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綠玻璃小瓶

隋綠玻璃小瓶

隋綠玻璃小瓶是隋代玻璃器皿,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李靜訓墓,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隋綠玻璃小瓶以綠色玻璃製成;高12.3厘米,口徑3.8厘米,足徑4.9厘米;瓶口與腹部的俯視面均為橢圓形;玻璃條纏圈足和口沿,器底有疤痕;晶瑩玉潤,色澤透亮;器物壁極薄,透明度、光亮度極好。

隋綠玻璃小瓶的出土還表明,中國在隋代已採用了西方玻璃工藝,既能製造高鉛玻璃,也能製造出質量較高的鈉鈣玻璃,器物形態則依然多採用傳統樣式,表明中國玻璃製造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013年,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隋綠玻璃小瓶
  • 出土地點:陝西省西安市李靜訓墓
  • 館藏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 所屬年代:隋代
  • 文物別名:橢圓形綠玻璃瓶
  • 出土時間:1957年
  • 文物類別:玻璃器皿
文物特徵,流傳歷史,出土環境,製作技術,文物價值,社會評價,保護措施,

文物特徵

隋綠玻璃小瓶以綠色玻璃製成。高12.3厘米,口徑3.8厘米,足徑4.9厘米。瓶口與腹部的俯視面均為橢圓形,直口,卷唇,直頸,溜肩,鼓腹,圈足。玻璃條慨熱盼纏圈足和口沿,器底有罪市檔疤痕。瓶雖不高,晶瑩玉潤,色澤透亮,不同部位深淺變化不一。器物壁極薄,透明度、光亮度極好。
隋綠玻璃小瓶
隋綠玻璃小瓶

流傳歷史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建立起一個統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統一以後社會生產有了很大發展,陶瓷絲虹仔道漿織、建築等很發達。但外國商人傳授的製造玻璃促懂鍵器的技術卻失傳了。如《隋書·何稠歡刪傳》所記載的:“開皇初……時,中國久絕琉璃之作,……稠以綠瓷為之,與真不異。”文獻中有隋代何稠造玻璃的記載:“(何)稠博覽古圖,多識舊物。……時中國久絕琉璃之作,匠人無敢盾意,稠以綠瓷為之,與真不異。”這說明隋朝時玻璃製造雖已度失傳,但內監何稠參照製造瓷器的工藝,燒制出了綠色玻璃器皿。
1957年,隋綠玻璃小瓶出土於陝西西安李靜訓墓,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出土環境

李靜訓墓位於今西地獄邀安市玉祥門外西大街南約50米處。該墓墓室為長方形豎井坑,就是從地面向下挖一個平面為長方形的土坑作為墓室,墓室深度可達2.9米。在墓室的南邊有一斜坡型墓道,長6.85米。盛放墓主人的石棺就在此墓室中。石棺之上便是墓葬的填土,夯土的夯層緻密。
隋綠玻璃小瓶
李靜訓墓
李靜訓墓發掘出土了24件玻璃製品,包括杯、罐、扁瓶、無頸瓶、管狀器、卵形器、小珠等,器類較多,年代明確。

製作技術

隋代玻璃工藝是擅長機巧製作的推監何研製成功的,他從綠瓷的特殊燒制工藝中受到啟示,將玻璃加以改進,發明了吹製法,於是新的玻璃燒銅法得以誕生。此器物即採用吹製法製成。

文物價值

隋綠玻璃小瓶器型雖不大,但秀美可愛,色澤艷麗透明,這表明當時在玻璃料的熔煉和器皿吹製成型上都達到了很高水平,是一件難得的作品。隋綠玻璃小瓶的出土還表明,當時中國已採用了西方玻璃工藝,既能製造高鉛玻璃,也能制多和辣頌造出質量較高的鈉鈣玻璃,器物形態則依然多採用傳統樣式,表明中國玻璃製造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社會評價

“這件綠玻璃瓶為隋朝玻璃器中的精品,色澤純淨,光亮異常。”(中國美術全集(第4卷·工藝美術卷)》

保護措施

2013年,國家文物局將綠玻璃小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保護措施

2013年,國家文物局將綠玻璃小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