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圩圖】瓷器紋飾。流行於明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集圩圖
- 類型:瓷器紋飾
【集圩圖】瓷器紋飾。流行於明代。
【集圩圖】瓷器紋飾。流行於明代。見青花瓷枕,畫面繪集貿市場,有店鋪,有貨郎,有趕集的人群;人群中有趕馬車的,有牽牛的,有背簍的,有挑酒簍送貨的,有樹下休息的;似乎還可聽到人聲嘈雜,叫賣吆喝之聲。反映了商品流通的熱鬧場面。...
《廣西風物圖志(第一輯)·圩集》是2018年1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光榮、張孝飛。內容簡介 圩集貿易,是有人類文明以來一種必不可少的社會現象和商品交換行為。圩集形成有諸多的原因, 諸如名人結義成圩、產品交易成圩、情人聚會成圩、節慶活動成圩等。圩集的發展與各個時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和...
圩集始於元朝時期,主要有縣城的仙苑、依新區的榜頭等。基本簡介 舊志記載元朝時縣內已有圩集。每旬三圩:或一、四、七,或二、五、八,或三、六、九,各圩自成慣例。許多地方自春社至春耕結束前還專設牛圩。農業集體化後,牛圩漸廢。70年代中期,又一度取消一般圩集,連幾個主要市鎮也規定每半月上市一次...
圩,漢語二級字 ,讀作圩(wéi或xū),讀wéi時,指的是中國江淮低洼地區周圍防水的堤。當圩讀xū時,指的是中國湘、贛、閩、粵等地區所稱的集市。主要信息 多音詞: xū、wéi、yú 發音一 讀音xū 中國稱集市為圩(xū)。如:趕圩(趕集);圩埠(市集碼頭)常用詞組 1.圩場xūcháng [fair] 〈方...
“圩田元是一平湖”首寫圩田的修築,首兩句揭明圩田乃農民在湖中修築,三四句以比喻描寫圩的規模,“長城”,“防夫”不僅狀圩之廣大,也示其堅固。“年年圩長集圩丁”首寫圩田的加固,“不要招呼自要行”,寫自覺參加加固圩堤的勞動,見出農民視圩田如性命。“萬杵一鳴千畚土,大呼高唱總齊聲。”生動描畫...
解釋 主管圩田堤防事務的人。 “圩” 是中國民間人口集居處的一種名稱。四周高築土圍,稱為圩,即通稱之村落。江南等省多稱村為圩。圩長即一圩之長。又,主管一個圩子(堤圍)水利事務之人,也稱圩長。出處 宋·楊萬里《圩丁詞》序:“鄉有圩長,歲晏水落,則集圩丁,日具土石捷菑以修圩。”
毛南六圩:毛南族地區最大的圩集之地。位於思恩縣西南部的下南鄉政府所在地,所以由叫“下南六圩”。毛南六圩:毛南族地區最大的圩集之地。位於思恩縣西南部的下南鄉政府所在地,所以由叫“下南六圩”。因歷來沿襲以農曆逢十為小圩,逢六為大圩的古規而得名。這裡早在清朝中葉就逐漸形成為“圩”。到清...
徐集圩區 徐集圩區是河南省地名,以所在政區名命名。地名含義 以區間徐集命名,故名。歷史沿革 建國初築堤形成。
後來習以相傳,逐漸演變成歌圩;第四種傳說是,歌仙劉三姐從天上下凡,把歌聲傳到人間,大家都來學唱歌,學的人越來越多,便聚集成圩,有了歌圩。歷史背景 廣西歌圩的歷史,在《嶺外代答》《寰字記》《日詢手鏡》《粵曲叢載》及一些地方志上有所記載。《嶺外代答》甚至清楚地記載“靜江人倚蘇幕遮為聲,欽...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開始形成圩集,光緒十四年(1888年)正式成為圩集,取名“流沙圩”,是流沙區最早的雛形。民國時期的普寧縣第二區(又稱流沙區)為流沙區最早的區級建制,轄境覆蓋今流沙區的中心五街辦及大南山鎮北部,只有燎原鎮屬普寧縣第一區(即洪陽區),區署駐流沙圩。1944年12月15日到3月8日...
壩下街位於榜頭鎮南部。宋代為圩集。明末清初,形成街市,時稱壩下街市,比“坂頭市”尤為興盛。街道十字形分布,分頂街、下街、前厝街、后街等,有木、土木結構店鋪100多間,卵石路面。下街東鄰仙水溪,街口為渡口碼頭,壩下橋建成後廢。民國初,建成油坊街。1985年後,油坊街向西延伸至東蔣自然村北側,與昆...
位於長坑村及其周圍地帶,古稱長坑圩,是民國時期安溪縣西部最大的圩市。原有兩條小街,稱上街、下街,總長60米,寬6 米,建築簡陋,集市功能較差。農貿集市多以日中為市。解放後,隨著區、鄉政府政權的建立,區、鄉直屬機關及企事業單位沿街設立,圩場逐漸繁榮。概念 長坑是安溪主要茶區之一,珊屏的大葉烏有...
八義集鎮,江蘇省邳州市轄鎮,位於邳州市西南部,距邳州市區35千米,西與銅山區接壤,總面積105.62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10月,八義集鎮轄1個社區和2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八集村。2020年末,八義集鎮總人口為6.45萬人。八義集舊稱丁家集等,清乾隆年間,曹殿楹中武舉,為皇帝侍衛官,買丁家集,建集圩,...
街口[Jiēkǒu] 位於廣州市從化區中南部,舊名“馬場田”。明弘治七年(1494)成為從化縣城。清康熙末年,因城門經常關閉,人們只能集市於東門通濟街口,漸成圩集,俗稱街口圩,“街口”之名由此而來。先後屬街口公社、街口鎮、街口街道。區片內地勢開闊平坦,風景宜人,雙鳳山、風雲嶺環繞四周,清澈的流溪河、小...
【圩集】 硃砂圩 位於硃砂河西面,國道207線從圩旁通過。原名硃砂白石圩。因硃砂圩靠白石崗,故稱硃砂白石,二者合而為圩名。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年),余廷藩創建,商店47間,圩期為每旬的三、六、九日,是信宜北部硃砂、安莪、旺沙一帶及懷鄉鎮部分村莊的商業中心和農產品集散地。硃砂鎮盛產松脂,勾山陶瓷...
管前村,宋代建有跨東上溪的亭橋,稱真武橋,為圩集地。民國初期,從真武橋頭延伸一條60米長的小街,有10多家店房。民國32年(1943),路面拓寬到8米,兩旁店房先後改建成雙層樓房。1969年,路面再拓寬到17米,街旁舊店陸續改建成雙層磚木結構的供銷社營業綜合樓、稅務所、工商行政管理所、林業站、木材採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