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劇痛之後》是由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斯創作的詩歌。作者獨具匠心地把那些飄忽難言的痛苦感覺變形為精神和肉體上的怪誕圖像和行動,深刻地表現了心理實質與感官的對應關係,讓讀者深刻的體驗到了一顆心靈在劇痛之末所陷入的死一般的絕望。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中文,作品意義,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Then as the pain, is inflexible feeling --
Nerves are sitting like instrument, like a grave --
The stiff heart asked, suffer it is one one
In yesterday, perhaps, in the ancient times?
My feet can't help wandering, --
On the ground, or air, or empty --
A wood Road
It is without rhyme or reason. To continue,
A stone, quartz content --
This is the lead cast time --
If you can live through, will be remembered forever,
As the frozen snow, remember --
After the first chill -- -- -- the last hand numbness
作品中文
隨著劇痛之後,是呆板的感覺——
神經們端坐如儀,像一群墳墓——
僵硬的心問道,受罪的莫非是自己一一
在昨日,或許,在遠古?
雙腳徘徊,不由自主——
於地面,或空中,或空虛——
一條木頭路,
無緣無故地延續,
一種石頭般的,石英的滿足——
這是鉛鑄的時刻——
如能活著度過,將永記心頭,
正如挨凍的人,憶起雪——
先寒戰——後麻木——最後鬆開了手——
作品意義
對狄金森來說,肉體的痛苦借著出生入死的精神尚可忍耐,心靈的痛苦絕望雖然不呈傷痕,不見異樣,卻足以令人窒息,以至徹底摧毀人類個體的存在。本詩就入木三分地讓我們體驗到了一顆心靈在劇痛之末所陷入的死一般的絕望。
作品鑑賞
乍讀此詩,可能完全為一堆凌亂不堪的意象所纏繞,茫然不知作者所云,直到讀至詩的最後一節,才能悟出詩人是在描繪一顆心靈的死亡過程。回頭重讀一遍,就會感到以前那些晦澀費解的意象逐漸明朗起來:原來,這首詩所描繪的是一顆經歷了絕望之死亡的心,對死亡的全部感覺的回憶。劇痛之後,知覺發僵,肉體呆滯,活著的生命像木頭路般木然延續,像石頭或鉛塊般沉重僵硬。無論是“僵硬的心”還是雙足都既無法辨認受折磨的主體——“受罪的莫非是自己?”也無法確知受折磨的時間——“在昨日,或許,在遠古?”心情冷漠,如石英般地一無所求;腳步機械,如同在虛空中茫然地位移。痛定思痛,猶如凍僵後復甦的人回憶起自己在冰雪中的困境:先寒戰,繼而麻木,最後不再緊抓生命之線,知覺全無地鬆開了手。
狄金森曾經認為在詩中具體表現痛苦之感是件困難的事,因為痛苦具有一種不受時空限制、無影無蹤的特質。在這首傑出的詩中,她獨具匠心地把那些飄忽難言的痛苦感覺變形為精神和肉體上的怪誕圖像和行動,深刻地表現了心理實質與感官的對應關係:像墳墓般端坐如儀的神經、伸延的木頭路、石英的滿足和冰雪中挨凍的人,所有這些意象相互呼應,步步接近詩人所欲傳達的那種令人茫然的呆鈍感和麻木感。狄金森研究者C R安得森有過這樣的評論說:“內在經驗並非用言語來表達,而是由內心返回自然時,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形。這許許多多的意象,用來表示絕望時內心乾變萬化的情況,這些意象原是彼此不甚相關,由於被詩人放在一起相互影響,因而能相互融合,在陣陣驚奇聲中道出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念。”《隨著劇痛之後》使我們看到,現代派詩人把狄金森視為使用;‘思想知覺化”方法的先驅作家,是有其充分理由的。
作者簡介
艾米莉·狄金森(又稱狄更生)(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國傳奇詩人,她深鎖在盒子裡的大量創作詩篇是她留給世人的最大禮物。在她有生之年,她的作品未能獲得青睞,然而周遭眾人對她的不解與誤會,卻絲毫無法低損她豐富的創作天分。根據統計,艾米莉驚人的創作力為世人留下1800多首詩,包括了定本的1775首與新近發現的2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