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行》(古辭)一曰《步出夏門行》。此組詩是蕭綱《隴西行》的第三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隴西行·悠悠懸旆旌
- 作者:蕭綱
- 創作年代:南朝梁
- 作品出處:樂府詩集
- 文學體裁:五言古風
作品全文,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悠悠①懸旆旌②,知向③隴西行。
減灶④驅前馬,銜枚⑤進後兵。
沙飛朝似幕⑥,雲起夜疑城。
迥山時阻路,絕水⑦極⑧稽程⑨。
往年郅支⑩服,今歲⑪單于⑫平。
方觀⑬凱樂⑭盛,飛蓋⑮滿西京⑯。
注釋
①悠悠:連綿不盡貌。遙遠。
②旆旌:泛指旗幟。作戰用旗幟。旆,旗末端狀如燕尾的垂旒。旌,用羽毛裝飾的旗子。
③知向:知道是向。
④減灶:戰國時,魏將龐涓攻韓,齊將田忌孫臏率師救韓。孫臏故意逐日減少軍隊的灶數,造成士卒日漸逃亡的假象,以迷惑魏軍。魏軍果中其計,追至馬陵道遭伏擊,大敗,涓自殺。
⑤銜枚:橫銜枚於馬口中,以防喧譁或叫喊。枚,形如筷子,兩端有帶,可繫於頸上。
⑥朝似幕:早晨像傍晚。夜疑城:夜晚疑為城邑。迥山:迴轉的大山。
⑦絕水:斷絕的河水。
⑧極:一說‘亟’。屢次。
⑨稽程:延誤行程。
⑩郅支:匈奴單于。呼韓邪單于之兄,名呼屠吾斯。漢宣帝五鳳元年,獨立為郅支骨都單于。後世因以“郅支”代稱外寇。
⑪今歲:今年。
⑫單于:漢時匈奴君長的稱號。
⑬方觀:正在觀看。方才觀看。
⑭凱樂:凱旋之樂。演奏勝利的樂曲。又作‘愷樂’。
⑮飛蓋:高高的車篷。亦借指車。馳車;驅車。
⑯西京:古都名。西漢都長安,東漢改都洛陽,因稱洛陽為東京,長安為西京。
作品賞析
首二句“悠悠懸旆旌,知向隴西行”。旆旌,即旌旗,即飾有垂旒和鳥羽的旗幟。隴西,在今甘肅東南,當年大將軍衛青即由此出擊匈奴。這兩句化用《詩經.小雅. 出車》“蕭蕭馬鳴 ,悠悠旆旌”之境,以“悠悠”狀描寫旌旗舒展的閒暇之狀,又用“知向”指示行軍方位,吐語從容境界開闊,一支氣宇軒昂的雄師就這樣遠去,如雲的旌旗已然遙接無際的隴西山川。
接下來六句,一連串的畫面轉接,“減灶驅前馬”二句敘大軍的深入敵境。“減灶”用戰國軍事家孫臏以奇謀救韓擊魏的典故。孫臏在深入魏境途中,令士卒合灶為炊,日減鍋灶之數,以造成士卒畏敵逃亡者多的假象。魏將龐涓因率步兵追擊,敗於馬陵道上。“銜枚”指行軍之時士卒口含木枚以“止喧囂”。這兩句描述先驅部隊示敵以弱,隨即展示主力部隊銜枚急行、奔襲敵虜的景象,把漢師出塞遠征的戰爭氛圍,渲染得詭秘且緊張。“沙飛朝似幕”句,敘軍行瀚漠所見景物。在晨色初露的行軍路上,士卒們突然發現,前方竟有重重疊疊的敵軍營帳。仔細一看,卻原來是被狂風卷涌而起的飛沙。在暗月無光的夜晚,又常有濃雲騰立天邊。朦朧之中,不免令人疑心那是敵人守衛的城樓。這兩句妙在全從士卒的心理與感覺中寫出,不僅展現了茫茫瀚漠上的晨沙夜雲景象,而且妙在傳達出他們“朝”、“夜”奔行中的驚擾與警惕,給人以身歷其境之感。“迥山時阻路”二句,則轉敘寫軍戎生活的艱辛。漢人遠征匈奴的戰績令人驚嘆,這雄師的推進需要付出多少代價?在士卒們跋涉塞外山川,時時會被突然轉現的山壁隔斷道路,進入燥熱的瀚漠,又屢屢會因絕水而滯誤行程。沿途倒下的士卒且不說,失道誤期可是要依法論斬的!這在詩中雖為明言,卻為“時阻路”、“亟稽程”二語所涵蓋。抹去前幾句漢師奮擊匈奴之戰所塗上的五彩之色,顯示在人們面前的,正是這樣一種充滿了奔襲、驚擾和艱辛的戰場景象。
詩的結尾四句,正於艱辛的行軍之後,急轉直下,奏響了振奮人心的凱旋樂:“往年郅支服,今歲單于平。方歡凱樂盛,飛蓋滿西京。”前二句以“今歲”呼應往年,在東起郅支(指匈奴在東方的單于呼屠吾斯,於漢元帝建昭三年,被漢西域都戶陳湯攻殺),北至瀚海的遼闊空間上,疊印出塞雄師速戰速捷、所向披靡的戰場奇觀。後二句鏡頭搖轉,出現於畫面上的,已是繁華的漢都長安。凱旋班師的樂奏剛剛從城外傳來,滿城上下已是歡聲雷動。那文官、武將、宮妃、命婦的車馬從四處絡繹會聚,車蓋飛馳,都快把長安的街巷堵塞了。全詩就在這如火似錦的勝利場景中收束,正於開篇那“悠悠懸旆旌”的盛大出征場面前後映照,真可謂開得沉著,收得痛快。
作者簡介
梁簡文帝蕭綱(503年―551年),字世纘,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梁武帝蕭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蕭統同母弟,母貴嬪丁令光,南北朝時期梁朝皇帝、文學家。由於長兄蕭統早死,蕭綱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囚餓死,蕭綱即位,大寶二年(551年)為侯景所害。蕭綱因其創作風格,形成“宮體”詩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