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時間
正如黃炎培在《讀中華民國最近教育統計》中說:“民國初年山西學校、學生數量的增長速而最穩”,近代山西學堂教育發展較早。民國軍閥
閻錫山1917年就任山西省省長,次年開始全面實施“用民政治”的思想,力導“啟民德,長民智,立民財”,大力發展山西教育。
大同民國老校園正是在1918年開始興建。此民國老校園即山西省立三中,其前身“大同府中學堂”於光緒三十年(由大同知府劉瀛,地方負責經費籌措)在大同舊城內西隅處“雲中書院”的原址上創辦的,後遷入城內東街的“貢院”,民國二年(1913年)改稱“山西省立第三中學”。因城內空間不足無法擴建,1918年由省庫出資八萬餘元,在大同城西武周山西岩寺下、十里河畔附近購地500畝(比現在大)興建新校舍,於1921年建成遷入。
整體布局
大同民國老校園(
大同大學大同師範分校現址)是山西近代教育飛速發展時期的成果,其建築總體布局規整有序,單體建築造型新穎獨特,細部處理精緻優美,既借鑑了歐洲的中世紀風格又保留了一些中國的傳統特色,成為當時全省學校建築中布局最合理,建築質量最高的學校之一,素有"小清華"之美稱。大同民國老校園是山西近代學校建築的一個典範。
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繼古典復興建築和浪漫主義建築之後的折衷主義建築,成為在歐洲各國流行的建築風格,這種形式的建築又被稱為學院派建築。其特點是融合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以及當時出現的建築思想,多種建築元素出現在同一座建築中,具有不同建築特點的建築樣式。大同民國老校園的建築設計者是20世紀初的歸國留學生(具體設計者姓名待考),其設計風格深受學院派風尚影響,注重建築的形式和風格,強調建築的藝術性,在西式建築中又融入中國傳統建築的局部。
幾十年來的一個以訛傳訛的說法是大同民國老校園當初採用了天津
南開中學早期建築的設計師閻子亨(1891-1973)的設計圖紙,實際上兩處校園無論是建築顏色還是具體建築式樣都不同,二處校園建築風格的相似性是共同顯示了20世紀初年在西式折中設計風潮的洗禮背景下中國折中主義的鮮明特色,即以西方復古主義設計為基調,設計者將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語言揉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建築風格。故相比較而言,大同民國老校園老校園設計參照了
清華大學早期建築設計師
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的清華設計規制的說法更加合理。
當時承攬建設的據說是大同本地實業家、民間工藝製造專家、古建築雕塑彩繪修補專家
鞏有貴先生(1899-1962),鞏先生擅長蓋制仿古式樓堂館所、磚瓦燒制、磚雕、石雕等民間工藝。
民國時期學校建築現在全國尚有多處,但保留了完整建制(
大同民國老校園裡的八柱校門、天圓地方行政中心、12座四阿頂學堂教室、立志大禮堂、曲尺形圖書館等都保存完好)的民國老校園在全國卻很少見。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被當地人嚴重低估。
八柱校門與天圓地方辦公室之間形成開闊的空間院落,以貫通東西的帶狀的辦公室做邊界,起到了對外來視線的限制,避免了對課堂秩序的干擾,而且從校門入口穿過花園向北看,還起到了景觀底景的效果;天圓地方辦公室背面不遠處,高大渾厚的南北縱向布置的立志大禮堂,與東西橫向展開較矮的辦公室,形成鮮明的對比,將立志大禮堂襯托得端莊而偉岸。
立志大禮堂在軸線上,把周圍地塊一分為二,形成東西兩個院落,便於人流疏散;禮堂再往北是個布局別具特色的12座四阿頂學堂教室,這八橫四豎放置的教室,將中心設定於學校軸線上,圍合成一個正方形的院落,各教室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繫;學生下課後的課餘活動集中於中間的院落,這樣便於班級間的交流和統一管理。這種極具向心力的院落還有助於增強集體意識的培養;教室建築群北側的圖書室和實驗室,平面呈形,建築外觀和形制完全一樣,對稱分列於軸線兩側,相互呼應;又好似兩隻彎曲的手掌,從北向南將前方的建築群收攏起來,形成一個橫向開闊的小院落,看似合攏又好似放開,建築空間得到了緩解。
建築單體設計可謂獨具匠心,整個建築群的這種張弛有度、收放有序的院落布局,它即滿足了學校建築的基本功能,還創造了一個緊張又不失活潑的校園氛圍。
校園的設計風格從整體市局到細節裝飾,都體現出對文化意味的追求和信仰.對天然之氣的崇拜和嚮往。從校園的規劃看,講究南北為中軸線、東西對稱的建築形式,既體現了方正、穩定的傳統建築形式,又表現出 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從南北中軸線看,這條線從校門穿過行政辦公區到後門.順著台階來到立志大禮堂內,通過後門,穿圖書館、實驗室、食堂到校園的後牆,都由一條中線貫穿銜接。
整個建築群的這種張弛有度、收放有序的院落布局,它即滿足了學校建築的基本功能,還創造了一個緊張又不失活潑的校園氛圍。
大同民國老校園以西洋建築風格為基調,配合中國古典或地方建築設計元素的建築樣式。例如立志大禮堂,從外觀整體看來,該建築是很明顯的西洋建築樣式,複合式水泥柱式、拱形門洞、曲線踏步、雙圓心尖拱形窗框,還有西洋矮牆和花瓶式欄桿等特徵,這些富有西洋折中主義的建築元素,不斷散發著西洋建築的魅力;但仔細觀察又會發現,其裝飾和些許構件又富有中國古典傳統特色;兩坡屋頂、檐柱裝飾、風水牆結構等構件,同樣宣告著中式建築文化的特有風貌。大同地處寒冷地區,所以當時的建築還建有本地特色的火牆。看點:立志大禮堂和圖書館、閱覽室牆壁上的火牆窟窿,12頂四阿頂學堂教室的轉角處砌築成加厚的“馬牙搓”及屋頂的煙囪。
大同民國老校園現存建築來看,每一建築既各具特色,又統一於學校的整體風格之中,堪稱山西及中國近代校園建築設計的典範。近百年來雖多次受自然災害、戰爭之毀損和人為使用損壞,但主體完好地保留至今。大同民國老校園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結合、古典與現代的結合、中西文化的結合、蒙漢文化的結合以及科學性與歷史性的結合。正因其獨特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大同民國老校園未經由市級文物到省級文物再到全國文物的通常申報路徑,而直接擢升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批准)。
八柱校門
八柱校門由八顆造型新穎的柱子組合而成,與傳統的門廊或牌坊或照壁都回然不同,傳達著當時一種西學東漸的新氣息。八柱校門曾是20世紀上半葉和中葉晉北學校精英教育的象徵,是大同盆地萬千莘莘學子心之所崇。
八柱校門坐北朝南開,整體由八根方形磚柱和磚炮牆垣組合而成;平面構成“八”字形且開口向南,左右對稱布置各四根,磚牆位於最靠邊兩側,與邊柱相連。位於中間大門正入口的兩根柱子最高,這樣使得大門顯得非常突出,襯托出其主導地位,其餘六根柱子高度向兩邊逐漸降低,左右對稱的第二、三根立柱等高,其間又各開有一個側門,這樣八根門柱則構成了正門一道、側門兩道的布局。校門的立柱由基座、柱身和柱頂三部分組成:基座部分呈立方體狀,由上下兩層疊濕和中間方體組成,裝飾風格很像中國古建築中的須彌座;柱身則沒有過多修飾,呈長方體狀,僅是在正立面處作了凹陷處理,形成層次感;柱頂則由兩部分組成,但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校門根列柱的柱頭並不相同,左右對稱的第一、四根相同,其下部是一個微型的十字“抱廈”屋頂,頂部用一個橢圓磚雕球體作為裝飾;而第二、三根的柱頭,下部則是一個微型四坡頂,上部同樣是一個橢圓球體作裝飾;可見柱頭的設計更多的借鑑了,中國的坡屋頂和樓塔的裝飾處理手法。柱子的三部分之間均採用疊潘和線腳層作為連線過渡,既分隔又聯繫,使造型顯得更加勻稱、柔和。
校門的建築風格主要採用中國古典建築樣式,並施以西洋裝飾手法進行修飾,但無論從建築體型還是裝飾手法來看,都繁簡分明,突出重點和中心。八字形的校門與門前的空地,共同圍合成了一個半開敞的出入空間,整體造型將學校大門面顯得端莊而穩重。更為欣賞者,對校門後的校園展開了無限的聯想。
辦公室
立志大禮堂
立志大禮堂可謂學校建築中最為精美的建築,四根華麗的複合柱式和二層跳台形成了莊嚴的柱廊空間,使主入口獲得了不可更動的地位,形式別致的窗洞及其裝飾,把建築裝點得莊嚴而活撥;北立面台階的設計傳達了西方文藝復興的進取精神,上部的“立志”二字,明確了教育的主題,多邊形的造型和立面轉角的處理,強調了建築錯落有致的立體感,整個建築雖然充滿了西方建築的元素,但顯示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端莊之美,是校園建築中的點睛之筆。
立志大禮堂正門位於南面,門洞上部設計為拱形,位於立面正中,壓在校園的主軸線上;入口月台三面通行,台基上的四根漢白玉科林斯式立柱。二層部分為羅馬多立克式圓柱體,並在屋檐轉角處嵌有大象頭樣的雕刻裝飾物,顯得糊栩如生;南立面最上檐處,立有一面中間高兩邊低的水泥牆,其形制似中國北方合院建築屋頂上的風水牆,其頂部為中式兩坡屋檐結構,牆左右對稱布置了一些規整長方形孔洞,牆中間鑲嵌有“禮堂”兩個金黃色大字。
位於象頭中央的"立志"題刻,是首任校長苑友梅的題詞,寓意深刻,是整個民國校園的靈魂所系。禮堂面積760平方米,有座位1000個,聲光效果俱佳。頂部為四阿式,灰色清水牆,白色柱子和拱門窗套,深色窗戶。列柱採用羅馬複合柱式,壁柱和倚柱之間立雕象頭,形象逼真,更顯華麗。
在禮堂的後門上方(象頭正中上方)刻有“立志”大字 ,”立志“系大同民國老校園的靈魂,百年來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學於兢兢業業讀書,樹立報效祖國的壯志。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它總能讓的瞻仰者慨嘆書法的筆韻和氣魄。
教室
立志大禮堂後面是12個獨立的教室,位於校園中央,南北各四個,東西各兩個,形成一個方陣, 呈口字形相互對應環繞往一個太花壇的四周,既有聯繫衛互不干擾,且冬暖夏涼,室內回音效果好。
12座四阿頂學堂教室的平面雖然是一個簡單的矩形,然而屋脊和火牆煙道的設計豐富了建築的輪廓,四凸分明、體塊豐富的門窗裝飾,為這些普通的教室披上了一件華貴的外衣。
從立面圖中看到,12座四阿頂學堂教室由淺赫石色方磚炮築,門、窗都採用西洋式富有特色的幾何方形磚石、炮塊沿輪廓線進行貼面裝飾;建築屋頂為中國古典“短脊四坡頂”樣式,正屋面側脊處各立一個類似煙囪的裝飾物,但造型似西方教堂屋頂圓尖塔的縮小模型。
大同民國老校園中的12座四阿頂學堂教室中的數字12大有講究。中國傳統數字文化里,十二是一個吉祥和重要的數字,與我們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繫。我國傳統用做表示次序的符號有12個,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數字12在西方文化里也同樣是一個吉祥和重要的數字,例如天上有星座十二宮、耶穌有十二門徒。因此,數字12也是中外文化溝通的數字橋樑。在希臘神話中,幸運之神朱庇特繞太陽一周需要12年。於是,有人就將12看成吉利、幸運之數,因為他們相信,每隔12年,朱庇特會給他們帶來運氣。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研究後發現:古希臘人在小亞細亞建造了12座城池。此後,再也不肯建造了,因為他們認為12這個數字是神聖的,不可超越的。在希臘神話中,幸運之神朱庇特繞太陽一周需要12年。於是,有人就將12看成吉利、幸運之數,因為他們相信,每隔12年,朱庇特會給他們帶來運氣。民國老校園中央的這12座四阿頂學堂教室正是對應於牡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天蠍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雙魚12個星座。
圖書館實驗室
風貌概述
廈門大學鄔大光教授指出:“建築物的歷史越久遠,就越能彰顯其歷史和文化的價值。大學的建築, 強調的是建築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在某種程度上,大學的建築就是大學的精神體現,是它們讓大學的歷史活了下來。然而,今天大學裡的建築並非都是真正的大學的建築,並非都具有大學的建築的語言與表情。我國新建的校園和建築幾乎都可以與外國的大學校園相媲美,其豪華程度甚至遠遠超過國外的大學。可是在這樣的校園裡,我們卻無法體驗到大學氣質的味道,華麗的表象讓人感受到的是世俗化和商業化的氣息,是一個‘建築的大學’,而非‘大學的建築’。大學講特色,建築也講特色;大學講傳承,建築也講傳承。大學的建築,強調的是建築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在某種程度,大學的建築就是大學的精神體現,是它們讓大學的歷史活了下來,否則,這些建築的定語完全可以用‘工廠''商場’來代替。”大同民國老校園正是體現了民國初年西學東漸時代中式建築與西洋古典建築相結合的藝術美。
旺園雅駐,曲水流觴。在近百年的歲月里,這座民國老校園遠離繁華鬧市,見證著大同這座城市的發展崛起,見證著大同教育百年的發展,同時又靜靜地保持著自己的書香聖境。一幢幢巍巍建築經歷時光的打磨,保存下來的一草一物也記載著那個時代的生活,剩下那些寫在年輪里的青春朝氣,更是校園裡最美的記憶。在古老的校園裡吟誦詩書或穿行其中,花影搖曳,映現出往昔多少莘莘學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醉美畫面。
校園按照南北向的軸線布局,主體建築物以12座四阿頂學堂教室和立志大禮堂為中心,對稱布置,中西、蒙漢建築風格在這裡達到了有機的統一。多元文化交融是這一處“國保”文物的顯著特點。檐下、窗框、門頭右浮雕裝飾。造型嚴謹,酷似歐洲學院派的手法,呈現出西洋古典建築的宏偉和莊嚴。深幽的小路、軒昂佇立的八柱校門、雄偉莊嚴的立志大禮堂(尤其是異域風格的愛奧尼亞式列柱)、典雅滄桑的四阿頂教室,帶有草原氣息的蒙古包廬頂、地中海古希臘風格的門楣圖案、別具一格的學堂火牆以及後期擴建的民國風格調的中央教學樓、辦公樓、文理樓、藝外樓、電教樓、宿舍樓等,無不懷舊出西學東漸之風吹佛下民國初年的韻致,承載著一份歷史的厚重與滄桑,凝固成一隻只凝固的古典樂曲。
校園裡的每棟建築都在樹木的掩映下,紫丁香、銀杏、櫻花、金銀花、臘梅、迎春花、椿樹、雪松和白玉蘭這些樹木像是解讀著百年校園的時光密碼,年輪增長,連同“桃李滿天下”的寓意,成為學校精神的一部分。在古老的校園裡,留下青蔥歲月最珍貴的瞬間,將記憶定格為永恆,呈現“韻美、韻雅、韻致”。
學校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清靜幽雅的求學環境、勃勃生機的古老校園,將真誠地為莘莘學子的成長設計,忠誠地為青年才俊的成功奠基。
臨近景點
大同民國老校園附近景點北有觀音堂和雲岡石窟,西鄰武周山西岩寺。從校園西望,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岩寺(又稱“西嚴寺”)的廟宇。西嚴寺歷史悠久,相傳有“先有西嚴寺,後有大同寺(華嚴寺)”“先有西嚴寺,後有大同城”之說。西岩寺位於大同城東十七里的武周山東麓。清代《大同府志》記載:“由澗道盤折而上,依岩壘石,台殿宏麗。明萬曆年間修,有碑記。”西嚴寺與王家園的杏園曾引來許多文人墨客、達官貴人足跡,遊園、問佛,在明朝盛況空前。明代學者邢纘祖來到此處,樂不思返,賦詩讚曰:“杏花深處幾家村?繡野層層密蔭屯。夾岸紅雲遮柳眼,封條白雪妒梅魂。西岩雨氣迷芳徑,十里河光漾錦痕。絕塞謾嗟春色少,昔人曾此播靈根。“
旅遊文化開發
作為文化、教育與審美精神的綜合載體,國保文物校園通過其嚴密而完備的符號系統,以及模式化的空間布局,表現出了明顯的儀式性、象徵性和紀念性特徵,而隱藏在這些特徵的後面的,是不同的文化深層意義建構。故融中西建築風格、教育功能、學術研討為一體,集自然薰陶和人文教化於一身的國保文物校園景觀已經形成各地絕佳的旅遊景觀。
近年來高校旅遊逐漸趨熱,尤其是那些創建歷史悠久、文物遺存較多、校園環境優雅、科研實力較強的學府,紛紛被納入了地方旅遊線路,不斷吸引各路遊客。著名景點如北大校園(未名湖畔建築)、清華大學早期建築(大禮堂,同方部,科學館,清華學堂,大圖書館和體育館等)、復旦大學早期建築(相輝堂、數學樓),地處歷史名城開封的河南大學的預備學堂等,不僅具有獨特的建築藝術和建築技術,在近代建築史上是個裡程碑,而且有豐富的人文背景,記取了一段段耐人尋味的歷史。這些文物校園成為各地莘莘學子、校外遊客經常遊覽駐足之地。徜徉在這些富於內涵的學府園內,收穫的不僅僅只是精神的愉悅,還有歷史的感悟和人文的薰陶。
全國留存至今的民國老建築有:清華大學早期建築、北京大學紅樓、東北大學舊址、武漢大學早期建築、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舊址、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協和醫學院舊址、中央大學舊址、金陵大學舊址、金陵女子大學舊址、之江大學舊址、 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早期建築、
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湄潭浙江大學舊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山西
大同民國老校園(即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大同大學師範分校現址)、山西
銘賢學堂舊址(位於山西省太谷縣,山西農業大學現址)、山西大學堂舊址、南開學校舊址、如皋公立簡易師範學堂舊址、輔仁大學本部舊址、北京大學地質學館舊址、北洋大學堂舊址、天津工商學院主樓舊址、吉林大學教學樓舊址、東吳大學舊址、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安徽大學紅樓舊址、原齊魯大學近現代建築群、湖南大學早期建築群、四川大學早期建築、國立蒙藏學校舊址。但保存下來的規制完整的民國老校園並不多。
原《華夏人文地理》、《時尚旅遊》、佰程旅行網等多家旅遊媒體編輯、主編劉勇先生在介紹大同民國老校園的《丁香芬芳中文化傳承》一文中指出:“這處保存完好的民國建築群,辦公、集會、教學三個分區清晰,建築格局體現了當時的風尚,質量也是上乘。如果能找到更多資料,或許還可以查到當時的建築師規劃師和施工者。......在中國的近代史上,西方建築的引進,傳統建築的衰落,以及對中西建築風格的融合,是一個時代的趨勢。對於歷史的可見性來說,建築是最明顯的標誌。民國建築的保護和研究在古代建築的光環下尚未得到人們的重視。如今不僅是傳統建築需要保護,民國建築更是如此。民國風和那段歷史一樣,雖然短暫,但承前啟後。先保護好再客觀分析,也是傳承文明的重要一步。”
現如今,投資6億元興建的仿民國風格教學樓、圖書館、宿舍樓、體育館也已建成使用,學校如何前瞻和科學定位也成為大同全市人民關注的一個焦點。
民國老校園是大同的一張文化氣息濃厚的名片,大同有關部門10多年前也曾嘗試利用這處民國老校園的旅遊資源,希望依託雲岡旅遊一線把這裡設為一個景點,但當時效果不佳,遊客稀少,這與對這一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籌劃不夠相關。如設為一旅遊景點,需要有關專業人員精心籌劃。
一方面應修復立志大禮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因火災後被拆毀的頂層鐘樓及二層包廂,修舊如舊,恢復原有立志大禮堂原有的恢宏氣勢,在原18個西洋特色主體景觀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下附屬景致來點綴,以豐富百年古老校園的文化內涵。另外,南郊區有關部門應儘快對大同民國老校園南出口處周邊進行綜合治理,拆除隨意搭建的雜亂無章、低矮破舊的建築,高標準重新規劃建設與民國老校園風格一致的建築。
另一方面,需運用旅遊文化創意中的精加工策略,增加旅遊標的故事性和文化氣息,進行非物質層面的開發,編制旅遊敘事。古老校園的文化意蘊需要專業文化人士做出深入的闡釋,以幫助一般觀者解讀其中暗含的大同城市文化密碼。也可在立志大禮堂演出民國題材的劇目或播放主題電影,在適當地方表演民國時代校園印象實景劇,增加旅遊目的地的文化項目。
2015年由大同市委“同心同力 建設大同”全市大討論評出的優秀建議指出:師範分流後與
大同大學教科院國小教育專業整合為大同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大同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和大同大學歷史與旅遊學院互換地址,將民國老校園建設稱為大同旅遊文化人才培訓基地,開放緊閉了百年的古老校園,充分發揮這一處國保文物的旅遊和教育的雙重功能,這是大同民國老校園開發開放最佳利用的選擇。也有建議在此處建成近代學校建築博物館。
2016年底大同市政府《“2017重大民生實事”徵集》獲選建議提出:在旅遊發展方面,建議增開環城旅遊巴士,在市內形成大環(雲岡石窟、礦山地質公園、大同師範校址、植物園、十里河公園、桑乾河、火山地質公園、文瀛湖、白登山、北魏陵墓等)的環線旅遊線路。大同民國老校園(大同師範現址)的旅遊開發有望提上政府議案。
後續校園建築
與民國早期教室數目一樣,後續建築也是12座。上世紀90年代建成的中央教學樓高四層,灰牆、白色拱窗、四阿瓦頂,檐角風鈴隨風發出悅耳的鈴聲,已經成為校園新的標誌性景觀。近年來投資近6億元的續建建築基本上模仿了上述民國初年的建築風格,但西洋元素尚顯缺乏,工業化複製色彩較濃,藝術色彩較淡,系建築設計者缺少對20世紀國中西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的精準把握有關,需要在以後改造中採取加以西洋紋飾和改變色調來補救建築細部設計不足及顏色單調的缺陷,以增加百年老校園的上鏡美和藝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