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州街道辦事處(南京市六合區雄州街道辦事處)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雄州街道位於南京市六合區,街道前身為雄州鎮。2000年3月,六合縣以原六城鎮、靈岩鎮、龍池鄉合併成立雄州鎮,鎮域面積112.3平方公里,轄25個行政村,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人口13.8萬。

基本介紹

街道規模,轄區狀況,經濟狀況,社會事業,

街道規模

雄州街道地理位置優越,東臨儀征化纖,南接揚子乙烯、南鋼、南化等國家大型企業,毗鄰南京化學工業園,是南京市實施跨江發展戰略的主要承載地區,是南京江北副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距市中心僅半小時車程。2007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銷南京市六合區雄州鎮,以其原轄荷花、鳳凰、方州、天一、泰山、觀滁、龍津、古棠、靈岩、紫霞、冶浦11個居委會及龍虎營、山西、山北、西陳、紅星、錢倉、橋西、驍營、高餘9個村委會範圍設立雄州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調整後,雄州街道辦事處面積70.3平方公里,人口11.5萬人,管理11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街道勞動力資源豐富。多年經濟的快速發展造就了大批高素質的熟練工,尤以縫紉、紡織、機電、鑄造等行業為多。雄州街道是六合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先後獲江蘇省文明鎮、南京市文明鎮、南京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建設新南京有功單位、南京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轄區狀況

雄州街道襟江帶滁,屏障金陵,控蘇皖之通道,扼南北之要衝,堪稱“江北交通城”。寧通、寧連、雍六高速公路在這裡交匯,正在寧啟鐵路穿境而過,江北大道將雄州街道與南京主城區連為一體。縱貫六合南北的金江公路在境內溝通,300多公里村級水泥路與“大動脈”相連。六合機場正在抓緊建設,規劃中的南京軌道交通11號、14號線穿境而過。雄州街道商貿、金融、通訊、賓館、供電、文化、教育、旅遊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3.5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是南京市最大的“菜籃子基地”;現有工業企業270多家,形成了以紡織、機電、建材、服裝、化工等門類齊全的支柱產業體系,基礎設施總投入達4個多億的雄州工業園為南京市重點鄉鎮工業園,城鎮建設水平較高,為省級新型示範小城鎮。雄州街道山清水秀,生態環境極佳。鎮東的靈岩山為六合第一靈秀山,山上植被繁茂,景點眾多,為雨花石的正宗產地;龍池湖景色宜人,盛產龍池鯽魚,為休閒垂釣、游泳娛樂的絕佳去處;鳳凰山公園山水相映,休閒娛樂設施齊全。城鄉管理水平較高,人居環境頗佳,為南京市衛生城鎮。

經濟狀況

雄州街道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應對巨觀形勢變化,街道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獲“南京市發展杯”金杯,綜合實力位列南京市20強。工業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6億元,其中,工業投入7.85億元,“工業第一方略”地位更加顯現。推進招商引資,調整招商部門,完善招商激勵政策,全力主攻工業和外資大項目,引進一批千萬元以上入園項目。全年新辦各類企業225家,註冊資本4.8億元,其中,入園企業25家,總投資4億元。開工建設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3個,總投資6.8億元,其中,列入區新型工業化考核項目19個。加快園區建設,完成雄峰西路、高雄路、驍騎路和台中路路燈建設工程;完成靈瑞路綠化工程,及文峰路的測繪、鑽探和設計工作;對園區部分路面和下水道進行修復和改造,進一步完善園區配套功能。街道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企業46家,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4.02億元。農業逐步形成3個農業區,以靈岩山為中心,龍虎營、山西、山北片533.33公頃為觀光旅遊農業區,以滁河、新篁河為中心,橋西、曉營、錢倉片800公頃為蔬菜水產高效農業區,以八百河為中心,紅星、白馬片533.33公頃為糧種繁育基地建設區。

社會事業

街道完成2009年糧食直補和農資增支綜合補貼工作,共補資金210.15萬元。開展幫促富民,低收入純農戶增收工作有效落實。農村“新八件實事”工程投入近500萬元,完成危房改造
10戶、改廁400座、二次改水受益人2.9萬人,新增有線電視用戶455戶,有線電視入戶率96%,新建小型泵站1座,危橋改造等實事工程。認真落實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全年城鄉低保1365戶,發放低保金315萬元,新增社會養老保險擴面征繳1820人,新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00人,參保率達100%,加大社區計生屬地化管理和流動人口計生管理,開展月服務活動,堅持隨訪服務與疾病防治相結合。認真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免收學雜費政策。組織女子高蹺隊、龍燈隊,為各行政村、社區民眾進行10多場次演出,全年送電影下鄉10場、送戲4場,豐富民眾業餘文化生活。7月,街道代表隊參加區“在希望的田野上”紅歌比賽獲一等獎。建立完善大調解機制,每逢節假日、重大會議、敏感日,街道均排出不穩定因素,堅持關注民生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化解一批不穩定因素,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舉辦2次為期3天的農民創業培訓,參加培訓88人,舉辦2期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累計培訓人員1330人次,新增就業崗位820個,實現再就業83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65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