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隱患是指由老人照管第三代產生的隱患現象。老人照管第三代是中國的傳統習慣,如處理得當,對老一輩來說是含飴弄孫、人生之樂;對年輕父母來說,可以更好地打拚事業;對孩子來說,能從祖輩身上學到更多的人生智慧。但關鍵是把握好度,且要因人而異。如處理不當,隔代育兒就可能埋下“隔代隱患”。比如,把孩子完全扔給老人,不管不問,一方面會讓老人不堪重負,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因老人的溺愛,培養出“小霸王”。尤為重要的是,孩子如果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人格發展和性格塑造會受到嚴重影響,有可能導致情感缺失,造成自卑、自棄、自控能力低下。 “隔代育兒”有利有弊,處理不適當,就會弊大於利。希望年輕的家長能揚長避短,在孩子的教育問題和祖輩多溝通多商量,獲得祖輩的認可和支持,一定能讓孩子在(外)祖父母的愛護下健康成長起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隔代隱患
- 外文名:overlapping generation risks
概述,現象,原因,解決方法,
概述
隔代隱患在中國傳統的家庭中,孩子的婚姻是父母心中一件心事,但一旦結婚之後傳宗接代就成了他們最關心的事了。如願當了爺爺奶奶,孫子當成了寶,孩子變成草。這么早成家立業的父母,往往事業上還處在打拚階段,這個時候孩子一般會寄放在早教機構和託兒所。可爺爺奶奶不幹了,我家寶貝孫子可不能呆在那裡,於是寄養孩子就合乎情理的落到了父母的的手上。
孩子和媽媽真正分離是從供給的臍帶剪斷開始,在父母的呵護下半年之後建立起對媽媽的依賴,舉個例子,當媽媽出現的時候寶寶會明顯的高興,媽媽離開的時候會哭鬧。如果這個時候的寶寶經常由爺爺奶奶帶,那么對於父母和孩子親情建立是很影響的,後期的關愛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
有人認為,“隔代育兒”有三大優點:一是對孫輩的發育成長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識經驗豐富的祖輩的超前引導才脫穎而出的。二是對子輩有利。子輩忙於工作,孩子由祖輩教養,得以解除後顧之憂,專心致志於事業。三是對祖輩有利。不僅可以解除孤寂,從孩子的成長中獲得生命活力,還可以老有所為,發揮餘熱。這種與孫輩玩耍遊戲的天倫之樂對幫助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態大有裨益。但“隔代育兒”的優越性儘管不少,同時卻也帶來了很多不利於兒童健康成才的“隱患” 。
現象
延長“童稚心理”時期。一些祖輩人生的坎坷經歷,注定了他們對孫輩們的偏愛,這種偏愛在很大程度上屬於溺愛。愛得過分,就會阻礙孩子正常心理發育。寵愛的結果,使孩子總是擺脫不了“童稚心理”的制約。有關機構將託兒所出來的與由祖父母帶大的孩子進行心理比較,發現他們截然不同。從託兒所出來的孩子群體意識強,適應能力強,社交圈子亦大,許多事都能自己動手乾,膽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傷像沒事一樣,很小就能橫穿馬路等。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大的孩子則不然,有的國小五年級了還要老人接送,萬事不能動手,像提書包這樣的事也不想乾。碰到問題,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嬌,缺乏應變能力,不合群。
導致教育的“脫代”。祖輩們的世界觀形成於幾十年之前,時至今日,他們中不少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水平還停留在幾十年之前。在與孫輩的親密接觸中,他們的世界觀無意中會隔代傳播,以至增加孩子對新知識、新事物的接受難度。再說,老人的思想意識相對陳舊,亦相對固執,給孫輩烙下的印記,對孩子接受新的知識經驗會起負性效應。另一方面,有的老人生理衰退,腿腳不便,喜靜懶動,帶孩子往往只能圈在家庭的範圍里,帶出的孩子容易老成有餘,活潑不足,有礙孩子智慧型發展。
疏遠兒童與父母的關係,導致親子的“隔閡”。祖輩愛孫與父母愛子,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點。相似是彼此都愛孩子,不同的是祖愛孫偏“慈”“寬”“容”,而父母愛子則偏於“嚴”。這種教育支點的分歧,很容易導致親子隔閡。這裡的親子包括兩層:一是祖輩與父輩層次,祖輩對孫輩的溺愛與舊意識的隔代傳遞,父輩看不慣或從中進行矯正;父輩的管教,祖輩橫加袒護與阻攔,這些都勢必導致祖輩與父輩的矛盾。二是父輩與子輩層次,子輩的趨樂避苦心理,使其對於父輩的管束,或端出祖輩當擋箭牌,或以祖輩為防空洞、避風港,對父輩的管教產生牴觸或陽奉陰違。祖輩的過分溺愛和父母的嚴加管教,甚至會使孩子在感情上形成錯覺:只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愛我,爸爸、媽媽並不疼我。這不僅不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與成才,而且亦有礙家庭和睦。
原因
隔代隱患有些“失陪”,是因為年輕父母還沒“長大”。小生命降臨,年輕人手足無措,在成為實質意義上的父母之前,很多“80後”“90後”早已習慣了多年來的“被照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的小夫妻成了家,還要回父母家“蹭飯”,連打掃衛生、收拾家務也倚賴父母。自己尚未“斷奶”,如何能養好一個娃娃?失陪也就自然而然。
有些“失陪”,是因為年輕父母迫於無奈。2014年數據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100萬。伴隨著城鎮化發展,本該在農村照料幼兒和老人的農村青壯年前往城市,他們努力賺錢寄回家,以此來表達對孩子的愛和責任。而對城市父母來說,很多人或因居住條件有限,或因生活成本太高,或因老人離家不便,只好把孩子送回老家“暫存起來”。
有些“失陪”,是因為年輕家長意識欠缺。“我的爸爸很愛看手機,解完便了,都不知道出來……”前段時間,這篇小學生作文在網上火了一把。給孩子充足且高質量的陪伴,是不是一種必要?一些年輕父母對這個問題,認識得還不夠清楚。於是乎,孩子好不容易盼父母下班回家,卻見爸媽一邊玩手機,一邊有一搭無一搭地敷衍著自己,“隱性失陪”俯拾皆是。
解決方法
把孩子養好,從小的方面說,是家長里短的小事,但從大的方面講,一代人“失陪”或者“不失陪”,關係到這代人的人口素質,意義重大。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多管齊下:對家庭來說,年輕父母應當切實承擔起責任,上對老人盡孝,下對孩子盡心;對社會來說,用人單位應當積極創造條件,破除女性用工歧視,給員工必要的親子時間;對國家來講,應當提供更多的政策保障,諸如增加產假、哺乳假、探親假等,同時完善育兒場所設施,積極探索新的託兒、育兒、教育模式,系統解決就近入托難、上學難以及小學生放學後誰來管、假期孩子誰來看等問題,給年輕父母創造更好的育兒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