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二年(1913年),陳嘉庚在集美大社填塘造地,建起第一批校舍,創辦了集美國小。
民國五年至民國十六年(1916~1927年),陳嘉庚在集美和廈門島又相繼創辦了集美女子國小、集美師範、集美中學、集美幼稚園、集美水產科、集美商科、廈門大學、集美女子師範、集美農林部、集美國學專門部、集美幼稚師範、集美鄉村師範等校,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陳嘉庚興學20周年時,共完成各類校舍建築及其它配套設施近60座。
抗戰期間,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被迫內遷,集美校舍數次遭日機轟炸,而廈門大學則成為日寇軍營,校舍亦受到極大破壞。
抗戰勝利後,各校修復了部分校舍。
解放戰爭時期,集美校舍再次遭受炮火的破壞。
1949年底,陳嘉庚回到廈門,在視察完集美和廈大後,決定重建集美學村並擴建廈門大學。
1950年初,陳嘉庚回新加坡將其在海外的企業全部變賣成現金帶回國內,全部投入學校建設中。
1960年底,陳嘉庚除全面修復被戰爭損壞的校舍外,還興建了大量新校舍,至此,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的建築規模最後完成。
建築格局
集美學村建築群包括尚忠樓群、允恭樓群、南僑樓群、南薰樓群等17幢建築。
廈門大學早期建築包括群賢樓群、芙蓉樓群、建南樓群共15幢建築。
主要建築
集美學村
尚忠樓群坐落於集美集岑路1號,該樓群包括尚忠樓、誦詩樓和敦書樓。尚忠樓居中,敦書樓和誦詩樓分立左右兩側,呈半合圍式。
尚忠樓:建成於民國十年(1921年)2月,時為集美女子中學教學樓。抗戰期間,被日軍飛機轟炸受損。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修復後為集美高級商科學校教學樓,1949年,集美解放前夕該樓再次遭受國民黨炮擊損壞,1951年,再次修復,現為集美大學財經學院學生宿舍。該樓坐北朝南,主體3層,中部門樓為4層,建築面積3141平方米。平面呈前廊式布局,建築外牆以紅色清水磚為主,花崗岩作裝飾鑲砌,內部為磚木結構。屋頂為西式雙坡頂,外廊部為平頂,屋面鋪紅色機平瓦。門樓、山花、拱券、欄桿及窗套裝為西式裝飾。
誦詩樓:建成於民國十年(1921年)2月,時為集美女子中學教學樓。抗戰期間,被日軍飛機轟炸受損。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修復後改為集美高級商科學校教學樓,現為集美大學財經學院學生宿舍。該樓坐東朝西,共3層,建築面積2949平方米。平面呈前廊式布局,建築外牆以紅色清水磚為主,花崗岩作裝飾鑲砌,內部為磚木結構。屋頂為西式雙坡頂,屋面鋪紅色機平瓦。山花、拱券、欄桿及窗套均為西式裝飾。
敦書樓:建成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8月,時為集美女子國小教學樓。抗戰期間,被日軍飛機轟炸受損。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修復後改為集美高級商科學校教學樓,現為集美大學財經學院學生宿舍。該樓坐西朝東,中部門樓及南翼3層,北翼為2層,磚木結構,建築面積2707平方米。平面呈前廊式布局,南北兩翼為拱券廊,門樓一、二層為圓拱和尖拱相結合的西式券廊,三層為中式傳統柱廊。門樓屋頂為雙翹脊重檐歇山頂,脊尾呈燕尾式,屋面鋪綠色玻璃瓦。兩翼屋頂為雙坡頂,外廊為平頂,屋面鋪紅色機平瓦。門樓屋檐及山牆裝飾閩南傳統的木雕垂花及灰雕泥塑,柱頭、拱券及欄桿則為西式裝飾。
允恭樓群坐落於集美嘉庚路1號,該樓群包括即溫樓、允恭樓、崇儉樓和克讓樓。該樓群建於一山岡上,沿山勢基本呈“一”字形排列,山岡下為學校體育場。
即溫樓:建成於民國十年(1921年)4月,時為集美中學教學樓。抗戰勝利後改為高級水產學校教學樓,1949年集美解放前夕及解放初兩次被國民黨炮擊損壞,1951年修復,現為集美大學航海學院教學樓。
允恭樓:建成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時為集美水產科教學樓。抗戰期間,被日軍飛機轟炸受損,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底修復,現為集美大學航海學院辦公樓。該樓坐西朝東,磚石結構,共4層,建築面積3739平方米。平面呈前廊式布局。一至三樓中部為外突半圓形敞廊,由6根羅馬柱承托。一、二樓為拱券廊,三、四樓為方形廊。屋頂為平頂,紅磚鋪面。外牆以粉白色為主色調,柱頭、窗楣及欄桿作巴洛克式裝飾。
崇儉樓:建成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2月,時為集美商科學校教學樓。抗戰期間,被日軍飛機轟炸受損,1946年修復後為集美水產航海學校教學樓,現為集美大學航海學院學生宿舍。該樓坐西朝東,系雙角樓式磚木結構樓房,共3層,建築面積1364平方米。現面呈前廊式布局,門樓、角樓及三層長廊為拱券廊。屋頂為三翹脊硬山頂,脊尾呈燕尾式,屋面鋪綠色玻璃瓦,角樓屋頂為平頂,紅磚鋪面。主體以紅色清水磚牆承重,花崗岩作裝飾鑲砌。角樓以粉白色為主色調。角樓、門樓、柱式和欄桿等均作西式裝飾。
克讓樓:建於1950年,時為集美水產航海學校教學樓,現為集美大學航海學院學生宿舍。該樓坐西朝東,共3層,建築面積1749平方米。平面呈前廊式布局,東面設六角形過廊。外牆為磚石砌築,內部為磚木結構。雙坡西式屋頂,屋面鋪紅色機平瓦。山牆、欄桿作西式裝飾,角柱作“出磚入石”裝飾。
南僑樓群坐落於集美嘉庚路8號,該樓群包括南僑十三、南僑十四、南僑十五及南僑十六,於1954年至1959年間相繼落成。
南僑樓群:共4幢建築,均坐北朝南,依地形而建,基本呈“一”字形排列。大部分為4層,局部5層,磚石木混合結構。外牆以花崗岩條石砌築,紅色清水紅磚作鑲砌裝飾。平面呈拱券前廊及雙角樓式布局,屋頂為西式雙坡頂,屋面鋪紅色機平瓦。山花採用建國後常用的齒輪、麥穗、五角星等圖案,窗套裝飾細膩,角柱作“出磚入石”裝飾。南僑十三至十六的建築面積分別為3980、2760、2125和6093平方米。
南薰樓群坐落於集美鰲園路19號和27號,包括延平樓、南薰樓、黎明樓和道南樓,主體建築為南董樓和道南樓。
延平樓:建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9月,時為集美國小教學樓。抗戰期間,被日軍飛機轟炸倒塌,1953年按原樣修復,現為集美中學教學樓。該樓坐北朝南,中部4層,兩翼3層,建築面積2976平方米。磚石木結構,局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呈雙角樓、前廊式布局,建築外牆以條石為基礎,紅色清水磚牆承重,花崗岩塊石作裝飾鑲砌。樓面除2、3層中部外廊為現澆鋼筋混凝土樓面外,其餘均為木板樓面。屋頂中部為單檐歇山頂,翼樓和角樓均為雙翹脊硬山頂。屋面鋪綠色硫璃瓦。角柱作“出磚入石”裝飾。拱券、欄桿及窗套作西式裝飾。2003年維修時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仍保持原有的紅色清水磚及花崗岩石砌作。
南薰樓:建於1956年,時為集美財經學校教學樓,現為集美中學教學樓。該樓坐北朝南,主樓16層,翼樓5層(局部6層),花崗岩與混凝土結構,總體造型為西洋塔樓式建築,類似西歐19世紀的巴洛克式建築。平面呈“個”狀,兩翼設前廊。主樓面寬19.24米,高54米,總建築面積8105平方米,是集美學村最高的建築。該樓為花崗岩條石基礎,承重牆為花崗岩石砌築,紅色清水磚作裝飾鑲砌。主樓設穹隆頂鐘亭,東、西角樓設重檐攢尖亭,翼樓為歇山頂。屋面鋪綠色硫璃瓦有少量紅色機平瓦。柱頭、屋檐裝飾細膩。2003年至2004年進行加固維修。
黎明樓:建於1958年,時為集美財經學校教學樓,現為集美中學教學樓。該樓坐北朝南,依地形而建,中部6層,其餘4至5層,磚石木混合結構,總建築面積2420平方米。平面呈雙角樓、前廊式布局,第3層為拱券廊。勒腳下為花崗岩條石砌築,主樓承重牆為紅色清水磚砌築,花崗岩石作裝飾鑲砌。角樓承重牆為花崗岩條石砌築,紅色清水磚作裝飾鑲砌。樓面視承重分別採用竹筋混凝土板和鋼筋混凝土板。屋頂中部為單檐歇山頂,上鋪綠色琉璃瓦,屋檐下有大斗拱裝飾。兩翼及角樓為雙坡頂,上鋪紅色機平瓦。2003年進行加固維修,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道南樓:系陳嘉庚生前親自規劃和設計的代表性建築,1964年建成,時為集美財經學校教學樓,現為集美中學教學樓。該樓坐北朝南,由9座連體建築一字排列,總面寬176米,進深18米,總建築面積15566平方米,磚石木混合結構。中部主樓高7層,兩翼分別為5層和6層共4組建築相間排列,其中4座5層建築設前外廊。9座建築均以花崗岩條石為基礎,承重牆為塊石和紅磚混合砌築。樓面視承重分別採用竹筋混凝土板和鋼筋現澆混凝土板。屋架為木屋架,中部主樓為燕尾脊重檐歇山頂,兩翼為燕尾脊單檐歇山頂。9箇中式大屋頂採用紅、綠瓦相間鋪設,其中5個以綠色琉璃瓦鋪設,屋檐下置大斗拱,其餘4個屋面鋪紅色機平瓦。由於白蟻蝕食,1991年屋架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2003年進行了加固性維修。該樓是嘉庚建築中的精品之作。
科學館坐落於集美集岑路2號,建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9月。抗戰期間,被日軍飛機轟炸受損,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修復。1949年11月再次遭國民黨飛機轟炸,1951年修復,現為集美大學科學館。該樓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建築面積2657平方米。門樓及角樓為4層,兩翼為3層。建築設前後廊式,一樓為拱券廊,二樓為方形廊、中間裝飾哥德式圓柱,三樓設前後陽台。屋頂為西式雙坡頂,鋪紅色機平瓦。外牆以粉白色為主色調。門樓及角樓山牆裝飾豐富。柱頭、屋檐及山花作巴洛克式裝飾。
養正樓坐落於集美集岑路3號,民國十五年(1926年)9月建成,時為集美幼稚師範教學樓。抗戰期間,被日軍飛機轟炸受損,1946年修復後改為集美國小教學樓,現為集美幼稚園使用。該樓坐北朝南,磚石結構,建築面積450平方米,呈西班牙式建築風格。平面為後廊式布局,後廊中部為外突半圓形敞廊。主體建築為二層,中部設塔樓共四層。屋頂塔樓為多坡頂,翼樓為雙坡頂,角樓為穹隆頂,屋頂鋪紅色機平瓦。外牆以花崗岩條石為基礎,紅色清水磚牆承重,塔樓、角樓、門廊、牆柱及屋檐裝飾為黃、白兩色。中部入口處設4根羅馬柱承托外挑式陽台,使整個建築立面富於變化。
廈門大學早期建築
群賢樓群興建於民國十年(1921年)5月,民國十一年(1922年)底竣工,包括映雪樓、同安樓、群賢樓、集美樓、囊螢樓5幢建築。這是廈門大學的首批校舍。時群賢樓、同安樓和集美樓為教學樓,映雪樓和囊螢樓為學生宿舍樓。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廈門淪陷期間,廈門大學成為日寇軍營,校舍受到極大破壞。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廈大復校後,對群賢樓群等進行了修繕。20世紀八九十年代再次維修。
群賢樓群呈“一”字形排列,坐北朝南,磚石木結構。映雪樓和囊螢樓為三層建築,建築面積均為2316平方米,平面均呈雙角樓內廊式布局。牆體為花崗岩條石砌築,樓面為木結構上鋪紅色斗底磚。雙坡西式屋頂,屋頂鋪紅色機平瓦。山牆開尖拱形窗,三樓設前廊,8根西式圓柱承托屋檐。兩樓3樓中亭亭楣上分別鐫有陳嘉庚和陳敬賢手題的“映雪”、“囊螢”兩字。集美樓和同安樓為二層建築,建築面積分別為1062平方米和1096平方米。牆體為花崗岩條石砌築,樓面為木結構上鋪紅色斗底磚。平面呈前廊式布局,一樓為拱形廊,二樓為方形廊,廊中間裝飾西式頂檐柱。屋頂為雙翹脊歇山頂,脊尾呈燕尾式。屋面鋪紅色機平瓦。同安樓和集美樓的樓名分別為時任廈門道道尹的陳培錕和原思明縣縣長來玉林手書。群賢樓平面呈“T”字形,建築面積2593平方米。前廊式布局,牆體為花崗岩條石砌築,樓面為木結構上鋪紅色斗底磚。中部屋頂為雙翹脊重檐歇山頂,兩翼為雙翹脊歇山頂,脊尾呈燕尾式。屋面鋪紅色機平瓦。山牆及屋檐下有閩南傳統的灰雕泥塑及木雕垂花裝飾。“群賢”樓名為時任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手書。各樓之間以雙坡頂木廊相連。
芙蓉樓群由芙蓉一、二、三、四和博學樓組成,除博學樓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外,其餘建於1951年至1954年。博學樓初建時為教職工宿舍,1953年在此建成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芙蓉一、二、三、四號樓為學生宿舍。
芙蓉樓群基本呈半環狀布局。芙蓉一、二、三、四號樓平面呈雙角樓前廊式布局,一、四號樓3層建築,二、三號樓主體3層、局部4層。磚石木結構,樓面均為木結構上鋪紅色斗底磚。芙蓉一、二、三號樓牆體以紅色清水磚砌築、花崗岩作裝飾鑲砌。芙蓉一層頂主體為硬山頂,角樓為歇山頂。芙蓉二、芙蓉三門樓及角樓屋頂為歇山頂,兩翼為硬山頂。脊尾呈燕尾式,屋面均鋪綠色琉璃瓦。角柱作“出磚入石”裝飾。拱券、欄桿及窗套均為西式裝飾。三座樓的建築面積分別為6045平方米、4820平方米和4120平方米。芙蓉四樓高3層,建築面積4254平方米。牆體以花崗岩條石砌築、紅色清水磚作裝飾鑲砌,屋面為雙坡西式屋頂,上鋪紅色機平瓦。拱券、欄桿及窗套均為西式裝飾。博學樓高3層,建築面積2496平方米。平面呈雙角樓內廊式布局,牆體為花崗岩條石砌築,屋面雙坡西式屋頂,上鋪紅色機平瓦。
建南樓群由成義樓、南安樓、建南大禮堂、南光樓、成智樓5幢建築組成,建於1951年至1954年。時成義樓為生物館,南安樓為化學館,建南樓為學校大禮堂,南光樓為物理館,成智樓為圖書館。2000年至2003年維修。
建南樓群建於一山岡上,沿山勢呈半月形圍合排列,南臨上弦體育場,故又稱上弦樓群。外輪駛入廈門海域,即可看到這組巍峨壯觀的樓群。中式風格建築建南大禮堂位居中央,其餘4座西式風格建築分列兩側。成義樓、南安樓、南光樓、成智樓4幢樓的結構和形制基本相同,均為3層建築,平面呈內廊式布局,石木結構,牆體為花崗岩條石砌築,樓面為木結構上鋪紅色斗底磚。屋頂為雙坡頂,面鋪紅色機平瓦。山牆開拱形窗,角柱作“出磚入石”裝飾。4幢樓的建築面積分別為5710平方米、4614平方米、4518平方米和3848平方米。建南大禮堂前部為門樓,後部為禮堂主體,石木結構。門樓共4層,建築面積5578平方米。屋頂為雙翹脊重檐歇山頂,脊尾呈燕尾式,屋面鋪綠色琉璃瓦。山牆及屋檐下作閩南傳統的灰雕泥塑及木雕垂花裝飾。一層入口門廳矗立著4根西式廊柱,廊後為花崗岩砌築的三開間廳堂,立面套嵌精雕細鑿的輝綠岩“門貼臉”,廳堂設三道紫紅色對開大門。禮堂為單層,屋頂為西式雙坡頂,屋頂鋪紅色機平瓦。該建築群系嘉庚建築的精品和代表作,也是廈門大學的標誌性建築。
歷史文化
陳嘉庚,又名甲庚,字科次,集美人。生於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卒於1961年8月12日,享年88歲。他傾資興學,捐資1億多美元,創辦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資助和支持發展的學校達118所;成立南洋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為國籌募抗戰經費30餘億元,勸募救國公債1500萬元,寒衣30萬件,代雇回國服務機工3200餘人,是海外華僑中的傑出代表,被毛澤東同志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嘉庚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
陳嘉庚創辦學校從不為自己留名,但對他人的支持和贊助,卻銘記於心。李光前先生長期竭力資助廈門大學,故芙蓉樓群和建南樓群的命名多與李光前有關。李光前祖籍為福建南安芙蓉鄉,故有芙蓉樓群及南安樓之名。“成義”、“成智”則以李光前的親屬名來命名。而“建南”大禮堂則是與集美學校的“福南”大禮堂相呼應,兩者合起來即是“福建南部”,寓意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是福建南部教育基地。
群賢樓群動工興建時,陳嘉庚為了表達自己教育興國的決心,特地選擇5月9日(即國恥紀念日)作為校舍奠基日。校舍落成後陳嘉庚將1號及5號樓分別命名為“映雪樓”和“囊螢樓”。“映雪”、“囊螢”二語,出自古人孫康、車胤不畏貧困、勤奮好學的典故。2號及4號樓,陳嘉庚則以“同安”和“集美”兩地名命名,表達了嘉庚先生為振興家鄉、辦好國民教育的決心。中間主樓落成時,有人建議取名為“嘉庚樓”,當即被嘉庚否定。又有人建議以“敬賢”(嘉庚之弟名)命名,陳嘉庚經過一番思考後,改“敬賢”為“群賢”,取“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之意。
陳嘉庚創辦的校園建築群從建築發展和建築形式的演變,可初步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民國二年至民國五年(1913~1916年)早期階段。這一時間,校舍的建築圖紙完全從新加坡帶回,建築形式基本承襲了南洋殖民地及西方古典主義的建築形式。二是民國五年至民國十六年(1916~1927年)的擴大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由於建設資金雄厚,加之早期校舍建築經驗的積累,給陳嘉庚在建築選址及建築布局等方面均帶來了更大自由發揮的餘地。在校園規劃上,陳嘉庚善於利用環境突出建築的氣勢,重視組團布局。在建築形式上,出現了中式屋頂與西式屋身相結合的中西合璧式。三是1950年至1960年的嘉庚風格建築最後定型階段。這一時期,校舍規劃及布局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形成建築與自然的對立統一。在建築形式上,中式的大屋頂與西洋式屋身組合的建築形式成為嘉庚建築的基本特徵。
嘉庚建築,是陳嘉庚先生個人審美趣味與閩南能工巧匠智慧碰撞的結晶,是南洋建築與閩南建築在實踐中不斷磨合而達成的中西文化結合的成功範例。陳嘉庚創辦的校園建築蘊含著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濃郁的鄉土情結,他堅持將西方實用的建築形式與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和營造技法有機糅合在一起,在單體建築上形成了西式屋身和中式屋頂相結合的建築形式,人稱“穿西裝,戴斗笠”的嘉庚式建築。
保護措施
2005年,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早期建築被福建省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早期建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08年,廈門大學制定了《廈門大學文物保護建築暫行管理規定》,從制度上對文物保護建築的管理、使用做出明確規定。
2010年,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廈門大學對文物保護建築進行了全面梳理,收錄了大量歷史資料、圖片及平面圖。
2016年,嘉庚建築入選中國文物學會和中國建築學會聯合公布的“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集美學村位於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東南海濱。
廈門大學早期建築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廈門大學校內。
交通信息
公交:乘坐954路至集美學村站,步行240米可達。
捷運:乘坐捷運1號線至集美學村站,步行420米可達。
公交:乘坐1路、15路、21路、45路、751路、841路至廈大站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