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性接近法

階段性接近法

階段性接近法(Successive Approxi Mation Method) 階段性接近法這一概念譯自“Successive Approxi Mation Method”。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最早出現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65年調查整理的“經濟技術預測”之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階段性接近法
  • 性質:方法
  • 特徵:套用到18個月的短期預測
  • 優點:階段性接近法
套用,階段性接近法的特性,階段性接近法的特性,階段性接近法的計算程式,

套用

現在,日本經濟研究中心已把這種方法套用到18個月的短期預測上。另外,日本政府的經濟預測方法也基本屬於階段性接近法。

階段性接近法的特性

1、階段性接近法以國民經濟計算的概念為基礎,在國民收入結算中充分考慮支出、生產、分配等各個方面,並將這些方面與其他經濟變數結合起來,求出具有靜態動態的可調整性的數值,據此進行經濟預測。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同用一般的巨觀模型建立起來的均衡體系所依據的思維方法是一致的。

階段性接近法的特性

1、階段性接近法以國民經濟計算的概念為基礎,在國民收入結算中充分考慮支出、生產、分配等各個方面,並將這些方面與其他經濟變數結合起來,求出具有靜態動態的可調整性的數值,據此進行經濟預測。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同用一般的巨觀模型建立起來的均衡體系所依據的思維方法是一致的。
2、在經濟諸變數之間不象模型計算那樣設定有固定的關係,而是給定性判斷留有一定的餘地。這是階段性接近法的一個特色。
不過,對於內生性的經濟各變數,在很多場合都利用一定的函式計算,儘量考慮量的關係,而不單純依賴經驗性方法和直覺,這一點近似於模型體系。但是,嚴格地講,與利用巨觀模型進行預測相比較,階段性接近法仍有如下不同點。即: 模型體系易被限定在用計量技術能夠捕捉到經濟變數間的關係的場合,而階段性接近法的場合則未必完全能夠計量。
3、在計算程式上,階段性接近法也不象模型體系那樣同時決定,而順次反覆進行,“階段性”地接近一定均衡值。
這種方法在計算過程中可以一邊關注著現實的經濟變動一邊考慮經濟變數。不過這樣又非常花費人力,是一種不太經濟的方法。
4、階段性接近法對經濟變數的“內在”和“外在”的處理不同於一般性的概念。
通常在經濟理論上所說的外在變數是指經濟以外的(或封閉型經濟的區域以外的)數據和自由裁奪性的政策變數。而階段性接近法在計算程式的關係上常把本來是內在性的變數也當作“外在”性看等,這不過是為了計算過程的方便而已。
5、各種預測調查的活用問題。其代表性實例是設備投資的預測調查。在作成預測數值時,應儘量靈活使用長期銀行及政府發表的設備投資預測調查,對日本銀行的短期觀測、工礦業生產的預測指數等短期的預測數值也直給予充分的重視。
此外,應儘量依據最近的情報,並進行適合經濟變數變動的修正,這一點與計量模型法頻繁修正常數項有共同之處。

階段性接近法的計算程式

階段性接近法掛的計算程式,首先就內在性的需求項目設定假設值。假設值一般由上次的預測值和對此後的經濟形勢的變化作出判斷的基礎上予以確定。因為假定值都是內在的需求項目,將它們合併起來便構成國民總支出的假定值。以此出發,分別設定生產、分配等方面的數字,同時還要作成國民生產總值項目以外的衍生數值和本來意義的外在變數的一次數值。一般把這個過程叫怍“外生一次”作業。
然後,以由“外生一次”得到的諸變數的數值為前提,重新計算內在的各需求項目的數值,於是便可得到與最初的假定值不大相同的數值。這個過程一般稱作“內生一次”作業。以上通過“內生”、“外生”得到一次預測值。有時操作非常順利的時候,用一次預測值便可以得到大體穩定的數值。
作為固定的檢測方法,有投資——貯蓄平衡法(記作I—S平衡法)和供求平衡法(記作D—S平衡法)。前者是核定貯蓄與投資是否取得平衡的方法。其誤差允許範圍大體限定在3%以內。後者主要作用是檢測相對於潛在生產力的現實GNP如何變動,以及經濟狀況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不過,該方法只有當收入與分配的變動拉生矛盾時才有檢測效用。
一次推測值得出後,通常再把它作為前提進行各變數的二次推測。在這個階段,應儘量吸收最新情報。究竟推測幾次為宜,這要根據經驗來定。根據以往的情況,多數部停留在二次推測,然後進行部分微調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