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秧歌

隴西秧歌

隴西秧歌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相傳是明朝時期流傳和發展起來的。那時隴西為鞏昌府所在地,匯聚五湖四海人員,來往四面八方賓朋,因此兼容並包各路秧歌精華,形成獨具特色的隴西秧歌。隴西秧歌既有陝北秧歌的豪放、粗獷,又有河北秧歌的細膩、纏綿。它熔秧歌、社火和秧歌戲於一爐,既有秧歌的舞蹈和歌舞小戲,也有社火歡快滑稽的雜戲;既有秧歌、社火以鼓樂為主的武術表演,也有秧歌戲具有簡單情節和固定板式(唱腔)的小戲演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隴西秧歌
  • 地理標誌:隴西
人文歷史,民間習俗,

人文歷史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隴西辦秧歌,過去一進臘月就開始準備,秧歌壇場多設在臨近的廟宇里,由秧歌會頭人組織,確定收錢的(按戶攤派)、教唱的、扎燈籠糊船的、做其他道具的,分工負責,到時候都要齊備。其中教唱的從臘月初開始,一直要忙到秧歌上場。隴西習俗正月初四傍晚燒紙錢送走先人亡靈,秧歌鉸子先"吵秧歌",所以秧歌鉸子也稱"吵秧歌"。秧歌鉸子是一種民間通俗小唱,是隴西民眾歡度新春、自娛自樂的藝術表現形式。秧歌鉸子的曲調優美高亢,聲域寬廣和諧,節奏明快有致,猶有原始遺風。秧歌準備道具、陳設和化妝需要一段時間,秧歌鉸子似如前奏,先"吵"上一陣。鑼鼓手起頭演奏"鑼鼓頭"(也叫開場鑼鼓),聚集聽眾,演唱者作好準備。"鑼鼓頭"一過,即有藝人或愛好者站出來演唱,鑼鼓隨演唱板式、曲調伴奏。一段唱畢再起過門鑼鼓樂,隨後又一人接唱,如此往復循環。在場者無論男女老幼皆可一試歌喉,以展才藝。或敘事,或抒情,不拘一格;或獨唱,或對唱,或兩人一對唱一問答,形式活潑多樣。

民間習俗

隴西習俗,初九是玉皇大帝聖誕,各處秧歌就得出馬,先在廟裡敬神,為神演出,這就算秧歌起駕了,連續9天到正月十七卸駕為止。秧歌隊伍在行進中有一定的次序:領頭是掌"膏藥傘"的,頭戴氈帽,反穿皮襖,脖子上掛一串銅鈴,前後小跑傳遞信息(進場或唱或說吉祥如意的贊語和祝福的賀詞,演出時場內外傳話);下來是排燈一對,上寫"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第三是龍燈,有雙龍燈和單龍燈,每組龍燈長者12節,短者7節或5節,邊走龍頭邊綰(盤繞)、龍尾搖擺;第四是"騎毛驢"一對,由小孩騎驢,掛鬍子老漢趕驢,邊走邊耍;第五是"彩船",有一隻船的,也有兩隻船的,船長7-9尺,上覆船棚,四角掛小紅燈籠和彩帶,船幫用紅頭繩結成花眼,船前窗兩邊貼對聯,船頭為龍頭型,船尾為龍尾型,船中坐"船姑娘",在行進中隨著老梢公划船動作搖曳船身,叫作跑旱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