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姓(雋(罕見姓氏))

雋姓(罕見姓氏)

雋(罕見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雋[雋、雋,讀音作juàn(ㄐㄩㄢˋ),或讀作shǔn(ㄕㄨㄣˇ),古音讀作juǎn(ㄐㄩㄢˇ),不可讀作jùn(ㄐㄩㄣˋ)]。雋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邦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千二百九十二位,以渤海、沅陵、濱州位郡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雋姓
  • 拼音:juàn、shǔn
  • 注音:ㄐㄩㄢˋ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歷史名人,雋不疑,雋紀坤,雋永利,雋桂才,雋姓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九言通用聯,

基本介紹

雋[雋、雋,讀音作juàn(ㄐㄩㄢˋ),或讀作shǔn(ㄕㄨㄣˇ),古音讀作juǎn(ㄐㄩㄢˇ),不可讀作jùn(ㄐㄩㄣˋ)]。
雋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漢朝時期武陵郡沅陵頃侯劉吳陽,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戰國時期的楚國巴陵,即古籍上所記載的巴丘,又稱沅陵,漢朝時期稱下雋縣。據史籍《前漢·地理志》記載:“長沙國下雋縣。”下雋縣位於今湖南省西北部、沅水中游,東與桃源、安化為鄰,南接漵浦、辰溪,西連古丈、瀘溪,北與張家界交界,素有“湘西門戶”、“南天鎖鑰”之稱。其境內有君山、洞庭湖、巴丘湖、青草湖等景致。沅陵,在西漢初期為漢高祖劉邦所封長沙國的一個郡級建制,治下有個下雋縣,簡稱“雋縣”,王莽篡漢之後曾一度改稱“閇雋縣”。西漢高后呂雉稱制元年(公元前187年),呂雉封長沙王之子劉吳陽為沅陵頃侯,歷四十六年之後,沅陵縣國因無嫡系子嗣而國除。
在沅陵頃侯生年間,沅陵頃侯曾將自己的庶支族人分封在“下雋縣”,其後裔子孫遂以封邑為姓氏,稱雋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雋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juǎn(ㄐㄩㄢˇ)。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明朝時期辰州府沅陵王朱貴譎,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明朝宣宗皇帝朱瞻基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明宣宗敕封遼簡王朱植的第十七子朱貴譎為沅陵王,傳一百二十二年之後,因無嫡系子嗣而國除。到清朝初期,有沅陵王朱貴譎的後裔子孫因避滿清政府的滅明殺戮,而以居邑名稱之古名改稱雋氏。到了清朝末期,該支雋氏族人中有回覆為朱氏者,亦有沿用雋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雋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shǔn(ㄕㄨㄣˇ),是漢唐宋以後轉音形成的讀音。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屬於以先祖爵號為氏。“雋”,即“雋”,在上古時期專指“鳥肥也”。在典籍《說文解字》中注釋其義:“雋,肥肉也。從弓,所以射隹。”在史籍《前漢書·蒯通傳》中記載:“通論戰國時說士權變,亦自序其說,凡八十一首,號曰雋永。註:雋,肥肉也。言其所論甘美而深長也。”古代,凡指用雞、鴨、鵝等禽類所烹之肥美羹餚,食後還回味悠長,即言其“雋”,逐漸成為肥美之肉的代稱,後有人稱讚擅長烹飪“雋”者為“雋氏”。
在其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職業特長稱謂為姓氏者,稱雋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該支雋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juǎn(ㄐㄩㄢˇ)。

第四個淵源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出自明朝時期漢姓夷化為氏。今少數民族苗族、侗族、彝族中有雋氏族人分布,源出明朝時期隨明軍入雲貴之駐軍留居之後代,在與當地苗族、侗族、彝族同胞融合後,將漢姓雋氏帶入少數民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劉吳陽、朱貴譎。

遷徙分布

雋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邦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千二百九十二位,以渤海、沅陵、濱州位郡望。
今江蘇省的淮安市,陝西省的寶雞市扶風縣,山西省的臨汾市,山東省的臨沂市蘭山區、蒼山縣、沂水縣、莒南縣、淄博市沂源縣、四寶山雋山村、濰坊市臨朐市、諸城市、青州市、日照市莒縣、五蓮縣,廣東省的廣州市,遼寧省的撫順市,吉林省的長春市、大安市、通化市、渾江市、白山市、白城市鎮賚縣,河北省的秦皇島市、景縣,台灣省,浙江杭州雋家塘等地,均有雋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為渤海國。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沅陵郡:即今湖南省沅陵市,其歷史非常悠久。新石器時代,原始人就在這一帶繁衍;夏、商、周時,少數民族在此生息,史稱“南蠻”。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置沅陵為黔中郡郡治。秦漢以後,沅陵歷為州、路、府、道、省府、行署、專署治所。漢朝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設長沙國,置沅陵縣,隸屬於武陵郡。呂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封長沙王子吳陽為沅陵頃侯,歷四十六年無子嗣而國除。西漢末期新莽時期(公元9~23年),沅陵縣更名沅陸縣,漢光武帝劉秀中興後恢復原名。三國時期孫吳黃龍三年(辛亥,公元231年)析沅陵、零陽縣地置即陽縣。西晉時期析沅陵、零陽縣地置酉陽縣。北朝北齊(公元479~482年)、梁置武陵都尉府於沅陵。梁天監十年(辛卯,公元511年),析沅陵縣置夜郎縣(今湖南吉首)及盧州(今湖南瀘溪、花垣),至南朝陳國復併入沅陵縣。南朝陳太建七年(乙未,公元575年)置沅陵郡,治沅陵。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隋文帝以“沅陵郡多雜蠻左,其僻處山居者,則語言不通,嗜好居處全異”,廢沅陵郡,“置辰州以處蠻。”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改辰州為沅陵郡,治沅陵。唐朝武德三年(庚辰,公元620年)析沅陵縣置盧溪縣。又析沅陵、辰谿縣地,置麻陽縣。設清浪、北溶,辰沅水驛。唐景雲二年(辛亥,公元711年)置都督府於辰州。宋朝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置辰州盧溪郡軍事於沅陵,置蓬山驛、白霧驛。宋嘉祐二年(丁酉,公元1057年),知辰州竇舜卿組織修筑州城,南宋隆興年間(公元1163~1164年),州城毀於洪水。元朝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設界亭驛、馬底驛,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農曆5月,改辰州為辰州路,治沅陵。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公元1364年)農曆12月,朱元璋遣將徐達克辰州,改辰州路為辰州府,治沅陵。明朝宣德八年(癸丑,公元1433年),封遼簡王朱植第十七子朱貴譎為沅陵王,傳一百二十二年無子嗣國除。清朝順治九年(壬辰,公元1652年),孫可望遣部將盧名臣率黔軍攻占辰州,改辰州為辰沅郡,隸黔省,孫自稱黔王。未幾,為清軍所敗。清康熙十二年(癸丑,公元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舉兵反清,沅陵歸吳三桂管轄。清康熙三十年(辛未,公元1691年)調整行政區劃,全縣劃分十二都,編戶五十三里。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1月1日,同盟會員、教育界代表馮景奎聯合駐軍及各界民眾,趕走辰州的滿清知府,當日全城掛白旗,擁護革命。是年,廢里社制,全縣劃分城區和二十四個鄉(鎮)及靖良團,廢縣存辰州府,始設府議會。府不轄縣,辰州府僅轄沅陵縣地,沅陵縣浦市正街及十二個村落劃歸瀘溪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廢辰州府復沅陵縣,成立縣議會。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9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三十八軍第一一二師第三三六團解放了沅陵縣城。1984年縣委、縣人大、縣人民政府機關遷至新村辦公。
濱 州:早在原始社會晚期的新石器時代即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商朝時期建有蒲城國。秦朝開始建縣,西漢初期先後建有郡或國,隋朝時期開始置州,清朝時期昇州為府,民國時期初曾一度置道,民國政府先後置第五和第十行政督察專署及魯北行署。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著名的渤海區革命根據地黨、政、軍領導機關駐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濱州行政區域不斷調整、變更:1950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的決定,撤消渤海行政區,對原轄專區進行調整,建立惠民專區,黨政機關駐惠民縣城,轄惠民、陽信、無棣、霑化、濱縣、蒲台、博興,和今已屬東營的利津、墾利、廣饒,今已屬淄博的高青、齊東共十二縣。1958年10月,惠民專區領導機關遷駐濱縣北鎮新建城區。1958年10月30日,中共山東省委通知,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併為淄博專區,專區領導機關遷駐張店。1961年1月,撤消淄博專區,復置惠民專區,專區領導機關遷回濱縣北鎮。1967年2月27日,中共惠民地委與惠民專署被地區革命委員會代替。1971年6月5日,重建中共濱州地委。1978年7月10日,惠民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惠民地區行政公署。1984年,為了與濱州市統一地名,惠民地區黨政機關駐地北鎮改為濱州。1985年,全區轄濱州市和濱縣、惠民、陽信、無棣、霑化、博興、鄒平、高青共一市八縣。1992年3月,為了使地區與駐地名稱統一,惠民地區改名為濱州地區。1994年,全區轄濱州市和惠民、陽信、無棣、霑化、博興、鄒平共一市六縣。2000年,撤地改市,在濱州地區原有行政區域建立濱州市,轄濱城區和惠民、陽信、無棣、霑化、博興、鄒平一區六縣。2001年4月,在濱州市新市區的西部成立了省級開發區,此後濱州市所轄為兩區六縣。

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沅陵堂:以望立堂。
濱州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雋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康熙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濰坊市市青州市供電局雋兆祥處。
雋氏族譜,(現代)雋玉明等編著,2009年計算機排印本。原稿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唐莊雋玉明處。

字輩排行

山東臨沂雋氏字輩:“文培明景(經)朴侯玉”。
山東莒縣雋氏字輩:“永明(奉信喜德)四福鳳(連)洪同書永發”。
山東莒南雋氏字輩:“玉孝希方之”。
山東五蓮雋氏字輩:“錫樹桂榮增金立治澤懷忠保世馨承恩京兆德芳久鴻禧百代乃崇新”。
山東淄博、臨朐雋氏字輩:“從(叢)清宏(洪)開兆昌大(達)丕啟”。
河北景縣雋氏字輩:“有福文玉振風秀國成祥孝廉忠義芳繼祖傳世廣”。
黑龍江、吉林德惠、河北秦皇島雋氏字輩:“國德連永占宏(洪鴻紅)文景玉廣振萬榮吉昌”。

歷史名人

雋不疑

雋不疑,西漢臣。字曼倩,渤海(治今河北滄縣東)人。初治《春秋》,為郡文學。進退必以禮,名聞州郡。暴勝之為繡衣御史至勃海,知其賢,薦於武帝,任為青州刺史,昭帝即位,齊孝王孫劉澤與燕王旦聯絡郡國謀反,他發覺收捕,擢為京兆尹。據《漢書·雋不疑傳》載:“雋不疑每行縣錄囚徒,還,其母輒問不疑:‘有何平反?活幾何人?’即不疑言多有所平反,母喜,笑為飲食,語言異於他時;或亡所出,母怒,為之不食。故不疑為吏,嚴而不殘。”始元五年(前82),有人冒充戾太子,朝臣不敢辯,他以儒經決事,收捕追治,終發其偽。以此名重當時。

雋紀坤

雋紀坤,(公元1947~今),山東蒼山人。著名收藏愛好者。1990年4月畢業於無錫書法藝術學院,任職於白山市紀律檢查委員會。系白山市集郵協會會員。主集郵票、糧票、煙標,現藏糧票三千餘種、專題煙標四千餘枚;兼集煙標、報頭。

雋永利

雋永利,(公元1962~今),山東淄博張店人。著名地方企業家。山東省淄博長城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1994年起任現職至今。併兼任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省工商聯常委、山東省民營企業家公會副會長等職。
1994年,雋永利被山東省委統戰部、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工商聯授予“山東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稱號。目前,長城集團在雋永利的領導下正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雋桂才

雋桂才,(公元1968~今),山東日照五蓮人。著名基礎教育家。山東省五蓮縣第一中學高級教師。
1992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多次獲得科技進步獎,多年輔導學生參加全國化學競賽,他輔導的選手有數十名獲得國家級大獎,有兩人獲全國一等獎,並被保送進入全國一流重點大學。多次受到山東省化學會、山東省教育學會和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表彰獎勵。1999年獲山東省教育學會、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並被日照市委組織部、日照市人事局授、日照市科學技術協會授予日照市青年科技獎。長期從事高中化學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全國中學化學教育界有很高的聲譽,他在國家級化學教育專業期刊發表化學教育專業論文百餘篇,並被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專業委員會聘為《化學教育》著名期刊的山東地區特約通訊員。化學競賽輔導別具特色,輔導的選手年年獲得國家級大獎。
其他雋姓名人有清官吏雋維基等。

雋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閥閱渤海;
啟姓長沙。
指雋姓郡望和源流。

七言通用聯

曼舞輕歌頌盛世;
倩裝華服迎嘉賓。
漢朝雋不疑(字曼倩)“曼倩”二字嵌字聯。

九言通用聯

為尹信威,致百姓敬服;
錄囚平反,得慈母歡欣。
雋不疑任京兆尹,為治民嚴而不殘,吏民服其威信。每行縣錄囚徒還,其母輒問“有何平反?活幾何人?”聞多有所平反則喜,或亡所出則怒,為之不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