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部正音官生魁首:蔡正仁傳

雅部正音官生魁首:蔡正仁傳

基本介紹

  • 書名:雅部正音 官生魁首:蔡正仁傳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頁數:270頁
  • 開本:18
  • 品牌:上海古籍出版社
  • 作者:謝柏梁 鈕君怡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2562558, 753256255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雅部正音·官生魁首:蔡正仁傳》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謝柏梁,男,1958年生,湖北天門人。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戲劇影視學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媒體學院教授,比較文學博士生導師。湖北師院學士(1983)、華東師大碩士(1986)、中山大學文學博士(1989)。曾任上海戲劇學院戲劇史論教研室主任,教授(1989—2002)。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客座教授(1993),美國佛薩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史丹福大學(1999—2000)等校訪問教授。上海市曙光工程學者。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文學學會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學委員會副主任。曾在《中國社會科學》等上發表約百萬字論文,出版悲劇史、文學史專著10部。承擔過國家社科規劃、美國學術委員會等國內外基金項目共8項,艵獲多種學術獎勵。

圖書目錄

總序(謝柏梁)
序言:古稀小生蔡正仁(劉厚生)
第一章江南小鎮“皇帝夢”
一、書生救美家族譜
二、落選中學報戲校
三、報考之路路漫漫
四、發榜看榜悲歡錄
第二章昆大班的美好生活
一、無心插柳學小生
二、“許仙”命運多坎坷
三、兩師一徒傳佳話
四、眼睛多災又多難
五、《太白醉寫》的藝術領悟
六、雛鷹展翅欲高飛
第三章大起大落十五年
一、實驗京崑劇團成立
二、赴港演出波折多
三、上海青年京崑劇團的“黃金期”
四、非常年代的灰色浪漫
五、躋身少劍波“第三”
六、與俞老患難情深
第四章而今邁步從頭越
一、上海崑劇團”誕生記
二、為俞老找房覓伴出曲譜
三、一曲《哭像》驚四座乃
四、與香港的不解之緣
五、由盛轉衰再上書
六、周傳瑛病中傳戲蔡正仁代師求婚
七、晉京演出梅開五福
八、《長生殿》轟動日本
第五章吾將上下而求索
一、受命於危難
二、抓劇目,出好戲,穩定人
三、台灣破冰之旅
四、海派崑劇的探索
五、回爐再造“昆三班”
六、“《牡丹亭》事件”遺恨綿綿
七、三本《牡丹亭》艷驚四座
八、迎來崑劇的新世紀
九、四本《長生殿》揚眉吐氣
十、一切為了崑劇
第六章願作春泥更護花
一、昆三班的愛徒
二、外團學生也盡心
第七章從心所欲不逾矩
一、老蔡的幸福生活
二、“雅部正音”藝術傳承專場
三、七十歲,從心所欲不逾矩
附錄一蔡正仁大事年表
附錄二蔡正仁學生譜系
附錄三蔡正仁研究資料索引
後記

後記

給蔡正仁先生寫傳記,這是我所主編的《中國京昆藝術家傳記叢書》中的重要篇章,更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說起來,我也是受教於蔡老師的門徒之一。我從1983年到華東師範大學,跟隨徐中玉、齊森華二位先生攻讀戲曲理論碩士研究生起,就一直在看上昆的戲,一直在舞台下品味蔡老師的戲。上昆藝術家們正當盛年的精湛演出,加深了我對崑曲藝術和整個戲劇文化體系的深刻印象和理性認識。
1986年我到中山大學跟隨王季思、黃天驥二位先生攻讀中國戲曲史博士研究生,並躋身於祖師爺吳梅先生第二代學生之列,對崑曲藝術更是無比痴迷。當我回到上海,有幸拜蔡正仁先生為師,系統地學唱了《琵琶記·書館》等小生的主要唱段。因為我較好的識譜能力,也因為我看蔡老師的戲較多,所以很快就能唱出個大致樣子來。這就讓蔡老師非常驚訝,怎么他只教幾遍,我就能大致學出來呢?
其實,蔡老師的驚訝和對我的鼓勵,恰恰就是我的短處所在。學崑曲,就是要口傳心授,才會學得紮實。像我等靠著小聰明學唱的人,一旦蔡老師不在身邊,一旦《振飛曲譜》不在手邊,馬上就唱不出子醜寅卯來。
中大畢業之後,我又到上海戲劇學院任教,看蔡老師和上昆的戲更多一些。所以。由我來執筆寫作蔡老師的傳記,心中還是比較踏實的。
話雖如此,真正啟動本傳的寫作,殊大不易。蔡老師作為著名表演藝術家,實在是個閒不住的人;我作為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的現任主任,諸多事宜,也分不開身。所以我們之間的相約聚談,每一次都較為艱難。但是一旦在上海的陝西路咖啡店,在蘇崑的招待所,在北京的賓館,只要我們開始工作,蔡老師就有說不完的話,講不完的故事。
基本工作方式是這樣的,蔡老師說事兒的時候,我請我的學生鈕君怡錄下來,初步整理成文字。我在此基礎上,結合其他報刊資料和採訪所得,再進行撰寫與修飾。成稿之後,再將文本拿給蔡老師看,討論後再修改、增補。經過幾個來回之後初步定稿。從2008年夏至2011年夏,整個撰寫過程歷經整整三年。期間,我們訪問了王家熙、徐希博、李薔華、薛正康、葉長海、翁思再、唐斯復、唐葆祥、張洵澎、張靜嫻、史耘、葉恆峰、楊碧雲等蔡老師的前輩、友人、搭檔或同事,以及蔡老師的眾位學生,獲得許多珍貴資料;多位老師審讀了本書初稿,提出了諸多寶貴的修改意見,在此一併致以衷心感謝。
特別感謝劉厚生老師。作為之前上海戲劇界和之後全國戲劇界的老前輩,厚生老細讀全稿,撰寫序言,並提出修改意見,往來書信多次,其認真與嚴謹令後輩欽佩不已。在序言中,厚生老對他所看著成長的蔡正仁予以了高度評價,對本書的寫作也給予了熱情鼓勵。他還希望上昆乃至各地崑劇團的元老級人物,儘可能在《中國京昆藝術家傳記叢書》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也是對崑曲藝術和傳統文化的搶救性工作,也將會給後人留下可資學習和借鑑的資料。
更要感謝各位尊敬的叢書顧問、各位作者對本叢書的大力扶持。
感謝中國戲曲學院、北京市教委和上海市文化基金會,乃至文化部、全國文聯和全國政協京昆室的鼎力支持。有了大家的支持,本傳記和《中國京昆藝術家傳記叢書》才能夠踵事增華、蔚為大觀。
謝柏梁
2011年5月24日
於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

序言

近幾年,我曾幾次表示希望當年上海市戲曲學校昆大班的老同學們各寫傳記或回憶錄,請人撰寫或自己寫都好。幾年來,已有幾種問世,但還不夠。現在蔡正仁同志的傳記即將出版,使我深感欣喜,更希望沒有動筆的老友們及早籌劃。
我為什麼有這個強烈願望?雖然我跟昆大班的多位傑出人才有半個多世紀的接觸和友誼,但主要原因還不在此。我是想,這一群已是當今崑劇大家的“老青年們”,他們不僅個人藝術成就都已“橫看成嶺側成峰”,更重要的是這一群“高峰峻岭”已經聯成一片光輝燦爛的崑劇高地。就是說,把他們各自的藝術造詣綜合起來進行觀賞研討,當會感受到崑劇在近四五十年來在藝術上突飛猛進的發展。當然,不能忘記還有江蘇、浙江、北京、湖南等地的六個兄弟院團,如果把他們的多方面成就同上海崑劇團(以下簡稱“上昆”)聯繫起來,那就是整箇中國戲曲大地的一大片崑劇高原了,而上昆在崑劇全部戰線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肯定的。我曾說過,近半個世紀是崑劇由再衰三竭、瀕臨消亡轉向再生再興、昂首向上的歷史大轉折時期。可以構想,—二百年後的人寫崑劇史時,這一時期必將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蔡正仁,應該說是這一時期有突出貢獻的人物之一。第一,他作為崑劇主要家門的小生行當的演員,在表演藝術上已取得可以同前輩分庭抗禮、自有風彩的輝煌成就。第二,他在當代崑劇界還是一位具有影響力的活動家,當過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擔任了18年上海崑劇團的團長,還擔任了多年全國崑劇院團長聯席會議的常任主席。
眾所周知,蔡正仁的老師是崑劇“傳”字輩中大名家沈傳芷和昆壇領袖俞振飛,同時也向“活況鐘”周傳瑛求教,名師高徒,學有淵源,根底深厚。在他年輕時就被稱為“小俞振飛”,這是對青年蔡正仁的高度肯定,當然也是他對老師忠誠景仰、用心學習的碩果。然而也就產生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若是將蔡正仁今天的成就與俞振飛大師相比,是否還只能是“小俞振飛”呢?若不是“小俞振飛”,豈不是成了離師背道之人?若是,那么他的學生如張軍等等就只能是“小小俞振飛”,崑劇越走越小,還能發展嗎?我記得上世紀60年代初,華文漪也曾被人說是‘小梅蘭芳”。我曾對她說,先做‘小梅蘭芳”,再做“大華文漪”。我看正仁應該說正是走著這樣的路。他的幸運是,在藝術道路上,這幾位名師兼明師都不要他只學自己。正是沈傳芷老師叫他去拜俞老為師,也正是俞振飛大師指示他去杭州向周傳瑛學戲。有這樣的師尊,正仁當然就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我清楚記得,前幾年在上海一次戲劇界盛會上,在不少人讚揚崑劇、談崑劇是百戲之師時,正仁站起來振臂高呼:“百戲學昆,昆學百戲!”我當時心中一震,就感到這是正仁的一個突出思想,多好的思想!在藝術上,他在忠誠學沈、學俞、學周的基礎上更廣益多師,這是他取得高度成就的根本主因。去年(2010)在北京一次會上他就說過,他還曾私淑京劇麒(麒麟童,周信芳)派,想想他的不少戲,比如《撞鐘分宮》,確實頗有麒味。
我看正仁的戲不算多,但從1961年看他演《斷橋》的許仙,後來演《喬醋》、《班昭》等等,直到2010年演《撞鐘分宮》、四本《長生殿》等等,看了他50年的戲,深深感到他在表演上從模仿到創造,從‘小俞振飛”到“大蔡正仁”的歷程。不是說他超過了老師,是說他終於成為他自己,而這個自己,依我看並不低於幾位老師,這當然也正是老師們對他的期望。我很希望能有人把俞老的表演跟正仁的表演進行一番比較研究,那將是對崑劇表演藝術極有意義的工作。我只是考慮到一種情況,即俞老除《牆頭馬上》外,似乎沒有演過本戲,而正仁(以及他的同學們)都搬演了大量新編原創本戲如《班昭》等,以及傳奇改編本戲如《牡丹亭》等。俞老常演《小宴》、《迎像哭像》等《長生殿》的摺子,精彩絕倫,但他沒演過單本戲《長生殿》,更不用說四本了(正仁在四本《長生殿》中,雖只演了兩本,但必須具有四本的整體感覺)。這是時代改變了崑劇,不是個人問題。然而正仁由此在創造完整的角色形象方面,尤其是原創新劇的角色形象,顯然占有先機。在個人表演風格上,正仁更厚重、樸實,更強調角色的個性化,更注重角色相互間的交流反應。我在一本論中國文學的書中看到“雍容純厚”四個字,我想用在正仁的表演風格上是合適的。在這方面,我以為正仁這~代人有機更多接觸話劇、電影及新文學等等有相當的內在聯繫。更重要的是,他們成長在新時代,他們年輕,吸收和消化新的時代營養能力較強,不知不覺在創造中就自然閃爍著時代精神之光。這是他們的幸運,卻也是對他們的挑戰。體現這些特點的故事,在本書許多章節中都可看到。
我有些朦朧地感到,在當代崑劇俊傑中,俞老在小生家門內形成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而正仁則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這本蔡正仁傳寫得全面、流暢,作者寫了一位崑劇大藝術家,是把他放在他的工作環境、社會環境中顯示他的成就和性格,這一點很精彩。我同正仁相熟幾十年,我知道並且關心他做了18年上昆團長,但我卻從本書了解到大量我不知道的正仁的遭遇,或叫“命運”。我每次遇到他時,他總是笑嘻嘻,無傷無感的樣子,卻不知道他還有那么多的喜怒愁樂,這使我回想起他這18年的經歷,確實不是順風順水,“風正一帆懸”。他是在上昆最困難的時候接任團長的,他又沒有行政領導經驗,工作中自然難免失誤;18年中,上昆首演了20部以上的整本戲,其中自然也有不算成功,乃至失敗的作品,他都有責任。但是,客觀地說,應該承認這18年,尤其是自三本《牡丹亭》到四本《長生殿》的幾年,是上昆30多年歷史中相當輝煌的一個時期。當然有客觀因素,比如昆三班一批生力軍入團,充實了藝術的青年力量;比如聯合國“非遺”的宣布,引起多方重視,改善了崑劇的生存環境等等,但是從劇團領導到全體人員的主觀努力,更是關鍵內因。
我想可以提一提這18年中上昆的幾項大工作、大成就:
上昆在大陸戲曲院團中第一個在艱難條件下赴台灣演出,取得了震撼性成功,開闢了後來者的道路。
上昆用幾年時間,對剛從戲校畢業的昆三班做了進一步錘打磨礪,培養了成群的接班人。
上昆在崑劇文學題材和演出樣式上多次進行突破傳統的實驗,比如《無鹽傳奇》、《上靈山》、《夕鶴》、《桃花扇》、《琵琶行》等等,無論成功與否,都是有其實驗的價值:
上昆舉辦了一系列表演大家的個人傳承專場和集體合演,這對於總結新的表演經驗和擴大影響都有其必要性。
最突H{的是上昆托舉出幾台不同風格的精彩大戲,比如三本《牡丹亭》、《班昭》、《邯鄲記》、四本《長生殿》,以及《釵釧記》、《尋親記》等等,這對於當前崑劇的繁榮發展可以說是了不起的貢獻。這些當然絕不是正仁—人之功,但正仁之功決不可沒。
從本書中可以看到,正仁作為團長,他的擔子有多么繁重。有些丁作需要據理力爭,他甚至不怕“犯錯誤”地去力爭;義有某些工作需要忍辱負重,重得幾乎要被壓垮,他也得又忍又負。自然,他也常有被表揚、受歡呼的場合,他沒有被沖昏頭腦,更沒有忘乎所以。正仁的性格是堅韌的,他有熱烈鐘愛崑劇的赤子之心,又有冷靜處理工作的公僕之能,是大演員,是好團長,
本書作者謝柏梁同志和鈕君怡同志是有心人,既掌握了豐富材料,又結合傳主口述,寫得生動活潑,可讀性很強。雖然在正仁表演藝術的分析研究方面似乎分量較弱,但可以理解,那應該是另一本藝術評傳的任務。寫傳記,一個最主要的要求是真實,然而真實又有深淺之別。寫些生活經歷,大體不差,也算是真實,那就膚淺了;本書寫的蔡正仁,不僅大半生的起伏曲折歷歷如繪,更在重要之處深入剖析了正仁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蔡正仁無所隱蔽,作者也沒有美化或抹黑。比如書中最後部分寫正仁和唐斯復籌劃上演四本《長生殿》的歷程是我親眼所見,不僅寫得熱鬧,而且相當親切深刻,看了令人感動。一部大作品的問世是何等困難,又何等壯烈啊!
正仁今年七十,我在這裡向他祝賀占稀壽喜;然而,七十古稀今不稀,他還只是一個“古稀小生”。我相信,他肯定還會繼續為崑劇藝術和崑劇事業——不是發揮餘熱,而是繼續燃燒自己“年輕”的生命。至於本書作者,既已走向傳記作家之路,有了成功的開端,我就希望一生二、二生三,趕緊再趁熱捕捉可打的“鐵”來,這樣的對象有的是。
2011年5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