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道中書所見

《雁門道中書所見》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該詩記述了詩人雁門途中所見,寫出元朝統治下,兵役繁急,剝削慘重,官吏貪殘,法令嚴酷,北方人民呼天不應,走投無路的苦難生活,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同情和對統治者的憎恨。全詩描寫具體,語言蒼勁,有高度的真實性和概括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雁門道中書所見
  • 創作年代:金末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元好問
  • 作品出處:《遺山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雁門道中書所見1
金城留旬浹2,兀兀醉歌舞3
出門覽民風4,慘慘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穟吐5
一昔營幕來6,天明但平土7
調度急星火8,逋負迫捶楚9
網羅方高懸10,樂國果何所11
食禾有百螣12,擇肉非一虎13
呼天天不聞,感諷復何補14
單衣者誰子15?販糴就南府16
傾身營一飽17,豈樂遠服賈18
盤盤雁門道19,雪澗深以阻20
半嶺逢驅車21,人牛一何苦2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雁門:山名,又名句注山、陘(xíng)嶺、西陘嶺,在今山西代縣北,形勢險要。唐代時于山上設定雁門關,後為歷代兵家之要地。
2.金城:應州屬縣,在今山西應縣。旬浹(jiā):整十天。浹,本為遍、透之意。古以乾支記日,自甲日至癸日共十日,周而復始,因而稱一旬為“浹日”,又稱“浹旬”。
3.兀(wù)兀:昏昏沉沉的樣子。
4.出門:出金城城門。民風:民間習俗,人民的生活情況。
5.黍(shǔ)穟(suì):谷穗。穟,通“穗”,禾科植物聚生的花實。
6.一昔:一夜。昔,通“夕”。營幕:軍隊的帳篷。這裡指張柔等率領的侵宋蒙古兵。蒙古太宗十二年秋,下令攻宋。張柔等率兵越雁門關南下,沿途虜掠,並肆意踐踏農田,以致該年顆粒無收。
7.但:只,僅。
8.調度:徵調賦稅。急星火:急於星火,比星火還緊急。
9.逋(bū)負:拖欠賦稅。捶楚:用木杖或木板打,指杖刑。
10.網羅:本指捕魚和捕鳥的工具。這裡用來比喻捆縛壓迫人民的各種制度。
11.樂國:意同樂土,安樂的地方。果:副詞,究竟。此句化用《詩經·魏風·碩鼠》:“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愛得我直。”
12.百螣(tè):形容食禾苗的害蟲種類眾多。螣,同“蟘(tè)”,食苗葉的害蟲。這裡用來比喻殘害人民的蒙古統治者。
13.擇肉:擇人而食。擇,擇取,掠取。
14.感諷:用詩歌諷刺時政,希望以之感動統治者,稱為感諷。何補:無補於事。
15.誰子:就是誰的意思。子,尾詞。
16.販糴(dí):販賣糧食。糴,買進糧食,與“糶(tiào)”相對。就:前往,去到。南府:指雁門南方的州府,如太原等。
17.傾身:竭盡全身力氣。營:謀求。
18.服賈(gǔ):從事商業買賣。
19.盤盤:曲折迴環的樣子。
20.以:連詞,同“而”。阻:險阻。
21.逢驅車:指遇到那些趕著牛車往外地買糧的人。
22.一何:多么,何等。

白話譯文

我在金城停留了十天,城裡照舊沉醉在歌舞昇平之中。
出金城城門一看人民的生活,悽慘得使人滿懷愁苦。
去年夏秋兩季是大旱,七月才吐出一點禾穗。
自從蒙古軍開來,一夜工夫就村舍變廢墟,農田成荒土。
官府徵兵急如星火,追逼租稅嚴刑鞭打。
野蠻的統治殘酷的法令正像網羅高懸,安樂的地方果真在哪裡?
蠶食禾苗的害蟲無數,擇肉而食的吃人野獸也不只是老虎。
呼天天不應,用詩歌諷刺時政去感化諷喻統治者又有什麼用?
衣著單薄的那些人,為買糧去遠走南路諸府。
盡一身力量只謀求一飽,難道是樂意去遠道做商販?
雁門道路彎彎曲曲,雪掩澗深又險又阻。
路上遇到那趕著牛車往外地買糧的人,人和牛在雁門山嶺深雪中艱難行走是多么的辛苦!

創作背景

蒙古太宗十三年(1241),詩人北游應州(今山西應縣)等地,歸途中過雁門關,看到人民在蒙古人的野蠻統治下,生活悲慘,愁絕無助,不由得心情沉重,寫下了這首詩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開篇四句,入手擒題,籠蓋全篇。詩人在金城,被朋友款待,沉醉在歡歌樂舞之中,出門體察人民的生活狀況,心中陡起無限的哀傷。“金城”交代地點,緊扣詩題“雁門”,“出門覽民風”,交代事由,緊扣詩題“所見”。“慘慘愁肺腑”,則寫出了詩人心緒,定下了全詩基調。“兀兀醉歌舞”與“慘慘愁肺腑”相對照,以有錢人的奢侈享樂與窮苦人民的悲慘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與老杜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著同樣的用意。
“去年”以下八句,寫詩人“所思”。“出門覽民風”以下,似應寫詩人出門所見,但詩人在此卻宕開一筆,通過翩翩思緒來回溯去年以來人民的慘愁景象。先寫兵禍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無盡災難。“去年夏秋旱”,旱象連連,愁情綿綿;“七月黍穗吐”,秋禾吐穗,希望頓生;“一昔營幕來,天明但平土。”一夕之間,被連營軍隊,踏成平地,希望又成灰。在曲折跌宕中把人民飽受的戰亂之苦表現了出來。再寫嚴酷的賦稅對人民的掠奪。以“急星火”狀“調度”,寫出了賦稅催交的急迫;以“捶楚”來示“逋負”的後果,寫出了催交賦稅手段的殘酷。豐收在望的莊稼已被“營幕”踏成平土,農民們顆粒無收,而“調度”之急,依然如故,“逋負”即受“捶楚”,殘暴的統治確像“網羅方高懸”。即使想要“逝將去汝,適彼樂土。”但“樂國果何所?”用“網羅”比喻殘害、掠奪人民的反動統治,見出其無所不在;用“果何所”說明“樂國”的虛幻,表現了人民無路可走,無處逃生的慘絕境況。
“食禾”四句,寫詩人“所慨”。該四句是詩人對“去年夏秋旱”之後,人民所遭慘禍的根源所在經過理性思考後向統治者發出的義憤填膺的控訴與抨擊。食人民禾的有百千害蟲,吃人民肉的不止一隻老虎。“有百螣”“非一虎”,寫出了殘害人民的禍害之多,“食禾”“擇肉”寫出了殘害之烈、之酷。禾未秀即“食”,“肉”已無還“擇”,其貪婪、殘暴,令人髮指。“食禾”之“螣”、“擇肉”之“虎”的像中之意,透過詩人刻畫,端倪已現,詩人把抨擊的矛頭,直指暴政黷武的蒙古統治者。人間“螣”“虎”為害,樂國無所,而天也在裝聾作啞,不聞不問。“呼天天不聞”,把詩人的極度憤慨和人民呼告無門、愁絕無助的悲慘境遇表現的淒切生動。叫地不靈,呼天不應,一篇感慨諷喻的詩篇,又於事何補。詩人只有徒喚奈何,感嘆自己無力救民了。
“單衣者誰子”遙承“覽民風”,“書”“雁門道中”“所見”之事。一般說,詩歌的人物描寫,往往是“取其一點,不及其餘”,求其神而不襲其貌,甚至是一個側面,一個鏡頭,或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就可以了。此處“單衣”,即是如此。雖未見人物形體、外貌,以及其他方面,但透過“單衣”的“剪影”,想到了人物為生計奔波的勞碌的面容,看到了人物貧困的處境。時屆秋冬,遠行人還穿單衣,生活之貧困宛然若見。“販糴就南府”,寫人物的行動。家無糧,不去販糴又何以活命。“就南府”,從側面證實了雁門一帶的顆粒無收,人民的生計無著,無奈中只有向“南府”販糴了。“傾身”兩句寫事因。“傾身”狀其用力之大,“遠”寫其行程之遙,行人不顧路遠而傾身前行的原因,只是為了“營一飽”。“營一飽”與“傾身”“遠”相襯,表現了人物為饑寒所迫,而不得不遠行的苦痛。“盤盤”二句寫山道難行。“盤盤”已寫出了山道的曲折迴旋,再加上“雪”積、“澗深”,更見出了山路的險陡難行。結尾兩句,在路彎彎、雪皚皚的背景上,推出了一個特寫鏡頭:半山中,一輛破車,人拖、牛拽,不勝苦累。面對此景,詩人喊出了心中的鬱積:“人牛一何苦?”險峻的山道與半嶺驅車的意象對舉,顯示了與老杜的“不為貧困寧如此”相近的意蘊,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的深切的同情。此段詩人極寫行人衣著之單薄,行程之遙遠,道路之險阻,與“食禾有百媵,擇肉非一虎”在詩意上遙相對應,寫出了人民鋌而歷險的原因,揭示了“苛政猛於虎”的主旨。
在藝術上,該詩一是採用了以賦為主,兼用比興的手法。詩人在雁門道中的所思、所慨、所見,全用動態的詩法敘述出來,語言樸實,詩意淳厚。同時也用了比興手法。“調度急星火”,“網羅方高懸”,“食禾有百騰,擇肉非一虎”就是用的比興手法:二是時空交織,詩境開闊。詩把無限的時空中發生的事都和在雁門道中所見的事交織在一起,織得天衣無縫。詩人在雁門道上只看到一個單衣青年在大雪茫茫、山路崎嶇的半嶺趕著牛車南下販糴,卻在這個背景上攝入了去年夏秋大旱的天災,又攝入了七月禾苗吐穗時又被元軍在一夜間踏成平土的兵禍,“去年”,今日,時空不斷拉長;詩不僅寫了雁門道中“人牛一何苦”的慘象,而且還攝入了“調度急星火”,寫了處處“羅網方高懸”,處處無“樂國”,空間不斷擴大。寫了處處,時時,有許多“食禾的媵”,有“擇肉”而食的“虎”。時空的交織,創造了一個廣闊遼遠的意境,使詩的主題具有了普遍的意義。三是詩意層層遞進。詩表現人民苦難,採用了層層遞進的敘述方法。禾穗方吐,一昔成土;充軍催租,急如星火;鞭撲捶楚,網羅高懸。一層進一層地表現了人民的無以復加的悲苦情狀。與層層遞進的詩意相應,詩採用了層層進逼的古調仄韻:“但平土。”“果何所?”“復何補?”“一何苦?”把詩人“慘慘愁肺腑”的情感和人民愁絕無助、悲慘悽苦,表現得酣暢淋漓。

名家點評

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正民《元好問研究論略》:“全詩的語言純用白描,如泣如訴。與所寫的內容——北國山村的苦難農民、荒涼景象,二者配合得十分和諧、自然,相得益彰。風格質樸渾厚。這首五言古詩選用了仄聲中上聲韻,通篇一韻到底。這個韻部的字音曲折而柔和,適於表現低徊纏綿的情緒,與詩的內容結合得也很恰當。”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啟下之用。其自幼聰慧,後得進士及第,官至知制誥。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其詞在金代影響深遠,堪稱金詞之最。金滅亡後,元好問被囚禁長達數年之久。後回鄉隱居,直至逝世。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