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突涌災害形態分析法

隧道突涌災害形態分析法

《隧道突涌災害形態分析法》是2018年06月01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世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隧道突涌災害形態分析法
  • 作者:黃世武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06月01日
  • 頁數:159 頁
  • 定價:10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3057211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為了破解隧道及地下工程突涌災害定量化分析的難題,本書從隧道突涌災害形態分析入手,提出識別隧道突涌災害類型的量化方法;建立隧道突涌災害暴發模型,並形成隧道災害治理與治理質量評價的量化方法體系。面對突涌災害,該方法體系適用於定量化估算隧道掌子面突涌災害暴發危險程度、治理加固半徑、隧道突涌臨界頂板厚度、治理段的預留長度與可開挖長度等技術指標或參數。書中既有一定程度的理論推演,又有詳實的工程案例作為支撐。

圖書目錄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多形態的隧道突涌災害 2
1.2 隧道突涌災害的危害 2
1.3 隧道突涌災害的識別、治理與治理質量評價的主要經驗 3
1.3.1 災害識別既有經驗 4
1.3.2 災害治理既有經驗 6
1.3.3 治理質量評價 7
1.3.4 既有經驗的作用和主要不足 8
1.3.5 抗突涌實踐效果及需求 9
1.4 本書的任務及構想 9
第2章 地質塊水岩環境分析 11
2.1 圍岩穩定性的正反向分析 12
2.1.1 圍岩自穩性分類 12
2.1.2 圍岩的質量法分級 12
2.1.3 岩石的強度法分級 13
2.1.4 土體的密實度法分級 13
2.1.5 圍岩質量法分級、強度法分級、自穩性分類的對應關係 13
2.2 地下水賦存狀態的正反向分析 14
2.2.1 常見水壓 14
2.2.2 常見水壓分級與對應的湧水形態分類 15
2.2.3 高水壓及其對應形態再分級 19
2.2.4 水壓總分級與湧水形態分類匯總 20
2.3 圍岩穩定性與地下水賦存狀態的合併分析 20
2.3.1 正向分析的合併 20
2.3.2 土體的ε取值 21
2.3.3 突涌源形態係數J的力學解釋 21
2.3.4 正向分析與反向分析的合併 22
2.3.5 對突涌災害的再認識 24
2.3.6 正向分析與反向分析的合併效應表的作用 25
2.3.7 隧道突涌災害形態分析法的概念 26
2.4 孕災地質構造環境簡析 26
2.4.1 突涌孕災地質構造分類 26
2.4.2 地質構造環境遞變規律發生的原因 28
2.4.3 導水與儲水結構 29
2.4.4 孕災地質構造的相互聯繫及轉化 29
2.4.5 孕災地質構造類型的啟示 30
2.5 隧道地質構造環境的干預方法 30
2. 5.1 與引排水和注漿相關的尺度效應 31
2.5.2 圍岩注漿的尺度效應 31
2.5.3 引排水的尺度效應 32
2.5.4 突涌細分區與圍岩環境干預尺度效應的聯繫 34
2.5.5 排水與注漿尺度效應的啟示 37
第3章 隧道斷面突涌災害程度分析 38
3.1 施工擾動對斷面環境的影響 39
3.1.1 隧道斷面 39
3.1.2 力學等效斷面 40
3.1.3 非圓形隧道 41
3.1.4 等效斷面的塑性圈與彈塑性圈分界 42
3.1.5 彈塑性圈、塑性圈的變形觀測 44
3.1.6 隧道等效斷面不同力學區域的相對變形量 45
3.2 隧道等效斷面的突涌強度與突涌烈度 46
3.2.1 等效斷面的分區及排序 46
3.2.2 等效斷面的突涌強度 50
3.2.3 基準等效斷面突涌圖(填色) 52
3.2.4 隧道等效斷面突涌烈度 53
3.2.5 案例 53
3.3 隧道帷幕注漿加固半徑估算方法 57
3.3.1 帷幕注漿加固半徑或注漿厚度概念 58
3.3.2 既有經驗確定帷幕注漿加固半徑的主要辦法 58
3.3.3 隧道突涌災害形態分析法確定加固半徑的研究 58
3.3.4 均質圍岩隧道的注漿厚度估算 62
3.3.5 非均質圍岩隧道帷幕注漿加固厚度的估算 63
3.4 臨近腔洞時隧道拱頂頂板臨界厚度的估算方法與檢驗 65
3.5 隧道引排水效果的估算方法 71
3.5.1 引排水的適用方式 71
3.5.2 引排水效果的覆蓋範圍 71
3.5.3 排水失效 72
3.5.4 動態引排水 72
3.5.5 引排水效果的檢查與觀測 73
3.6 淺埋隧道的等效斷而及分區的簡化處理 73
3.6.1 淺埋隧道與深埋隧道的分界 73
3.6.2 淺埋隧道的三種可能斷面 74
3.6.3 簡化處理後效果覆核 78
3.6.4 結論 80
第4章 隧道突涌隱患區段分析與治理 81
4.1 突涌災害暴發模型與突涌單元分析區 82
4.1.1 突涌災害暴發模型 82
4.1.2 突涌單元分析區及其屬性 83
4.1.3 突涌單元分析區的重要性 84
4.2 施工擾動對前方隧道環境的影響 84
4.2.1 縱向有效影響長度 85
4.2.2 力學計算 85
4.2.3 施工統計與分析 85
4.2.4 相關行業技術規範的管理規定 87
4.2.5 本書的做法與推斷 87
4.3 掌子面暴發突涌災害的危險程度估算方法 88
4.3.1 開挖最小預留長度 88
4.3.2 修正的開挖最小預留長度 88
4.3.3 暴發突涌災害的危險程度 89
4.3.4 突涌災害暴發常見情沉 89
4.3.5 案例 90
4.4 確定帷幕注漿合理長度與可開挖長度 91
4.4.1 既有方法 91
4.4.2 突涌形態分析法視角下的做法 93
4.5 人工構建過渡區 94
4.5.1 典型低水壓砂岩隧道概況 95
4.5.2 低水壓砂岩隧道的特點及過渡區的構建需求 96
4.5.3 正向分析及正向構建過渡區的步驟 97
4.5.4 反向分析及反向構建過渡區的步驟 98
4.5.5 人工構建過渡區的經驗教訓 98
4.6 突涌災害暴發前後過渡區的人工構建 100
4.7 突涌單元分析區的確立方法與路徑 102
4.7.1 超大埋深、大埋深隧道的典型代表 102
4.7.2 突涌分析區確立的路徑1——正向分析法 104
4.7.3 突涌分析區的確立路徑2——反向分析法 106
4.7.4 確立突涌分析區的實踐經驗總結 107
第5章 隧道突涌形態分析法的綜合運用 109
5.1 圍岩抗壓強度與水壓的測量 110
5.2 設計與施工的突涌核心問題 113
5.3 4時段核心問題的特點 114
5.4預設計時段 114
5.5 正常施工時段 121
5.6 突涌災害發生時段 125
5.7治理時段 127
5.8 形態分析法在設計與施工上同傳統做法的差異性 128
5.9 運營期突涌傳遞效應分析 132
第6章 隧道突涌形態分析法的實踐與總結 138
6.1 均昌隧道突涌災害或隱患治理實踐 139
6.2 嶺腳隧道突涌災害或隱患治理實踐 149
6.3 隧道突涌災害形態分析法總結 153
參考文獻 15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