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育過程
隴中4號是定西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於2007年以F2代雜交組合200616[F2代200510(蘇引10號/9715-2-2-1)]/[9767-1-1-2-1(88113-28-4/隴原935)]為受體進行回交,用外源DNA堰麥草為供體通過花粉管通道法人工導入技術,2007~2016年度採用多代“集團混合選擇技術”異地穿梭選育、異地交替選擇等技術手段,豐產性、多抗性和品質測定同步進行。
2007年秋季在通渭縣吳家川良種場點播F1代觀察(組合編號200707),2007~2011年度種植F1~F5代,各代均按育種目標用“多代集團混合選擇技術”優中選優,2011年穩定選育出3種類型(200707-3、200707-4-2、200707-2-2)。
2011~2012年度提升參加高代穩定品系鑑定試驗,2012~2015年參加品系鑑定試驗,表現豐產性、抗病、抗寒性突出。
2012~2015年度參加3年3點(次)品系比較試驗,2012~2014年度參加10點(次)甘肅隴中片旱地冬小麥區域試驗,2014~2015年度參加6點(次)甘肅隴中片旱地冬小麥生產試驗。
2013~2016年度參加試驗的同時在甘肅省通渭、安定區、隴西、渭源、臨洮、會寧、寧縣,寧夏固原,青海貴德等地進行多點示範和大面積示範。
特徵特性
農藝性狀
隴中4號屬強冬性,中晚熟,生育期246~282天。幼苗習性匍匐,葉色深綠,苗期生長旺盛。根系發達,分櫱力強,平均最高莖數63.1萬個,有效分櫱3~5個/株,有效分櫱率71.6%,成穗率高,平均有效穗數43.8萬個,越冬率85%~90%。株高70.0~93.5厘米,穗長7.0~8.0厘米,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籽粒長卵形,白粒,角質,結實小穗13~18個,穗粒數39~53個,穗粒重1.7~2.6克,千粒重40.5~48.5克。穗層整齊,株形緊湊,成熟落黃好。三因素較為協調,籽粒飽滿度好。
抗性鑑定
經2013年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在蘭州進行苗期混合菌和在甘谷小種圃接種鑑定,隴中4號苗期對混合菌表現免疫至高抗,成株期對供試菌系水4、G22-14、G22-9及混合菌表現免疫至高抗,對條中32號、條中33號及混合菌表現高抗。白粉病2級、高抗黃矮病。總體抗性表現為高抗至免疫。
2014~2015年度由國家冬小麥品種區域試驗人工接種條鏽病、葉鏽病、白粉病、赤霉病、紋枯病和黃矮病多抗性聯合鑑定結果表明,隴中4號對條鏽病近免疫。
2011、2012、2014、2016年是60年來乾旱非常嚴重之年,隴中4號在通渭縣、安定區、渭源縣、臨洮縣、會寧縣示範,平均產量為4597.50~5098.50千克/公頃,較當地品種隴中1號增產11.21%~14.65%,顯示出了增產抗旱、抗病優勢,在乾旱年份仍保持相對穩定的產量水平。
2014~2015年度中國北部冬小麥區域試驗抗旱性鑑定結果,隴中4號抗旱性3級,抗旱指數0.914;在不同生態條件下,12個品種(系)的區試環境變異係數均值為11.7%,靜態穩定性好,說明適應性廣,在受旱情況下,株高、千粒重變化相對較小,抗青乾力強,是抗旱、適應性中等的新品系。
2011~2014年度在甘肅中部旱地冬小麥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連年出現春季低溫凍害情況下,僅葉尖受凍發黃,表現抗寒性強。
2014~2015年度國家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北部冬麥區品種抗寒性鑑定結果表明,隴中4號越冬死株率10.6%,越冬死莖率15.5%,抗寒性3級,抗寒性中等。
品質性狀
2014~2016年經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穀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和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測試中心檢驗,隴中4號容重754克/升,蛋白質含量(乾基)15.7%,濕麵筋含量(14%水分基)28.4~35.2%,賴氨酸(乾基)0.46%.沉降值(14%水分基)32.0毫升,綜合品質優良。
2014年經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技術中心麥谷蛋白亞基檢測分析,隴中4號攜帶麥谷蛋白優質亞基7+8、5+10。2016年經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測試中心檢驗,隴中4號攜帶麥谷蛋白優質亞基7+8、2+12。
產量表現
2012~2015年度在
通渭縣吳家川良種場進行的品鑑試驗中,隴中4號4年4點(次)折合平均產量4764.45千克/公頃,較對照品種隴中1號平均產量4233.35千克/公頃增產12.52%,總評居第1位。
品比試驗
2012~2015年度在通渭縣吳家川良種場進行的品比試驗中,隴中4號3年3點(次)平均折合產量4496.25千克/公頃,較對照品種隴中1號平均產量4114.20千克/公頃增產9.29%,總評居第2位。
其中2012~2013年度隴中4號折合平均產量4891.95千克/公頃,較對照品種隴中1號增產1.38%,居9個參試品種(系)第3位;2013~2014年度隴中4號折合平均產量3600.15千克/公頃,較對照品種隴中1號增產19.80%,居12個參試品種(系)第1位;2014~2015年度隴中4號折合平均產量4996.65千克/公頃,較對照品種隴中1號增產10.74%,居11個參試品種(系)第2位。
2012~2014年度在甘肅隴中片冬小麥區域試驗中,隴中4號2年9點(次)折合平均產量4590.90千克/公頃,較對照品種隴中1號平均產量4279.35千克/公頃增產7.28%,增產7點(次),居參試品種(系)第3位。
其中2012~2013年度隴中4號折合平均產量4470.90千克/公頃,較對照品種隴中1號增產4.75%,居參試品種(系)第6位。2013~2014年度隴中4號折合平均產量4710.90千克/公頃,較對照品種隴中1號增產7.01%,居參試品種(系)第3位。
2014~2015年度在通渭縣平襄鎮、渭源縣會川鎮、隴西縣文峰鎮、定西市臨洮農業學校、靜寧縣甘溝鄉、莊浪縣南湖鎮進行的甘肅隴中片冬小麥品種生產試驗中,隴中4號折合產量水平3792.00~7314.00千克/公頃,5點(次)增產,增幅3.9%~33.1%,折合平均產量5040.00千克/公頃,較對照品種隴中1號平均產量4 540.50千克/公頃增產11.0%,位居第3位。
2013年在通渭縣、安定區、會寧鄉等地大田示範0.27公頃,隴中4號折合產量4179.00~5355.00千克/公頃,平均產量4894.20千克/公頃,比當地品種隴中1號增產493.20千克/公頃,增產率為11.21%。
2014年在通渭縣、安定區、會寧縣等地大田示範0.34公頃,隴中4號折合產量3846.00~5205.00千克/公頃,平均產量4597.50千克/公頃,比當地品種隴中1號增產14.65%。
2015年在通渭縣、安定區、會寧縣等地大田示範0.51公頃,隴中4號折合產量4194.00~6000.00千克/公頃,平均產量5098.50千克/公頃,比當地品種隴中1號增產12.47%。
2016年在定西通渭縣、安定區,白銀會寧縣,慶陽寧縣,寧夏固原縣,青海貴德縣大田示範1.27公頃,折合產量2271.45~4291.65千克/公頃,平均產量3091.65千克/公頃,比隴中1號增產12.47%。
適種區域
隴中4號適宜在年降水量350~400毫米、海拔1700~2300米的甘肅定西、白銀、會寧、平涼、慶陽及寧夏固原、青海貴德等乾旱、半乾旱地區及高海拔冬春麥混種區種植。
栽培技術
耕作保墒
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耕地滅茬,耕深20~30厘米,雨後及時耱地。伏秋季進行第2次耕翻,及時耙耱收墒,達到地平、土松、上虛下實。播種前耕層土壤田間最大持水量保持70%~80%,以利於出苗。
施肥倒茬
選擇土壤質地良好,中等肥力的地塊。前茬以豆類、胡麻、玉米為好,一般要求施農家肥30000千克/公頃以上。千旱區施氮肥(N)78.75~108.00千克/公頃、磷肥(P2O5)43.13~53.25千克/公頃;半乾旱區施氮肥(N)103.50~132.75千克/公頃、磷肥(P2O5)49.65~65.25千克/公頃、鉀肥(K2O)138.00~177.00千克/公頃;高寒陰濕區施氮肥(N)135.00~157.50千克/公頃、磷肥(P2O5)67.50~77.25千克/公頃、鉀肥(K2O)180.00~210.00千克/公頃。挑旗期適量追肥,以促早發、促壯苗,保證產量和品質。
種子處理
播前曬種1~2天,用拌種霜和包衣劑拌種。即每100千克種子用0.2千克拌種霜兌水2千克拌種,堆悶12小時後播種。或1千克種衣劑拌種20千克(不再加水),反覆攪拌包衣,使每粒種子表面呈現粉紅色為止,然後攤開晾曬6~8小時,至種子間不粘連即可播種。
合理播種
一般適宜在9月16日~26日(“
秋分”前後)播種。乾旱區保苗405.0萬~450.0萬株/公頃,半乾旱區保苗495.0萬~525.0萬株/公頃,高寒陰濕區保苗540.0萬~570.0萬株/公頃。由於籽粒大,播種量不宜過小。
田間管理
冬季管理:出苗後要及時查苗,發現缺苗斷壟及時補種,確保全苗。進入越冬期後,在冬季進行劃鋤鎮壓有利保墒。春節前根據氣候降水、地力,追施氮肥5~8千克/畝。
春季管理:冬小麥越冬期及時鎮壓保墒防寒,冬後返青至起身期及早鬆土除草,增溫保墒。起身期、孕穗期、抽穗期及時防治病蟲害,有條沙葉蟬、蚜蟲等為害時,可用2.5%高效
氟氯氰菊酯懸浮劑150毫升/公頃按說明兌水噴霧防治;也可用40%
樂果乳油按0.100%~0.125%的稀釋濃度噴霧,或用50%的
抗蚜威可濕性粉劑0.5~1.0千克/畝,對水50千克噴霧防治蚜蟲,並及時防治鏽病和白粉病。為延長葉片功能,可葉面噴施0.2%
磷酸二氫鉀溶液以提高小麥粒數、粒重及乾物質含量,改善品質和質量,獲得高產。
適時收穫
收穫期是蠟熟末期,及時脫粒晾曬、去雜去劣,單收單碾入庫,保證質量,確保豐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