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谷火絨草

雅谷火絨草

雅谷火絨草(拉丁學名:Leontopodium jacotianum Beauv.),是雙子葉植物綱菊科火絨草屬下的一個植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雅谷火絨草
  • 拉丁學名:Leontopodium jacotianum Beauv.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菊亞綱
  • :菊目
  • :菊科
  • 亞科:管狀花亞科
  • :旋覆花族、鼠麴草亞族
  • :火絨草屬
  • :雅谷火絨草
  • 分布區域:西藏、錫金、尼泊爾和克什米爾地區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變種,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分枝細,長達10厘米,有散生的葉,後無葉,有頂生和側生的蓮座狀葉叢,散生。花莖高3-12厘米,直立,細,稍堅挺,被白色薄茸毛,基部常稍木質,近無毛,宿存,有較蓮座狀葉稍大而等距密生的葉。
葉開展,線狀披針形,長9-30毫米,寬2.5-3毫米(?),基部漸狹,有短狹的鞘部,頂端尖,有長厚的小尖頭,草質,上面被蛛絲狀毛,下面被白色薄茸毛;上部葉較大。苞葉多數,遠較莖部葉為大,與後者近同形,頂端尖,上面較下面被更密的白色或近白色茸毛,較花序長約2倍,開展成徑約2-3厘米的美觀的星狀苞葉群。
頭狀花序徑約4毫米,1-9個(?)密集。總苞長3-4毫米,被長柔毛;總苞片頂端黑褐色,無毛,漸尖,常撕裂,超出冠毛之上。小花異型,(其中一性的花有時1個)或雌雄異株,花冠長3-3.5毫米;雄花花冠上部寬漏斗形,有較大的裂片;雌花花冠多少絲狀。冠毛白色,基部或全部常稍帶黃色;雄花冠毛稍粗厚或棒狀,全部或上部全緣;雌花冠毛絲狀或稍粗厚。不育的子房及瘦果無毛或有乳頭狀突起;或瘦果有短粗毛。

生長環境

生長於高山草地和石礫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西藏南部的藏布河流域和東南部山區。錫金、尼泊爾和克什米爾地區也有分布。

變種

雅谷火絨草密生變種
根狀莖分枝細長,有密集叢生的根出條和花莖。根出條的葉較短,密集,枯萎宿存,在頂端的葉叢中生長花莖。花莖長約10厘米。葉長約15毫米,寬約2毫米,邊緣稍反卷,頂端有長細的小尖頭,下面較上面被更厚的長柔毛狀棉毛。苞葉兩面被長柔毛狀棉毛,較花序長約2.5倍,開展開密集的、徑達2.5厘米的苞葉群。總苞片頂端深褐色。花期7月。
產西藏南部(藏布河、梭自拉、亞東)。生於高山山谷石礫地。錫金、尼泊爾也有分布。
與原變種較接近,主要區別在基出條較密集,有密集的枯萎宿存的葉,苞葉兩面被棉狀長柔毛。
雅谷火絨草長莖變種
根狀莖或不育莖與花莖疏散或密集叢生;不育莖平臥或斜升,常有枯葉斷片或無葉,但頂生的蓮座狀葉叢常枯萎宿存。花莖常生於不育莖的頂端,長6-27厘米。葉長25-30毫米,寬2-3毫米,邊緣稍反卷,被灰白色密茸毛。苞葉長25-30毫米,寬3-4 (7) 毫米,較花序長2-4倍,開展成徑約3-6厘米的苞葉群,被白色或黃白色密茸毛。總苞片頂端淺或深褐色。花期7-8月。
產雲南西北部(貢山)、四川西部的橫斷山谷地區和甘肅南部(西固、夏河)。生於高山濕潤草地、山谷坡地和溪岸岩石上。海拔2500-4000米。也分布於緬甸北部。
此變種是本種中最高大的類型,從根狀莖可生長百餘個莖,高達40厘米。苞葉的毛茸也與上兩個變種不同。長莖變種曾被視為川西火絨草 L. wilsonii Beauv. 的變種,故用不適宜的“minus”作為變種的名稱。
叢生變種
“根狀莖分枝長,為枯萎宿存的葉所緊密圍裹,不育的蓮座狀葉叢多數,與多數長2-9厘米的頂生的花莖組成高達18厘米的疏鬆墊狀體。葉寬,常橢圓形,上面(有時中脈除外)無毛,下面與雅谷變種被同樣的茸毛。苞葉較花序長2-3倍,兩面被同樣的或下面被較少的白色茸毛,開展成徑約2-4厘米的苞葉群。總苞片頂端黑褐色”(根據 Handel-Mazzetti, l. c.)。
產雲南西北部(大理蒼山)。生於高山石礫草地。海拔3400-4000米。也分布於緬甸北部。
此變種主要以寬橢圓形的葉和密集成墊狀的植株與以上各變種區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