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科夫斯基效應以俄國工程師雅科夫斯基的名字命名,指小天體由於各向不均的熱輻射而獲得動能的現象。
雅克夫斯基最早於1900年提出了這一理論,他提出了光子的力學作用。他指出當小行星暴露於太陽光照之下時,其一面受熱升溫,熱量輻射相應增強,這將產生微弱的推進力。這種力雖小,但作用於小天體,足以對其軌道產生重大影響。
科學家認為,對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里的某些小行星,雅科夫斯基效應會拉近它們與地球的距離,增加它們對地球的威脅。但由於雅科夫斯基效應非常微弱,用光學望遠鏡很難察覺小行星軌道在其作用下的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雅科夫斯基效應
- 外文名:Yarkovsky Drift
- 命名者:雅科夫斯基
- 理論出自:1900年
- 分類:力學
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利用設在波多黎哥的阿雷西博望遠鏡,對一顆名叫GOLEVKA的小行星(編號6849)進行長期觀測,用望遠鏡上裝備的雷達測距儀精確測量它與地球的距離,終於發現了雅科夫斯基效應對小行星軌道的作用。
這顆小行星是1991年被發現的,長約350米,曾達到近地點,當時距地球約1600萬公里。雷達測距儀發現,小行星在近地點的準確位置,與此前根據引力計算的結果存在15公里的偏差。如果考慮雅科夫斯基效應,結合小行星的自轉速度、表面形狀和反射率,對預測的小行星軌道進行修正,就與實際觀測結果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