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龍柄聯腹傳瓶,天津博物館藏文物。白胎白釉,胎質純淨細膩,釉色光亮溫潤,有細小的冰裂紋。盤口,單頸,雙腹相聯,連線處有兩個環形系。肩左右兩側各塑一條修長的龍形柄,龍頭探入瓶口內,似在貪婪地吸吮著瓶中的玉液瓊漿。雙龍柄為手工捏塑而成,手法簡單幹練,形象生動逼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隋白釉雙龍柄聯腹傳瓶
- 外文名:White—glazed twin vase with dragon—shapedhandle
- 類別:瓷器、陶瓷
- 年代:隋代
- 文物原屬:原陝西省西安市李靜訓墓陪葬品
- 文物現狀:957年陝西省西安市李靜訓墓出土,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收藏
- 規格:高18.5厘米,口徑5.2厘米,底徑2.5厘米,腹徑11厘米
文物簡介,相關資料,文物介紹,
文物簡介
這件傳瓶,造型新穎別致,是隋代創新的器型。胎土白中泛黃,胎土施化妝土,器施白釉,釉未掛滿,開細碎紋片。白瓷自北齊開始出現歷經隋代走向成熟,到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白瓷的出現日趨完善,為日後出現精美的彩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而隋代白瓷功不可沒。這件傳瓶代表了隋代白瓷的最高水平。
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還珍藏有一件白釉龍柄聯腹壺,形制與李靜訓墓中所出這件雙龍柄聯腹壺幾無二致,底刻有銘文“此傳瓶有□”。由此可知,此類器應名之為“傳瓶”。
相關資料
隋代墓葬中曾出土不少白瓷器,如北齊武平六年(575年)河南安陽范粹墓,隋開皇十五年(595年)征虜將軍張盛墓、大業四年(608年)周宣帝外孫女李靜訓墓、大業六年(610年)金紫光祿大夫姬威墓等。1982年,內丘與臨城交界的賈村隋代白瓷窯址等地出土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白瓷,儘管其中有些屬於早期的白瓷,還有點白中帶青,但其後就無可爭辯的是正宗白瓷了。
白瓷是正當青瓷鼎盛之時出現的一種新興瓷器,古時白瓷以邢窯最負盛名。唐人李肇《國史補》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貴賤通用之。”陸羽《茶經》說:“邢窯類雪。”即邢窯瓷器潔白似雪。邢窯白瓷至遲始創於北朝晚期,1971年在安陽發現的北齊范粹墓中首次發現白瓷器。李靜訓墓中出土的白瓷器非常著名,除了這件白瓷雙身龍耳瓶外,還有一件白瓷雞首壺,亦是挺拔秀麗,線條剛柔相濟,肩上之雞首,栩栩如生,代表了當時白瓷製作的最高工藝水平。這兩件白瓷酒器,既具北朝和隋代瓷器所特有的渾厚凝重,又不乏其靈秀活潑。加之器表施白釉,使之成為隋代稀有的瓷酒器精品。
文物介紹
隋白釉雙龍柄聯腹傳瓶,該文物盤口,獨頸,雙龍首柄,雙腹並連,兩側各塑一條龍形柄。底刻“此傳瓶,有並(並)”。傳瓶,即傳遞之瓶;有並,指雙腹並連。此瓶造型新奇,是研究隋代瓷器形制的典型資料,同類器物國內僅現兩件。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