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集子囊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科:唇形科
- 屬:芒毛苣苔屬
生物簡介,種類,發病條件,
生物簡介
莖蔓是最主要的受害部位,多在基部分枝處或近節部,先出現灰褐色至暗褐色梭形、橢圓形或不定形病斑,逐漸縱向或橫向擴展,若病斑繞莖一周,病部以上的莖蔓逐漸萎蔫枯死。病害流行時若不仔細觀察,容易誤診為枯萎病,但田間病株往往較分散而不像枯萎病那樣常出現連片枯死。病部除長出許多黑色小粒點外,還可見到溢出琥珀色的膠狀物,所以有人稱之為“莖膠病”,最後受害莖蔓會變紅褐色並縱裂乾縮(圖2)。此病只侵染皮層組織而不侵染維管束,縱剖病莖,導管仍為綠色不變褐。葉片染病出現近圓形、暗褐色大病斑,直徑可達2.5~3.5厘米,若發生在葉緣,病斑為半圓形或略呈V字形,葉部病斑上亦長有許多小黑粒點。瓜果染病產生不規則形黑褐色凹陷病斑,病部星狀開裂,果肉軟化。苦瓜染病多在近頂尖部受害,病部逐漸變紅褐色,瓜肉開裂,亦長出小黑粒點。
種類
瓜類蔓枯病的病原是甜瓜球腔菌[Mycosphaerellamelonis(Pass.)ChiuetWalker],屬於子囊菌的一種真菌。它的無性世代稱為西瓜殼二孢(AscochytacitrullinaSmith),屬半知菌的一種真菌。病部所見黑色小粒點有的是其有性世代的假囊殼,瓶狀或近球形,黑褐色,大小為45~107×30~107微米。子囊棍棒形55~88×6~12微米。子囊孢子無色、雙胞,橢圓形,10~20×3.3~7.5微米,上部細胞稍大。無性世代較常見,分生孢子器黑褐色,初埋生於表皮下,後突破表皮外露,呈球形至扁球形,直徑88~166微米。分生孢子無色,初為單胞,成熟時為雙胞,長橢圓形,6~17×3~5微米。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或假囊殼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下一季發病的初侵染源。種子也可以帶菌。子囊孢子通過氣流傳播,分生孢子靠風雨濺散或灌水傳播。在條件適宜時,孢子發芽從寄主的氣孔、水孔或傷口侵入。初侵染髮病後又產生大量新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傳播後在同一生長季可頻頻進行再侵染。
發病條件
多雨潮濕、土壤粘重,平均氣溫18~25℃的條件有利於發病。我省以春、夏植瓜類發病較重,春植黃瓜於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是發病高峰期。瓜類連作、種植過密、施肥不足、管理粗放,發病亦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