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雄安記
- 作者:葉梅、趙晏彪、賀穎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紀實文學
- 字數:425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忠實地紀錄、真實地再現,讓世界了解2017年宣告建立的雄安新區在6年間崛起的勃勃英姿,以及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的歷史文化和精神核心,向讀者報告了雄安新區的科技、生態、歷史人文發展成就。在該書中,一個個雄安建設者的勞動智慧,美妙而新奇的城市建築,神話般的綠色平原,新老居民的生活軌跡,曾經遠去卻被當代人不斷挖掘的歷史文化……無不體現雄安新區的迅速崛起與發展。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千年大計 歷史廣角下的華北平原 從北京到雄安 最佳選擇 第二章 科技雄安,未來之城 面向全球招標 中國高鐵的新名片 “第一標”——超低能耗綠色建築 數字新城 把城市還給人 地下花園式再生水廠 區塊鏈,務工人員不再望眼欲穿 第三章 生態雄安,華北明珠 浩渺祖澤 一定要治理好白洋淀 千年秀林 一念起,鳥兒萬水千山 各具特色的郊野公園 第四章 人文雄安,燕趙之風 鐵肩擔道義 雁翎隊 《荷花澱》天下聞名 蒹葭幾蒼蒼 蓮子珠串 西河大鼓回家了 行雲流水皆天機 活化石 漁獵文化 回鄉,只為“容城八景” 故事代代相傳 第五章 將鄉愁寫入奮鬥人生 不用燃油的水上巴士 | 碼頭西街的夫妻店 的哥老徐 “剪”出新家鄉 導遊老劉 好嫂子 島村王家寨 包村幹部 北方絨都 陳偉的影像 雄安作家看雄安 第六章 自豪的“雄一代” 提前入駐 三大鐵律 “雄一代”更是“創一代” “北漂”歸來 伊坊街上的住戶 民企自有擔當 好“眼神” 金鱗壁 工地上的幸福指數 第七章 口述史:我是雄安一棵樹 人生課 從“掃街”開始 我是做設計的 愛得有點辛苦 容西容西,趕超第一 工地上 我們能打硬仗 安置小區 我是雄安一棵樹 我是雄安一棵逐漸成長的樹 後記 |
創作背景
這部《雄安記》的採訪、閱讀、寫作和修改都是在新冠疫情時起時伏的三年之間進行的,因此其間多有曲折。一開始定好的採訪計畫不得不一再推遲,後來改為見縫插針,伺機而行,又採用了電話連線,視頻交流等方式。終究還是一步步走近了雄安,而終究也讓雄安一步步走進了葉梅、趙晏彪、賀穎的書寫。
幾乎是在雄安新建的第一年,敏銳的浙江教育出版社就關注到了這一千年大計,總編輯周俊直接邀約葉梅書寫雄安。因為涉及面寬,時間緊,三人決定團隊行動,一道採訪,相互切磋,共同書寫。
從那一刻起,三人與雄安的每一步變化緊緊相連。有在春暖花開之時,乘著白洋淀上微波蕩漾,與當地村民的深聊;有在工地上機器轟鳴之間,對“雄一代”的尋訪;也有因疫情影響,在雄安的多日滯留;還有無論在何處,只要見到“雄安”兩字就會有的回望……幾年間,三人認識了雄安,21世紀集中國之大智慧、大手筆造就的科技雄安、生態雄安、人文雄安。結識了一批雄安朋友,有生於斯長於斯的種田人、打魚人、經商者,也有從祖國各地奔赴於此創業的企業家、科技工作者、建築師……他們的故事就是雄安故事,他們的經歷和談吐就是“雄安記”,三人所要做的,就是忠實地記錄,真實地再現。讓世界了解2017年宣告建立的新區雄安,五年間崛起的勃勃英姿,以及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的歷史文化和精神核心,那是一個嶄新的、同時又有著深厚文化積澱、面向未來的雄安。
三人一行走進雄安,感受著這片土地上的新風、雄風,試圖將那些動人的情景以文學的筆觸真實再現。那五年時光之中的雄安故事,那一個個雄安建設者的勞動智慧,美妙而又新奇的城市建築,神話般綠化的遼闊平原,新老居民的生活軌跡,曾經遠去又被當代人不斷開掘的歷史文化……讓人目不暇接。那一切,無不體現出千年大計之雄安新區的迅速崛起。在這個千年大計的實施中,有成功和喜悅,也有沉重和艱辛,有得到,也有失去,更有無數讓世界矚目的智慧創舉……三人雖然無法一一陳述,但希望能將體會到的甘苦,銘心刻骨的記憶傳遞給讀者,千年大計,來之不易。雄安崛起,新時代的中國新史詩。
作品鑑賞
葉梅、趙晏彪、賀穎合著的長篇報告文學《雄安記》是一部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作。作者用充滿發現的眼光,尋找並記錄下河北雄安這座新興城市禾苗拔節般茁壯成長的歷程,為雄安新區建設這一“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留下了生動的文字記憶。
這部作品題材重大,立意高遠。“雄踞北方,以安天下”,雄安新區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中國的一篇新史詩。建設雄安新區目的是為了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首都北京向低碳化、數位化轉變。充分利用華北白洋淀地區豐富的水資源、地熱資源,以及靠近北京的區域優勢,幫助實現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轉移,通過建設首都和雄安新區、北京通州副中心這個“一城雙翼”,有效解決大城市病,推動北京形成新雙翼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因此雄安新區建設是“國之大者”,是千年大計。《雄安記》旨在及時反映自2017年建設至今六年來雄安所走過的崢嶸歲月與非凡歷程,講述新時代中國改革再出發不止步的新故事,是一部為雄安新區作史立傳的報告文學。
在作者看來,雄安新區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是在白紙上描畫最新最美圖畫的匠心之作。是在原先條件和基礎幾近一張白紙的地方橫空出世建起一座現代化的新城。這無疑是新時代的一首恢弘史詩。《雄安記》注重從科技之城、生態之城和人文之城三個維度,以三足鼎立的方式在紙上描繪這座新城的優美形象。
首先是科技之城。在作者筆下,雄安新區是一座拔節生長的城市,仰賴的正是先進的科技,科技是雄安新區得以立足的支撐與樑柱。在這方面,作者著重選取了包括雄安高鐵站建設、固安特大橋建設等具有新時代標桿性質的一些地標式建築,它們都充分運用了先進科技,以此凸顯科技之城的風采。雄安高鐵站採用BIM技術,先在三維空間虛擬建造,再打造自動化的數控鋼筋生產線,從而提高建設效率25%。這座高鐵站甚至每一段鋼筋都有二維碼,都可以追溯它是何時由誰施工的,由此構築起質量安全的鋼鐵防線。同時雄安高鐵站又是一座能耗超低的綠色建築,4.2萬平方米屋頂都採用了多晶矽光伏組件,年發電量可達580萬度,一年即可減少碳排放4500噸。採用裝配式的站台、吸音牆板,可以起到很好的降噪效果,鐵路沿線運用隔音隧道、全封閉聲屏障等,亦可大大降低鐵路建設運營對沿途居住區生活區等的噪音污染。
除了鐵路交通之外,還有智慧車站、智慧工地、智慧園區、智慧書店、智慧公交,網際網路+、智慧+以及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在雄安新區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堪稱完美的運用。尤其是,僅僅用了20天便開通了5G信號,實現與京雄高鐵同步規劃設計施工和開通的高效率,實現了共建共享和全覆蓋,充分體現了中國速度。包括採用海綿城市先進理念,儘量收集利用雨水,實現超低能耗。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這座獲得魯班獎的標誌性建築,其建材都是預先在工廠里製作好組件,再通過裝配式的構件拼裝像搭積木式地高效建樓,這種建樓的方式亦令人震撼。馬路上的智慧型路燈可以按需亮燈,每年可節省72%的電量和60%的維護成本。同時路燈還集成了無線網路、攝像頭、氣象監測器、充電樁等綜合功能,能夠實現用智慧路燈為手機充電及上網等。智慧城市建設也包括地下花園式的再生水廠和區塊鏈支付方式,幫助工人當日就能拿到工資等。諸多新鮮的事物和例子,系列先進技術的採用,讓雄安這座新城煥發出了迷人的光彩。
科技之城還體現在對地熱資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實現地熱供暖,做到冬季取暖不燒煤。規劃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做到全城沒有一個窨井蓋。而地下管廊又能通過超強大腦來進行運維,對其中的每一根鋼管都編有獨立的編號,而且可以在數字空間裡同步先做出模型來,管理維護相當便捷。又譬如,原先在地下庫,導航信號不暢,司機找不到出口。科研人員通過刻苦攻關,創造性地發明了5G+北斗+無源定分技術,可以達到厘米級乃至毫米級的定位,從而實現了行動網路信號全覆蓋無死角,讓司機在地下庫里能輕而易舉地精確地找到停車位或出口。所有這一切新穎的事物在作者看來都非常有趣,也非常生動,而且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描寫上作者對這些新事物也使用了最多的筆墨,傾注了最大的熱情。而作者的娓娓講述,自然也能激發讀者盎然的閱讀興趣。
《雄安記》生動地描繪了作為一座主動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之城的嶄新風貌。綠色是雄安新區的基調和底色,這座新城的規劃和建設始終本著環保、節能、低碳的原則,遵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條件。在這一方面,作者主要列舉了白洋淀的治污和水源保護。原先,從1949年以來白洋淀曾經發生過4次乾淀,特別是1983年至1988年甚至有5年時間湖水都乾涸了。而且白洋淀的水源污染相當嚴重,周邊有很多高耗水、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級產業和水產養殖業、小作坊等,旅遊粗放落後。近年來,通過實施17項工程,實現天地一體化、生態檢測,減少污染,涵養水源,從而讓白洋淀恢復了碧波蕩漾,綠水長流。與此同時,雄安還大力推行植樹造林,實施“千年秀林”工程,在短短的時間內便實現了從一到一百七十五萬棵樹木的種植。更令人感佩的是,這種綠化的理念也是最先進的,採用不同植物品種、散點式種植、全冠苗種植,實現異齡、復層、混交的近自然林。換言之,雄安新區的綠化造林,竭力仿照和逼近原始生態自然的本貌,努力做到生態最最佳化。這些生態建設理念都非常先進和新穎,也是雄安為中國改革發展創造和提供的可資借鑑推廣的極其重要的新經驗、新做法、新模式。
當然,在作者看來,雄安之所以能夠枝繁葉茂蓬勃發展,最重要的根基在於擁有強大的文化作為精神支撐。雄安從建設伊始便注重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注重對當地的文化傳統很好地進行傳承弘揚和發展,尤其是確保本地優秀的傳統文化根脈不斷、紅色文化基因不斷弘揚光大,以強健這座新城的精神本色。在這方面,作者主要選取了雄安古代的“容城三賢”,尤其是其中寫下了“鐵肩擔道義,辣筆妙著文章”的楊繼盛;選取了抗日戰爭時用“大抬槓”獵槍打鬼子的荷葉軍雁翎隊和孫犁筆下的《荷花澱》等,以此張揚這塊燕趙大地的俠義之風和紅色傳統。作者也列舉了包括蘆葦畫、蓮子珠串、曲藝西河大鼓以及葛城記憶博物館、圈頭村音樂會、古秋風台、漁獵文化、容城八景等一系列雄安獨特的文化事物與人物,以凸顯雄安新區的建設發展歷程是建立在與傳統文化進行緊密結合,與當地的實際、與中國文化實際相結合這樣一種全新的建設理念之上。這也是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之所以能夠成功並且取得輝煌成就的根本原因。
作者認為,雄安的建設之所以能夠一日千里磅礴向上,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有一大批了不起的建設者,他們就像雄安森林中的一棵棵的樹,這每一個的個人都是社會的細胞,他們也是最活躍最具創造力的元素,每一個人的奮鬥成長都融入到了這座城市的拔節成長之中,匯聚成了雄安新區發展壯大的磅礴力量。這其中,包括雄一代、創一代、北漂歸來的創業者和科技從業者,以及那些勤勤懇懇地在雄安務工、建設、設計、書寫等各方面的人員,他們是雄安建設真正的英雄,也是成就這座新城的主人公。作者通過講述一個個普通人的故事,凸顯了這座城市非凡的發展過程,讚美了勞動創造和奮鬥拼搏的精神,張揚了改革創新、勇於開拓的時代風采。因此,《雄安記》無疑是一部富於新意、及時而有力的文學報告,它為雄安的發展、為新時代十年留下了一份結實的文學印記,可謂是新時代不可或缺的一篇中國好故事。
作品評價
長篇報告文學《雄安記》是對“千年大計”雄安新區全景式的精準掃瞄。國之大者,當有雄安。作家葉梅、趙晏彪、賀穎以團隊合力,多次採訪並深入開掘,幾易其稿,以大量事實多側面、多視角地向讀者報告了雄安新區的科技、生態、歷史人文,勾勒出這顆令人嚮往的華北明珠、未來之城的嶄新風貌及奮鬥精神,是對科技之城的前沿再現,也是對雄安建設火熱現場的生動記錄。既有面向世界的宏略展望,也有緊貼大地的燕趙之風,是中華民族在新時代走向偉大復興的又一個千年大計的真實縮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徐劍評)
出版信息
《雄安記》首發於《中國作家·紀實版》2023年第1期“新時代 新篇章”欄目,後於2023年6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書名 | 作者 | 出版地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ISBN | 頁數 |
---|---|---|---|---|---|---|
雄安記 | 葉梅、趙晏彪、賀穎 | 杭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2023年6月 | 978-7-5722-5913-5 | 329頁 |
作者簡介
葉梅,女,祖籍山東東阿,1953年生於湖北巴東。畢業於湖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一級編劇。曾在湖北恩施文工團、宣傳部等處工作,先後擔任過湖北建始縣副縣長、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副局長、湖北省文聯《藝術與時代》雜誌主編、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湖北省政協民宗委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民族文學》雜誌副主編等職務。多次擔任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駿馬獎等獎項的評審。自1979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多部(集),作品有小說集《歌棒》,散文集《根河之戀》《追雲記》,長篇紀實《美卿》《大對撞》等。有多種作品獲獎、轉載及翻譯成英、法、日、韓、蒙古、阿拉伯、保加利亞、印地語等文字。
趙晏彪,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工程領導小組成員兼劇本部主任,《民族文學》原副主編。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人民出版社等報刊社發表文學作品三百餘萬字,出版著作十二部。《父親的毒酒》《孝順》等散文、小說被多省市選入高國中語文課本,多部著作被譯成英、韓、阿拉伯等多種語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