永佑殿)。乾隆元年(1736)十月十一日,移棺易州西陵,此後,永佑殿則常年供奉雍正影象,這就是現在常說的“影堂時期的雍和宮”。實際上,在雍和宮沒有真正改為藏傳佛教寺廟之前的近十年時間裡,宮內大部分殿堂已成為藏傳佛教喇嘛頌經的地方。
從“貝勒府”到“雍親王府”、“行宮”直至影堂時期的雍和宮,雍和宮的每一階段都演義著不同的宮廷鬥爭歷史,也為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至今無法解開的歷史疑團。
乾隆九年(1744),雍和宮正式改為藏傳佛教寺廟。從此,雍和宮開始了它既為皇家第一寺廟又為連線中國歷屆中央政府與蒙古、西藏地方紐帶、橋樑作用的輝煌歷史。
乾隆皇帝也對他將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廟感慨萬端,詠嘆雍和宮是“躍龍真福地,俸佛永潛宮”,他把康乾時期“六街三市皆珠玉”的盛景歸結為“興慶當年選佛場”。照乾隆的邏輯,真龍天子即是佛,祭奠先祖即是敬佛。祭祖,敬佛必然福蔭子孫萬代,因此他曾由衷感嘆:“頻繁未敢忘神御。”尤其是在他晚年,他每到雍和宮都會生出許多感慨,他在這裡於“俯仰之間”了卻了江山繼續的初衷。雍和宮留下了他許多抹不去的記憶,雍和宮更是他思親懷舊的所在。

建國後發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雍和宮這座昔日的皇家寺院極為重視;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曾多次來此視察,並對保護這一藏傳佛教文化藝術寶庫,做了極為重要的指示。
1961年3月4日雍和宮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設定專職機構----雍和宮管理處----組織落實實施。
70年代以來,人民政府再次籌集巨額資金,對雍和宮古建築群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整理;並在1981年2月5日(其時為1981年農曆正月初一,即中國傳統重要節日春節)正式對內外香客與遊人開放。
作為北京地區的宗教活動場所和著名旅遊景點正式對外開放以來,雍和宮曾接待了來自世界上17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元首及知名人士,每年接待內外客人近二百萬人次。
雍和宮的今日,“殿宇崇宏,相設奇麗,六時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禮旃檀之像”;春來丁香玉蘭花影扶疏,滿園芬芳;夏日盆盆荷花亭亭玉立,香氣盈溢;入秋核桃銀杏果實纍纍;冬季蒼松翠柏白雪壓枝,可得四時之雍和景象。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

雍和宮全年對外開放。
具體開放時間:
冬季:每年11月1日-3月31日9:00-16:00。
夏季:每年4月1日-10月31日9:00-16:30。

門票

每人25元

乘車路線

1.乘坐捷運2號線、5號線在雍和宮站下車。
2.乘坐13路、684路公車請在國子監站下車。
3.乘坐116路、117路公車請在雍和宮站下車。
4.乘坐特2路、18路、62路、606路、909路、44路、800路、858路公車請在雍和宮橋東站下車。

美食

雍和宮羅漢菜是以黃花、木耳、香菇、冬筍、麵筋、玉蘭片、荸薺、豆腐、白菜、胡蘿蔔等燉在一起,再加少許素油而成。從佛教教義上講,信眾食素,乃是佛教慈悲為本的具體體現,也是其日常修行的重要內容。“素”意為清淨、簡單、樸素,“食素”即食清淨、簡單、樸素的食物,以此培養人們的慈悲之心。
其實,這種茹素飲食風俗的流行,推動了蔬菜類植物的栽培,促進了豆製品、麵筋製品技術的發展,開創了具有獨特風味的菜系。

佛事活動

大願祈禱法會
大願祈禱法會,又稱善願日,傳大召,藏語稱:曼蘭欽摩,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的重要節慶。明永樂七年(1409),已經在西藏享有盛譽的宗喀巴大師,為了紀念釋迦牟尼,純正佛法,在拉薩大昭寺舉行了大願祈禱法會。此後,宗喀巴每年都舉行大願祈禱法會,並形成慣例。
清康熙末年,這項活動傳到北京,首先得到朝廷的支持。雍和宮因為是皇家寺院,從此,每年舉辦大願祈禱法會。雍和宮在每年農曆的正月二十三日(大建為二十四日)至二月初一日為法會日期,其中正月二十九日 (大建為三十日)、二月初一日兩天要跳金剛驅魔神舞。
1988年,大願祈禱法會得以恢復,雍和全體僧人每日在法輪殿誦經。殿內數百盞酥油燈置於几案之上,酥油花、面供,鮮果一層層排列著,晶瑩絢麗。大願法會的誦經及活動安排為:
第一、二日,“略誦”,
第三、四日,“廣誦”,
第五、六日,“略誦”,
第七日,跳“金剛驅魔神舞”,並通過誦經加持,使參加法會的眾僧即為護法,以驅除邪惡,祈求吉祥。
第八日,“繞寺”日。
正月初一日,標誌著新的一年開始。在清代,每年此時,清宮要從雍和宮派36名僧人,在中正殿誦《迎新年喜經》。如今,正月初一日凌晨兩點,僧人們就起來到殿上,誦《大威德金剛經》、《吉祥天母回供經》直到天明。初一晨,僧人們又伴著渾厚、深沉的鐘聲,穿過一道道院落至法輪殿,誦《永保護法》等經文,祈願世界和平,國泰民安,一年風調雨順。
此日到雍和宮禮佛的人特別多,信眾們虔誠禮佛、燃香、轉經。從他們靜靜的祈願中和幸福的笑臉上,可以看出對於生活的滿足和對未來充滿著信心與希望。
金剛驅魔神舞,藏語稱為“羌姆”,蒙語稱為“布扎克”,蒙漢結合語義稱“跳布扎”,俗稱“打鬼”。它是以西藏土風舞為基調,吸取本教儀軌和印度瑜伽宗面具舞的某種形式而成。為藏傳佛教的一種密乘宗教舞蹈。
金剛驅魔神舞,是戴著藏傳佛教具有象徵意義的面具,隨著鼓、鈸、莽號等法器的節拍,抑揚進退疾徐有序的舞蹈,為驅邪逐祟、祈求吉祥的宗教儀式。從佛教上來講,跳金剛驅魔舞以聖者及眾多護法和他們的眷眾之身份翩翩起舞弘法布道,消滅諸如“黑魔如扎”之類惡魔邪障,以保護佛教事業的興旺和百姓安居樂業。跳舞時,舞者身、口,意需與本尊、護法相應,結手印並執法器,口誦真言,心想本尊,護法威儀,以息災、調伏的密法驅魔除祟儀式。就此舞本義來講,所稱“邪魔”,主要指人類本身的弱點和惡念,也就是“我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