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隋仁壽二年(602年)八月,隋文帝將營葬獨孤皇后之事委託於時任左僕射,仁壽宮大監的楊素,楊堅稱泰陵之地為神皋福壤。隋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與文獻皇后合葬於泰陵。
唐承隋制,對隋泰陵等前代陵墓大加保護,唐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幸樓觀,以太牢祭隋文帝陵;唐貞觀六年(632年),太宗以少牢祭隋文帝陵;貞觀十五年(641年),太宗行經隋文帝陵,祭以太牢;次年,狩於岐山,使人祭隋文帝陵等。
1970~1984年,文物工作者對泰陵做過多次踏勘工作,大致明確了陵園和“隋文帝祠”的位置和大體範圍。
2010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隋文帝泰陵進行考古調查和勘探,確認了陵園遺址的布局、範圍及陵墓玄宮墓道部分結構。
遺址特點
隋文帝泰陵陵園遺址周圍有平面呈長方形的城垣,南北長628.9米,東西長592.7米,牆基寬約4.4米,陵園總面積約37萬平方米。陵園四面各闢一門,南門門址保存較完整,門外分別有一對門闕,門闕平面呈梯形。陵園外環繞有圍溝。在陵園中部偏東南部築有覆斗形封土,封土頂部南北33米,東西42米,底部南北153米,東西155米。基礎部分呈倒“凸”字形,覆蓋墓道。封土南側有兩條墓道,相距23.8米,均為7個天井、7過洞,西側墓道(包括天井、過洞)南北長78.7米,寬3.4至5.6米,東側墓道略短,也稍窄。
陵冢高27.4米,呈覆斗形,夯築而成。底部面積為26560平方米。陵冢頂部平坦,南北寬38米。陵冢底部四周已被挖掉3~5米,現殘存東西長166米,南北寬160米。陵冢周圍原築有夯土城垣,現已基本毀壞,唯北城尚有殘牆,長約130米,最高處1.2米,殘存寬5.5米。夯層清晰,夯窩明顯。垣牆的四角及中部都發現有大量的磚瓦殘片,應是當時建有闕樓和城門的殘跡遺存。
祭祀遺址位於泰陵東南塬下的陵角、陵東兩村之間的高地上,當地民眾稱此處為“祭祀壇”。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84米,東西寬354米。周圍有城牆圍繞,城牆基址寬約12米,在南、北牆址外側共發現馬面6處。城牆僅在南牆開設有門,門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3米,南北寬14米,夯土厚約1.5米。門址北部伸出牆址約4.9米,南部東、西兩側向南伸出長約9.5米,東西寬約10米的夯土範圍,初步判斷為馬面。城牆四角牆體變寬,推測原修建有角闕。1953年在遺址內調查時發現7個柱礎石和大量的瓦礫堆積。1982年調查時,除北牆址破壞較甚外,其餘三面牆址部分暴露於地表,列高1.8米~3米,夯層厚約0.12米~0.15米,夯窩直徑0.06米~0.08米。遺址內原倒於地面的一通石碑於2014年被扶立於地面,石碑為青石質,碑額為六螭下垂,上書“大宋新修隋文帝廟碑”,碑高2.9米,寬1.04米~1.1米,厚0.33米~0.38米,碑文多已漫漶不清,左側有三行文字較為清晰,內容為元代周至主簿、眉縣主簿到泰陵獻禮祭祀的時間、經過。
文物遺存
隋文帝泰陵及其祠廟遺址內,遺物相當豐富。在多次的調查中,採集到許多文物,這些文物大多以建築材料為主,有鋪地磚和砌牆磚兩類。鋪地磚有蓮花方磚和菱形紋磚兩種。蓮花方磚長寬均為32厘米,厚5.5厘米,磚中央圖案為浮雕蓮花圖案,角隅飾以蔓草,四邊低,飾陰刻聯珠紋;菱形格線方磚長寬均31厘米,厚5.5厘米,一側為格線飾紋,另一側為素麵。另外還出土有條磚(分粗繩紋和素麵兩種),素麵條磚火候很高,質地堅硬,出土的板瓦和簡瓦均為輪制,厚薄不一,其中保存完好的簡瓦較多,而板瓦則少,紋飾外為素麵,內為粗布紋居多。其次還出土了大量的瓦當,主要分單瓣蓮花瓦當、雙瓣蓮花瓦當、獸面當、雲紋和菩薩瓦當,圖案風格生動,工藝考究。其中較為珍貴的是菩薩瓦當,僅發現一件,已殘,直徑13厘米。瓦當面用弦紋和聯珠紋組成一個“桃心”形,中心一尊雙手合十結跏趺坐的菩薩,其衣著紋飾現已不清(現存扶風縣博物館)。這種以佛教內容為題材且直接以菩薩為紋飾的瓦當,在出土文物中是非常罕見的。另外,還有大量的陶脊飾物和其他建築材料。
陵園內地面建築及文物已蕩然無存,僅留高27.4米的土夯築成的覆斗形陵冢一座。陵前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鐫刻“隋文帝泰陵”5個大字,是清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手筆,扶風知縣熊家振勒石立碑。
歷史文化
帝陵傳說
傳說泰帝原本可不是這般低矮。文帝
楊堅勵精圖治,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晚年仍不忘操勞國事,出巡疆域。在出巡迴歸大興都的路上,病逝了,拉棺木的車隊行走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咯咯吱吱,車轅折壞在了泰陵所在的這個地方。時值炎暑驕陽如熾,只好就地埋葬。如蟻的百姓披麻戴孝,一片素白。用鞋兜,衣襟包,手掌掬。每人三趟,黃土便堆成了巨山似的陵墓方圓幾十里。如今低矮的樣子是周圍農民開闢田地,取土不止而消減所致。
還有奇的是每到子夜時分,夜色深沉,人聲闐寂。從陵墓里便跑出來七匹金馬駒,他們在陵頂追逐戲耍,清脆悠揚的鈴鐺聲在靜寂曠遠的月夜裡被夜風傳送得很遠,很遠。勞累了一天的農人們睡在夢中尚能聽到悅耳的脆響。涉世不深的小馬駒們哪裡想得到自己遭到了黑心人的謀算呢。終於在一個無月的漆黑夜,盜賊捉走了六匹。還有一匹仍天天晚上出來尋找同伴,發出孤單悽厲的嘶鳴。最後連這一匹神駒也被盜走了,帝陵頂還留著一處凹坑,那就是盜墓賊盜馬時留下來的。神駒沒有了,帝陵便失去了神奇,成了一座平凡普通的大土疙瘩。
陵墓主人
楊堅(541~604年),西魏大將軍楊忠的兒子,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是隋朝開國皇帝,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隋開皇元年(581年),取代後周,建立隋朝,自稱皇帝,年號叫開皇,首都建在長安(今陝西西安)。隋開皇九年(589年),消滅了陳國,結束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統一了全國,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陵寢制度的復興與發展提供了條件。隋朝的領土疆域西面到青海,北面到五原,東面和南面一直到大海邊。
隋文帝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歷史上稱為“開皇之治”。他推行均田制,創立了科舉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為唐朝的政治、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隋文帝勤於政務,體恤民間疾苦,在封建社會專制帝王中是極其罕見的。因重新統一中國,並營建大運河,隋文帝被列入《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書中。
文物價值
隋文帝泰陵的發掘,確認了陵園遺址的布局、範圍及陵墓玄宮墓道部分結構,在中國陵寢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為以後唐宋陵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文物的出土為研究隋朝的經濟、文化、生活提供了珍貴的歷史實物資料。
文物保護
1957年5月,隋文帝泰陵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機構設定在扶風縣,1984年,劃歸楊陵區。
1991年,鹹陽市楊陵區設立泰陵文管所,落實專人看護。
1996年12月19日,泰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範圍:重點保護區為陵冢封土;一般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為陵冢封土外延,東西各400米、南北各800米。
2010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隋泰陵的陵園遺址進行了全面勘探,在此基礎上制定出保護規劃。
旅遊信息
乘坐區內公共運輸楊凌4路至崔家村站下車,步行1.1千米後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