隦,pí ,ㄆㄧˊ,古同“陴”。陴,pī ,ㄆㄧˉ, 城上的矮牆。亦稱“女牆”;俗稱“城垛子”。 基本介紹 中文名:隦拼音:pí注音:ㄆㄧˊ部首:阝總筆畫:15部外筆畫:13五筆:BNKU鄭碼:YXJS倉頡:NLSRJ統一碼:U+96A6四角碼:70241筆順編號:525132514143112字型結構:左右結構 異體字:陴 基本釋義,漢語大字典,詞語,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漢語大字典《改並四聲篇海》引《龍龕手鑒》避支切。〔隦堄〕也作“俾倪”、“埤堄”。城上矮牆。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一:“《廣雅》云:‘隦堄,女牆也。’《倉頡篇》曰:‘堄,城上小垣也。’案:賈注《國語》隦字作埤。”《說文·𨸏部》“陴”下作“俾倪”。詞語隦堄:女牆,城上矮牆。古籍解釋康熙字典【戌集中】【阜部】隦:康熙筆畫:21,部外筆畫:13。《篇海》普米切,音䫌。隦堄,女牆也。又《篇海》避支切,音𦜉。義同。◎按說文本作陴倪,亦作俾倪,有平聲三音而無上聲。惟集韻作𡌨堄。𡌨,卜禮切。篇海隦作普米切,當與𡌨同。其避支切一音,則與陴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