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外文

《集外文》是張爾田所著作品,出自於《張爾田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集外文
  • 作者:張爾田
  • 作品出處:張爾田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余自燕庠罷校,生徒雨散,屏跡陋巷,又兼患目,不能閱書。時惟張君芝聯,從問歷史大義,每有所告,輒歸而記之,已錄成《談摭》一冊。繼復以中國文化真相為問,因思此問題繁廣,關係歷史全部,非作有統系之敘述,不能詳明。余既略述梗概,芝聯復為之記錄,竟成一小冊,即名之曰《歷史五講》。芝聯為吾老友詠霓先生之子,少年好學,兼通英法文。余嘉其守志之敦,衰年得此,吾道囑累為有人矣。書成,輒題數語志之。癸未五月。張爾田記。
宗教也,文化也,道德也,是三者如連鎖然:無宗教即無文化可言,無文化即無道德可言。凡一民族,當社會秩序安寧之時,人人游於文化範圍之中,飲食教誨,群居樂業,而不自知其所以然,此即所謂文化圈也。在此圈內,維持社會之安寧者,有一共同遵守之標準,即道德也。此種共同遵守之道德,其尊嚴殆與天條等。宗教家因名之曰天經地義。有犯此天經地義者,則為文化所不許,不特人人得而誅之,即自己良心亦且得而責備之。及至甲乙兩文化互相接觸,因形式上之不同而不能調和,甲文化之外廓遂發現破裂,而道德上之標準,亦遂因之而紊亂,社會秩序亦日在不寧之中矣。然則當此之時,全國人民遂全無道德乎?曰:是又不然。曰:“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德之為物,其不息如川之流,不為堯存,亦不為桀亡。不過文化一經破裂,人人各以其所習慣信仰者為道德,由一敦化變而為無數敦化,而無一共同遵守之道德耳。當此之時,文化已失去重心。大閒逾矣,而但責小德之出入,實為甚難!以今時現狀而言:遺老以忠故君為道德,黨人以忠領袖為道德。或藉口於肅正思想,或藉口於維持風化。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道德愈講,天下愈亂,社會秩序亦愈不得安寧。何以故?則以全國人民但有一二個別之道德,而無一共同遵守之道德故。既無一共同遵守之道德,而道德之為物又非可以消滅者,而於是遂現出一種分崩離析之狀態。當此之時,而欲以道德責人,此所謂“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也。豈非甚難!故為一民族社會秩序安寧計,非提倡一共同遵守之道德以為之標準不可,而第一步則尤在鞏固其最高文化圈。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張爾田(1874—1945),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原名采田,字孟劬,晚號遁堪,近代著名學者、史學家、詞人。歷任清刑部廣西司主事、蘇州試用知府。辛亥鼎革,以遺老自命,隱居上海。1912年10月,孔教會成立,為會員,並為《孔教會雜誌》撰稿,鼓吹孔教。1914年入清史館任纂修,在館近十年。曾任教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政治大學、光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燕京大學。著有《史微》、《玉溪生年譜會箋》、《清列朝后妃傳稿》、《新學商兌》、《遁堪文集》、《遁庵樂府》、《白喉症治通考》等。柳詒徵(1880—1956),江蘇鎮江人,字翼謀,晚號劬堂,又號盞山髯,我國近代著名學者、歷史學家、文學家、書法家、圖書館事業家。16歲考中秀才。1916年2月,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文、歷史教員;1925年北上,先後執教於東北大學和北京女子大學;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曾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長、考試院考選委員、江蘇省參議員。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著作有《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等。編者簡介孫文閣,男,1966年10月生,河北省靈壽縣人,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著有《繆荃孫評傳》等;發表《中日〈史記〉研究及其異同》、《柳詒徵赴日事跡考》、《試論顏元經濟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價值》、《顏元實學思想的近代反響》等論文20餘篇。張笑川,男,1970年8月生,黑龍江省嫩江縣人,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蘇州科技學院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社會史、中國近代學術史研究。著有《近代上海閘北居民社會生活》等;發表《近代中國史學轉型期的傳統派史家——張爾田史學思想簡論》、《經史與政教——從〈史微〉看張爾田對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解讀》、《清末閘北開闢“通商場”再探》等論文20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