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巴豆灸是一種醫療方法,主要治療痹症、食積、腹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隔巴豆灸
- 領域:醫藥、治療
- 相關文獻:《普濟本事方》
- 操作方法:置艾炷施灸
概述,操作方法,主治病證,臨床套用,
概述
隔巴豆灸,在我國宋代已開始套用。最早是巴豆與其他藥物混合製成藥餅作隔物灸療的,如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載:“治結胸法,巴豆十四枚,黃連七寸,和皮用。右搗細,唾和成膏,填入臍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不拘壯數,病去為度。”。後來也有採取單用巴豆一味的,如明·龔廷賢的《壽世保元》提及“腹中有積及大便秘結,心腹諸痛,或腸鳴泄瀉,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可至百壯,以效為度”。除此以外,在《針灸資生經》、《醫學綱目》、《針灸大成》及《針灸集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記載。
操作方法
可分為二類。 1.取巴豆10粒搗碎研細,加入白面3g,調成膏狀,捏作餅,厚約0.5cm,上置艾炷施灸。每次5~10壯。 2.巴豆10粒研細,與黃連末適量混合調成膏狀,壓捏成餅,放於臍中施灸。每次灸3~10壯。
主治病證
痹症、食積、腹痛、泄瀉、便秘、胸痛及小便不通等。
臨床套用
痹症 取穴: 主穴:阿是穴(痛點或壓痛點)。 配穴:病灶周圍的經穴。 治法:主穴必取,配穴酌加。選大粒飽滿之巴豆,將大頭一端去殼備用。新鮮老生薑,切成薄片,用注射針穿孔數個,置於所選穴位上。施灸前,以手或鑷子夾住巴豆,點燃去殼端,迅速置於生薑片上施灸。至所灸穴位感灼熱或疼痛為1壯,每穴灸3~5壯,每日1次;重者每日2~3次。7~10日為一療程。 療效:治療痹症有較好的療效。屬虛寒陰證者效果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