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隴集鎮具有悠久的人文歷史,傳說,唐朝末年,唐高祖李淵在隴西(今甘肅隴西一帶)有一支後人,因戰亂逃荒流落到沭陽西南方向,看到一大片無人居住長滿茅草的高地,就在那裡搭建起簡易的棚舍安家住下來,後來這支隴西人把這塊長滿茅草的荒涼高地稱之為沭陽西南崗。李淵這支流浪到沭陽西南的後人,後來人丁興旺,就把李淵之後安家居住之地叫隴集。隴集,即甘肅隴西人聚集之地的意思。1912年後屬沭陽縣第七區。1937年後屬抗日民主政府宿遷縣。1949年5月劃歸沭陽縣,後設隴集鄉。1958年改置隴集人民公社。1983年10月復置隴集鄉。1986年12月改置隴集鎮。
自然地理
隴集鎮位於
沭陽西南部,沭宿一級公路貫穿全境,距
京滬高速公路15公里。轄7個行政村,93個村民小組,5300戶農戶,人口2.6萬人,鎮域面積46.88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4.5萬畝。
經濟發展
2017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隴集鎮全力推進“兩聚一高”、落實“三項任務”,圍繞“提檔升級再進位、保八爭五創一流,繼續衝刺全縣目標考核全面先進”的奮鬥目標不懈努力,在經濟質態、產業發展、鎮區配套等方面成效明顯,為築牢綠色生態發展新理念打下基礎。2017年,全鎮新引進及擴能升級項目總計11個,投資1.64億元。其中,億元項目1個,俄樂崗二期投資1.2億元;千萬元以上項目3個,群鋒紡織、雅鴻自動化、三鼎亞克力合計投資3200萬元;另外還有愛美佳家俱、貝格萊衛浴2個擴能升級項目,5個利用標準廠房全民創業項目。通過團結拼搏、奮勇爭先,較好的完成了各項指標,2017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億元,財政收入4200餘萬元;工業增值稅1300餘萬元;工業開票銷售收入4.5億元;工業用電量3800萬千瓦時。
2003年實現
國內生產總值1.98億元,
財政收入7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20元,主要特產有
蘑菇、
金針菜和
螃蟹,是沭陽縣重要的
蘑菇基地、蔬菜基地和特種養殖基地。2000年被江蘇省確定為國家活體豬儲備基地。2003年全鎮糧食總產量4.8萬噸,稻田養殖4000餘畝,生豬出欄量每年在2萬頭左右,活立木蓄積量達6萬立方米。2004年蘑菇種植面積達1000萬平方尺,其中發展蘑菇高架棚近200個,蔬菜大棚3000個,被市政府確定為宿遷市蘑菇生產示範基地。隴集鎮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本著穩糧擴經,發展“三高”農業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大力發展蘑菇種植產業。新增蘑菇種植面積1000萬平方尺,發展蘑菇高架大棚150個。
2014年,該鎮實現國稅收入2024萬元,同比增長3.4%;實現工業稅收1509.4萬元,同比增長115.6%;工業增值稅1275.2萬元,同比增長128.7%;工業開票銷售收入23236.3萬元,同比增長50.2%;工業用電量2767萬千瓦時,同比增長57.69%;全鎮存款餘額1.3億元,貸款餘額近1億元,其中工業貸款3383萬元,新增工業貸款1885萬元,存貸比74%。2014年,經過全鎮上下協同努力,共招引入駐開發區億元項目1個,現已投產;300萬元以上項目2個,入駐該鎮工業園區並已投產;300萬元以下入駐該鎮標準化廠房且納入考核的項目8個;全年累計招引企業15家。2014年,全鎮總計鋪設道路8條9.12公里,道路硬化2.34公里;新建電站1座,拆建9座,新修防滲渠道10公里,涵洞30座,渡槽5座,新鋪田間水泥路28.5公里,新建中小溝及以上建築物360餘座,創建省級標準化衛生室2個,縣級標準化衛生室5個。2014年,該鎮還在機制建設、全民創業、安全穩定、基層黨建、常規工作等五個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進一步規範了工作運行,樹立了良好的工作作風,提高了工作效率。
|
農業
鎮裡加大農業
招商引資力度,推進了農業的“工業化”進程。為此,鎮裡採取創優環境、提供便利、強化服務等方法,積極為農業招商創造條件。鎮主要領導通過多次上門拜訪洽談,最終成功引進
上海客商
黃小龍先生來到隴集鎮,投資3000萬元創辦了由“匯仁有機蔬菜園、蘇杭萬頭豬場、大自然鵝場”三部分組成的“沭陽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占地1000畝。其中,“匯仁有機蔬菜園”占地750畝,建成高標準鋼架塑膠大棚680個,採取自動噴灌、電腦控溫、控濕、施用有機肥料、生物農藥防病治蟲等科學、先進、生態、全封閉方法種植有機蔬菜,主產
辣椒、
黃瓜、
西紅柿等時令農產品。這些產品經過低溫、密罐、真空包裝,國內直銷上海、
浙江、
烏魯木齊等地大中城市超市、賓館、飯店;國外空運
日本、
韓國等國家和地區。“蘇杭萬頭豬場”占地200畝,興建冬暖夏涼式標準化豬舍10萬平方米,辦公樓、飼料室、屠宰間、隔離間等輔助用房1.5萬平方米。實行定時管道送食送水、自動沖洗清掃、自繁自養封閉式管理,年可出欄生豬10萬頭。“大自然鵝場”占地50畝,集鵝業炕孵、養殖、宰殺、銷售為一體的年飼養5萬隻的綜合性養殖場。推行生態立體循環養殖、種植法是“沭陽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的一大特色,園裡用的蔬菜子種、種豬、種鵝一律從科研院所購進或引進。飼養的家禽糞便經風乾、殺菌等方式處理後,拌以糧食飼料作為家畜的飼料;豬糞經發酵、消毒後,用於蔬菜園肥田。形成飼料餵雞(鵝)———雞糞餵豬———豬糞肥田的鏈式生態良性種、養殖結構。
特色產業
按照《隴集鎮農業發展三年行動計畫》的要求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全年新增高效農業種植面積5600餘畝,其中,俄樂崗彩色苗木二期、三期共流轉土地2000畝;土娃娃、橋北梨園栽植完畢,高效農業面積達1.3萬餘畝,超過全鎮耕地面積的4成;新增家庭農場(合作社)20家,其中,省級示範家庭農場1家,市級示範家庭農場1家,市級示範農民專業合作社1家,縣級示範社1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比重達到75%。
取得榮譽
隴集鎮立足“人口小鎮、工業零鎮、財政窮鎮”的隴集鎮客觀鎮情,按照“靠最佳化環境招商引資,靠招商引資突破工業,靠突破工業做大財政”工作思路,“不比存量比增量、不比基礎比發展、不比條件比干勁”,先後引進開發區項目4個,其中投資1.68億元(含開工的第三期工程)的江蘇泰達工貿有限公司年產值將達10億元,2007年實現財政收入2065萬元,其中國稅收入1368萬元其中福利企業退稅370萬元,同比增長28倍,2008年上半年財政收入達2360萬元,列全市第九名,其中國稅收入1720萬元,總量位居全縣第二,增幅均列全縣第一。
隴集鎮規模工業企業數量年內可達10個,一般納稅人企業已達19個,財政收入、國稅收入、規模企業數、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入、規模工業增加值增幅五項指標均列全縣第一。2006年隴集鎮被評為江蘇省“學科學技術、做現代農民、建文明家園”活動重點示範鄉鎮。2005、2006年連續兩年被縣評為“計畫生育先進鄉鎮”、“關愛工程”先進鄉鎮,被市評為衛生改廁工作先進鄉鎮、工程先進鄉鎮、文化站建設先進鄉鎮,2005、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文明鄉鎮”,2007年連續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社會治安“安全鄉鎮”、2007年度被市政府評為“國土資源管理先進鄉鎮”。2007年度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目標管理“先進鄉鎮”、招商引資工作先進單位、財稅工作先進鄉鎮、國稅增長先進鄉鎮、法治建設先進鄉鎮。2008年7月榮獲市經濟社會創新成果一等獎。隴集的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大跨越,進入了政通人和快速崛起的新階段。小鎮幹大事的“隴集現象”受到新聞媒體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名優特產
蘇北最大食用菌生產基地
隴集鎮食用菌的生產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從早期的單村單品種的蘑菇生產,發展到多村多品種的大規模生產。現已建成蘇北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包括培育、生產、銷售的一條龍生產鏈。隴集鎮現有
謝橋村、
孟玉村、李徐村、
墩前村、
丁曹村五村生產食用菌。食用菌種植大戶李明忠創辦的沭陽縣食用菌高科技示範園,在隴集鎮的食用菌生產中起到了領軍的作用。該園位於宿沭一級路北側,占地50餘畝,已建成高標準菇房80棟,總面積2.8萬平方米。配備原料車間300平方米,加工車間200平方米,成品倉庫300平米,現有職工30人,技術人員6名,總投資500萬元,隴集鎮食用菌主要品種有
蘑菇、
平菇、
草菇、
杏鮑菇、年產食用菌120萬斤,均通過訂單方式統一組織銷售,直接經濟效益500萬元以上。隴集鎮生產勢頭良好,規模不斷擴大,效益逐年增加,對當地的經濟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