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落地質學

隕落地質學

“隕落地質學”是建立在“隕落成因”和“隕落地質作用”理論基礎上的一門新興學科,是介於“天文學”和“地質學”之間的邊緣科學。“隕落地質學”,由“瀋陽古隕石”的發現者、課題研究人、世界著名地質學家張海亭先生創建於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學術論文於1996年在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上通過。

“隕落地質學”指出,地質學傳統觀點由於忽視對隕落地質作用的認識,表現出己經形成的地質學傳統觀點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從而提出鎂鐵質岩、超鎂鐵質岩“隕落成因說”,並且運用大量的實際資料,證實被地質學傳統觀點界定為地下成因的鎂鐵質岩、超鎂鐵質岩,應將其恢復為古隕石。

“隕落地質學”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類地行星隕擊事件和對隕石的認識、探討,詳細闡述了有關“古隕石”、“隕落地質作用”、“隕落成礦”等諸多方面的知識,並對古隕石及隕落周期進行深入探討和論述。

隕落成礦,隕落成因理論,地下成因理論,

隕落成礦

“隕落成礦”是指天體隕落及其成礦作用,一些已知或未知的礦產資源,是地外隕落體與地質相互作用形成的產物,這個理論打破了古老地質礦床成因的傳統學說,確立了“隕落成礦”新學說。例如:遼南菱鎂礦滑石礦既隕落成礦。

隕落成因理論

“隕落成因理論”認為,在地球表層除地球自身形成的岩石外,還有隕落成因的岩石。這類岩石是在不同的地質時期、以不同的隕落規律降落在地球表層上的隕石,又經過了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所形成的鎂鐵質岩超鎂鐵質岩。因此,更新地學傳統觀念,把地球表層鎂鐵質岩、超鎂鐵質岩的成因概括為“隕落成因”。 按照派別通俗的講,“隕落成因理論”是強調地球表層鎂鐵質岩、超鎂鐵質岩來自“天堂”(既天體隕落),按派別劃分叫“天派”。

地下成因理論

“地下成因理論”與“隕落成因理論”相對應,它曾經是指地學中地球表層鎂鐵質岩、超鎂鐵質岩的岩石成因而言的傳統學說。“地下成因說”是在地質學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讓地學界對鎂鐵質岩、超鎂鐵質岩成因的認識逐步深化。首先是“水成說”,德國的維爾納是該學說的代表,他對地球岩石作了系統的劃分,認為地球初期地表被原始海水所淹沒,現在地表所有的岩石都是從海水中沉澱、結晶形成的。後來的“火成說”是強調,因火山噴發和地震作用使岩漿外泄形成的。“火成說”與“水成說”產生了激烈爭論,雙方的爭論在18世紀末達到了高潮。又經過長期抗爭,“火成說”掙脫了“水成說”的禁錮,鎂鐵質岩、超鎂鐵質岩又被認定“火成說”產物,繼而又被冠以“地幔岩”、“科馬提岩”等等。縱觀其爭論過程,不論是“水”、“火”之爭,還是後來19世紀上半葉的“災變”、“均變”之爭,儘管萬變卻不離其宗,都認為是來自地下。依此,地學傳統觀點把鎂鐵質岩、超鎂鐵質岩的成因概括為“地下成因說”。 按照派別通俗的講,“地下成因理論”是強調地球表層鎂鐵質岩、超鎂鐵質岩來自“地獄”(既來自地下),按派別劃分叫“地派”。
“隕落成因理論”,是把傳統地質學觀點界定為“火成”、“水成”等“地下成因”的鎂鐵質岩、超鎂鐵質岩,恢復為來自地球以外的古隕石,是隕落地質作用的產物,這其中包括了地球上很多已知和未知礦藏資源的成因問題,為地球人找礦開闢了新的思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