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景

障景

障景也稱抑景,在園林中起著抑制遊人視線的作用,是引導遊人轉變方向的屏障景物。它能欲揚先抑,增強空間景物感染力,引領觀者感受一步一景、曲徑通幽、層層疊疊的景觀。障景有山石障、樹叢或樹林障等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障景
  • 外文名:obstructive scenery
  • 別稱:抑景
  • 形式:山石障、樹叢或樹林障等
  • 作用:增加園林層次等
  • 學科:園林學
表現形式,作用意義,套用,

表現形式

障景又稱“抑景”,凡是抑制視線、引導空間的屏障景物均為障景,主要為營造“曲徑通幽”、“庭院深深”的園林意境。障景按布置的位置分為三種:入口障景、端頭障景和曲障。入口障景就是位於景同入口處,為了達到欲揚先抑、增加層次、組織人流、障醜顯美等作用而設定的;端頭障景是位於景觀序列的結尾處,希望遊人有所回味,留有餘韻,起到流連忘返、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的作用所布置的;曲障是運用建築題材,通常在宅園,往往要經過轉折的廊院才來到園中,叫做曲障依使用的材料分為影壁障、假山障、土丘障、樹叢障、綠籬障、組雕障、置石障、建築障等。

作用意義

中國人的審美觀是建立在傳統的文化心態與文化薰陶的基礎之上,帶有東方文化的特色及審美意識。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講究含蓄、朦朧,虛、空、靜、深。審美時不喜歡一覽無餘,希望在審美的過程巾加入自己的想像,超越園林景觀,從意象、精神、超然之境去領悟外界之形象。而園林景觀中的障景猶如“猶抱琵琶半遮面”、“欲語還休”,激發審美者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欲撥開景觀的層層面紗以探究竟的衝動。
1.激發審美情趣
園林中常常利用障景營造“路轉溪頭忽現”的景觀效果來激發遊人的審美情趣。當人們通過一段曲折、封閉的行程,“豁然開朗”的景色出現在眼前的時候,視野為之一開,喜出望外,精神為之一振,確有一番新的喜悅,尤其是一些大園林常常採用這種辦法:如北京頤和園,從東宮門進入後,一片整齊對稱的宮殿、廊院、圍牆,正有些倦意時,繞過仁壽殿來到昆明湖邊,廣闊的湖面,美麗的西山,頓有心懷開闊之感。
2.障醜顯美
障醜顯美可以說是障景的功能表現之一。表現為:一是同林中有些設施不美或是不雅,需要用障景遮擋起來,如公園或景區裡的垃圾堆、廁所;二是在園林巾通過障景把景園的邊界(圍牆、柵欄)遮擋起來,會讓人有“風月無邊”、“景觀無限”的感覺,增加園林意境。如網明園的東部福海景區,東岸的“接秀山房”遠借西山的峰巒為成景的對象。在宮牆與河道之間障以土山,適當地把宮牆掩飾起來。,這種“障邊”的做法能予人以錯覺,仿佛一帶青山之外並非園林的界限而還有著更深遠的空間;三是景園中有些地方如辦公區、職工活動區等不想讓遊人進入或打擾,設定障景把這些地方與遊人活動的景區分隔開來。
3.增加園林層次,豐富園林景觀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創作講究層次美,一座好的園林,不會讓遊人一下就看到全園最精華的部分,而是像樂曲一樣,有一個風景序列,從發端、發展、高潮到結尾,依次發展。大觀園用假山作為屏障,目的是避免一入園,便對整個園景一覽無餘,而採用欲露先藏、欲揚先抑的藝術手法,以達山重水複,曲徑通幽的意境。“曲徑通幽”在古代造園中是常常採用的技法,其立意是要為人們營造一個幽靜的環境,通過曲折的路徑,這在江南園林中隨處可見,有些園林存某一景區的入口處,還很明白地寫出“通幽”、“幽徑”的匾額,以喚起遊人的意識。

套用

1.影壁障
中國古代院落大門的對面或大門內對著門外的一種屏障,也稱照壁。其建築材料有磚、木、石和琉璃等類型,而植物材料也慢慢地引入了壁障中。因此影壁應剛較廣泛,如北京故宮內東西六宮,每組宮殿院落幾乎都有一座影壁j最精美的影壁是中國著名的三大彩色琉璃九龍壁。建在北京四合院的影壁是為了遮擋大門對面外的雜亂建築物,使人們站在大門前感覺到寬闊、整潔,同時也表明了四合院的內、外有別。
2.假山障、土丘障
山石作為造景元素最初來源於人對自然的崇拜。風水理論興起後山石作為屏障“朝山”、“案山”構成了一個多重圍護與禁止空間。後來山石障成為同林造景手法之一。如北京恭王府花園的土山障、拙政園入口內的黃石假山、上海龍華公園入口正面的黃石大假山、頤和同仁壽殿後的土石山等,均是古典園林常用的以小見大的手法。
3.樹叢障、綠籬障
植物材料作為屏障阻擋人們的視線,其景觀效果是最豐富的:用不同程度的通透植物,可起到漏景的效果;而中間通透兩邊屏障的植物設計,會形成框景或夾景作用。因此套用植物材料做障景時必須分析觀賞者的位置、被障物的高度、觀賞者與被障物的距離以及地形等因素,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植物屏障的高度、分布及配置。
此外,組雕障有上海烈十陵園正門入口的組雕;景牆障有臨海東湖公園的景牆障景等。其實可作為障景材料的遠不止此,有時也可以幾種材料組合使用,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