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新豐雁塔)

新豐雁塔,又名文峰塔,建在廣東省新豐縣城東郊的雙角村背老圍山上。據《長寧縣誌》載,清乾隆四年(1739),知縣陳張翼倡議在建文峰塔以鎮風水,自可造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雁塔
  • 外文名稱:Wild goose pagoda
  • 地理位置:廣東省新豐縣城東郊
  • 景點級別:AAA
  • 著名景點:浪蝶無崖
簡介,詳情介紹,結構,歷史,

簡介

新豐雁塔,又名文峰塔,建在廣東省新豐縣城東郊的雙角村背老圍山上。據《長寧縣誌》載,清乾隆四年(1739),知縣陳張翼倡議在建文峰塔以鎮風水,自可造福。1986年由廣州市文化局、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該塔塔身、塔心室的平面均呈六角形,為七級樓閣式磚塔,高33.2,底層直徑7.6米,壁厚1.57米,內分13層,塔心室為六角直井式,樓梯原為穿壁繞平座式,盤旋而上登頂層,極目四望,令人心礦神怡。

詳情介紹

塔底層六面辟門戶,三門有走道進入底層塔心室,門內為磚砌梯級通上二層(暗層)塔心室。在西向門的兩側原有灰批門聯,上聯僅存1個雁字,下聯“見龍門瑞啟 雷”字樣,橫批書“文光射斗”,2至7層則每層都有兩個真門,其餘四角隱砌假門,塔順彌基座,是以磚線向下逐級放大的力士,塔身角均設定有倚柱,柱施額材上用9層菱角牙磚疊澀出檐。各層腰檐之上5層菱角牙磚疊澀挑出平座,均用黃灰批盪,塔身向上逐級略有收分,頂是葫蘆狀塔剎。塔身以灰漿砌築清水牆,大青磚規格為28*l7*7厘米,外牆砌法以七順一橫、八順一橫、九順一橫,內部則有七順二橫,各級檐部砌法別具一格,均無瓦件,紅瓦藍筒,角脊同樣砌磚批灰,檐下設多級海棠線圖案角梁。
塔身原有彩畫,底層和第二層的額彷上以及底層檐部與第二級平座間的束腰上均繪有雲龍,龍體勾墨仍隱約見黃、白、紅、藍諸色澤,瓦脊繪卷草紋樣。可見當年色彩絢麗,構造精巧玲瓏,明顯地繼續了明塔遺風,有一定研究價值。1986年重修雁塔時,縣文化部門聘請縣內外一些詩詞作者對雁塔的殘聯進行反覆推敲,斧正為“雁塔呈祥昭日月,龍門瑞啟鎮風雪”。1984年,縣政府將雁塔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

塔身、塔心室的平面均呈六角形,為七級樓閣式磚塔,高33.2米,底層直徑7.6米,壁厚1.57米,內分13層。塔心室為六角直井式,樓梯原為穿壁繞平座式,盤旋而上登頂層。塔底層六面辟門戶,三門有走道進入底層塔心室,門內為磚砌梯級通上二層(暗層)塔心室。在西向門的兩側原有灰批門聯,上聯為"雁塔呈祥昭日月",下聯為"龍門瑞啟鎮風雪",橫批書"文光射斗"。2至7層則每層都有兩個真門,其餘四角隱砌假門,塔身角均設定有倚柱。塔身向上逐級略有收分,頂是葫蘆狀塔剎。塔身以灰漿砌築清水牆,各級檐部砌法別具一格,均無瓦件,紅瓦藍筒。塔身原有彩畫,底層和第二層的額彷上以及底層檐部與第二級平座間的束腰上均繪有雲龍,龍體勾墨仍隱約見黃、白、紅、藍諸色澤,瓦脊繪卷草紋樣。

歷史

雁塔的起名頗有一番不同尋常的來歷。古時,雙鳳山的主峰建有一座以土石建成類似毛筆(文筆)模樣的土台,人們將這樣的土台稱為"文筆峰",它的意思是把山峰加"尖",這樣便能聚天地之靈氣,護佑一方多出英才。傳說該塔建起時,人們祈望當地的學堂子弟個個鋒銳拔尖,文人代代成才,故取名文峰塔。後來,因為此地經常有許多鴻雁在四周棲息,人們取鴻雁高飛展宏圖的美好寓意又將該塔稱為雁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