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隋姓在
中國姓氏文化中有一個特出,就是
隨姓族人和隋朝皇族沒有任何血源關聯,也沒有任何史書、
譜牒記載隋朝皇族的後裔有改以國號隋為姓氏的,但隨姓卻因隋朝國號“隨”字易為
隋而改“隨”為“隋”,這在中國姓氏文化史上也算是一個特例。
歷史發展
名義圖騰
隋,裂肉也。即殘餘的祭品。隋人與古代祭祀的活動有密切的關係,隋人是善於從事祭祀活動的氏族,以此.為氏族的族徽和氏族名。隋人居住的地方稱隋,建立的城堡稱隋邑,發展成隋國,最終出現隋姓。
起源演變
一、出自
姬姓。春秋時
隨國(故址在今湖北省隨縣南),也稱隋,姬姓侯爵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隋文帝原封於隨,隋滅於唐,後代遂分為隨、隋二姓。姬姓隋氏的歷史大約有3000年。
二、出自
祁姓,為帝堯陶唐氏後裔。得姓始祖為
隨會。即
士會,字季,春秋時晉國
上卿。其先為帝堯裔孫
劉累,劉累之裔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時,大夫
杜伯無罪被殺,其子
隰叔逃亡於晉。隰叔有曾孫名士會,因
食邑在隨、范(今河南范縣東南20里),故又稱隨會、范會、隨季。
晉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為晉所拒,羈留秦國。後歸晉,仍將上軍。邲(今河南滎陽北)戰役中,因預有戒備,得以不敗。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屢攻
赤狄,論功升中軍元帥,兼任
太傅,執掌國政,其後有
隨姓。北周時期
楊堅被封為
隨國公,後來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並以隨為國號,因其忌諱“隨”的含義,而去其走之改為“隋”字,自此後“隨”姓皆以“隋”為姓。
隨會後人此時大多也將隨改為隋,為後世隋姓人之主體,故後世隋氏大多尊隨會為隋姓始祖。
三、雲南撣人曾改姓。據《通雅》所載,明宣德中,王驥征
麓川(故治今雲南騰衝),土司
乞姓,王驥賜以怕、刀、剁為三酋
之姓,後改剁為隋姓,又因為游商說隋乃裂肉之意,又改隋為多。據《萬曆野史編》,雲南西部少民被黔寧王沐英賜予“怕刀剁”三姓,後來怕姓較少,刀姓最多(麓川王國撣人貴族將軍刀姓居多),不見剁姓。故而實際上不會構成隋姓淵源。
四、出自滿人改姓。南京有隨園,系清代曹寅所建,後曹家被抄沒,由接替江寧織造的內務府郎中隋赫德接管,乾隆年間袁枚購得此園,命名為隨園,蓋因為之前屬於隋赫德。據考證,此隋赫德非姬姓隋氏之族,乃是出自滿人富察氏一族,故滿人漢化有改漢姓者存在。
據膠東隋氏家譜記載“當今隋姓大多來源於山東。而山東隋姓是宋末自河南固始遷徙而來。有傳說當時共有三支:長支留在固始;二、三支遷往山東的兗州和棲霞
蛇窩泊”。當然每一個姓氏的起源都不是簡簡單單的,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姓氏來源一般是指一個姓氏中占有主導地位或者是人數較多的姓氏形成方式。一般情況下,隋氏後人都會認為隨會一係為隋氏的主要來源。根據《郡望百家姓》及《
姓氏考略》的記載,隋姓郡望在河北清河。
遷徙分布
如今,隋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
以山東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隋姓人口的73%。
隋姓是由
隨姓分化而來的姓氏,姓氏原作“隨”,後改為隋。相傳早在女媧開天闢地時,就有一個名為隨的人,他的後代就以隨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於隨(今湖北隨州),建隨國,侯爵,為周諸侯國之一。周未,並於楚,原
隨國貴族有人以隨為姓。另外,春時戰國時,原陶唐氏之後
杜伯的玄孫士會在
晉國擔任士大夫職務,以隨為食邑,史稱
隨會。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
介休東,子孫留居於此,也姓隨。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隨姓人大都隨例改為隋姓,並進一步發展成為當今隋姓主體。
除從隨姓分化而來外,隋姓還有自己的血統本源。早在漢代時,就有一位名為隋昱的人名載史籍,於東漢初年官至
五原太守,其姓氏的來源顯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將軍
王驥遠征
麓川(治所在今雲南騰衝一帶),後又在當地任職。原土著居民請求他賜給像漢人一樣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
三姓相於。後來,以怕為姓的人因姓氏讀音不雅,改為與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從而成為隋姓中的一員。至於在當代,除漢族以外,滿、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為姓。
隋姓得姓以後,在發展中還在清河(今屬河北)一帶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當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樣,在分布上,隋姓人口也以
清河及其附近的山東省最為集中,幾乎占全國隋姓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至今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隋寶、元代人隋業昌、明巢
縣丞隋贇(上斌下貝)、
主簿隋
翥等人,籍貫也大多集中在這一地區。
明朝時期,隋姓大約有1萬人,主要集中於山東、浙江等地。
當代隋姓大約有40萬,排在第二百三十四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3%。主要集中於山東,大約占隋姓總人口的34.9%,遼寧、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四省區集中了隋姓總人口的44.1%。
郡望堂號
郡望
清河郡——漢代置郡。治所在清陽(故城在今河北清河東南)。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
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
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堂號
清河堂
致和堂
宗族相關
1.隋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
2.隋姓歷史名人鮮少。
3.當今隋姓名人以體育界為多。如花樣滑冰世界冠軍
隋文靜、鉛球運動員
隋新梅、遼寧足球隊員、大連人
隋明雲、隋波以及八一足球隊員
隋東亮等。
4.隋姓人群總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0.9%,A型占28.1%,B型占31.2%,AB型占9.8%。
5.目前山東榮成縣縣誌辦收藏隋姓族譜1部。
隋氏是當今中國不是很常見的姓氏。關於隋氏的來源,古今已有記載。據傳,女媧時有一名樂師名隨,他並是笙樂器的發明家。其後代以隨為姓。並以此名為隨的人為始祖。隋氏在當今姓氏中排行第178位,約占全國
漢族人口的0.05%。
根據記載隋氏淵源可以總結為:
一、出自
祁姓,為帝堯陶唐氏後裔。得姓始祖為
隨會。即
士會,字季,春秋時晉國
上卿。其先為帝堯裔孫
劉累,劉累之裔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時,大夫
杜伯無罪被殺,其子
隰叔逃亡於晉。隰叔有曾孫名士會,因
食邑在隨、范(今河南范縣東南20里),故又稱隨會、范會、隨季。
晉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為晉所拒,羈留秦國。後歸晉,仍將上軍。邲(今河南滎陽北)戰役中,因預有戒備,得以不敗。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屢攻
赤狄,論功升中軍元帥,兼任
太傅,執掌國政,其後有
隨姓。北周時期
楊堅被封為
隨國公,後來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並以隨為國號,因其忌諱“隨”的含義,而去其走之改為“隋”字,自此後“隨”姓皆以“隋”為姓。
隨會後人此時大多也將隨改為隋,為後世隋姓人之主體,故後世隋氏大多尊隨會為隋姓始祖。
二、出自他族改姓。據《通雅》所載,明宣德中,王驥征
麓川(故治今雲南騰衝),土司
乞姓,王驥賜以怕、刀、剁為三酋
之姓,後改剁為隋姓。據膠東隋氏家譜記載“當今隋姓大多來源於山東。而山東隋姓是宋末自河南固始遷徙而來。有傳說當時共有三支:長支留在固始;二、三支遷往山東的兗州和棲霞
蛇窩泊”。當然每一個姓氏的起源都不是簡簡單單的,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姓氏來源一般是指一個姓氏中占有主導地位或者是人數較多的姓氏形成方式。一般情況下,隋氏後人都會認為隨會一係為隋氏的主要來源。根據《郡望百家姓》及《
姓氏考略》的記載,隋姓郡望在河北清河。
隋氏家族
隋繩武膠東隋氏家族
隋氏一族在歷史上一直是鮮有名人,因此很多人可能對這個姓氏比較陌生。時至今日,隋氏主要分布於山東,尤其是山東的膠東、魯南一帶,整個山東隋氏占了全國隋氏人口的一半以上。除此之外,在
東三省、河北、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均有隋氏族人分布。儘管隋氏在歷史上並不是很突出,但是在膠東,隋氏作為一個典型的土著姓氏自宋元以來卻一直有著非常優秀的表現。
膠東隋氏,始祖失諱,祖居於河南
光州固始,宋時自
固始縣遷居
登州府棲霞縣南四十里
蛇窩泊。自此,隋氏族人開始在膠東繁衍開來,自四世祖
隋寶擔任官職開始,數百年來,膠東隋氏一直是人才輩出,世代為官,逐漸在膠東當地形成望族。
根據家譜記載,四世祖隋寶徙居
萊陽,金末,授懷遠大將軍,管軍都統領,鎮守行村海口。
元太宗下山東時,隋寶來歸,授萊陽令,歷
萊州節度判官,終高密令。當然在膠東隋氏族人之中最出名的莫過於膠東隋氏五世祖、四世祖隋寶之子、元朝定海
郡侯隋世昌。隋世昌在眾多史書中均有傳記。清朝嘉慶年間《登州府府志》記載:隋世昌,棲霞人,父寶徙居萊陽。世昌涉獵書史,善騎射,身長八尺,鍛
渾鐵為槍,重四十餘斤,角力能左右擊刺,宋兵聞槍名不敢近。仕至安遠大將軍,改沂郯上副萬戶。世昌前後歷數百戰,體皆金瘡,卒,封定海郡侯,謚忠勇。《元史 隋世昌傳》記載:其先登州棲霞人。父寶徙居萊陽…………世昌,其第四子也…………授
宣武將軍,管軍總管。十四年戍揚州。擊野人原司空山等七寨,皆下之,晉升安撫使,佩金虎符,鎮澉浦(浙江海鹽)。十七年拜
定遠大將軍,管軍萬戶。尋以獲海賊功,晉階安遠大將軍。二十三(一二八六年)年改沂郯上副萬戶。世昌前後數百戰,體皆金瘡,竟以是疾,卒年六十一歲,封定海郡侯(定海:浙江
舟山),謚忠勇公。子國英嗣。(
萬戶侯府建在
萊陽城北關)(元史列傳第五十三王淳等)。《
元史》中記載甚詳,由於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詳細轉載了。清朝嘉慶間《萊州府府志》中記載有膠東隋氏後人隋贇。隋贇,
即墨人,洪武初授英山
主簿,擒
陳友諒餘孽王玉兒,返京師,太祖召見,賜
宴勞之,累擢廣東
按察使。另外《登州府府志》中記載有隋好信,隋好智二人,但是二人事跡無考。《
清史稿》中記載有:隨
光啟:
永州(現湖南郴州零陵縣境)錦田衛守備隋光啟嬰城守力竭,死之(康熙二十七年)。
隋人鵬本朝(清朝)雍正丙午(一四二六年)舉人,丁未(一四二七年)進士,
翰林院編修
侍講學士,協辦山東賑務,充順天鄉試同考官,改
國子監司業,四川學政
詹事府少詹事,河南
按察使。隋淑溫與淑源兄弟俱有孝行,淑溫少讀書家貧兼躬耕,以養父母。父死,兄弟守墓無力結廬,掘地穴居。鄉里感其孝行,葺屋居之。母疾淑溫歸侍醫藥,母死,兄弟仍守墓三年。
主要人物
歷史上隋姓主要的人物有:東漢五原太守
隋昱;元朝安遠大將軍
隋世昌,高密令
隋寶;明朝廣東按察使
隋贇,棲霞縣主簿
隋翥。
現代名人
隋樹森,原籍山東
招遠,1906年出生於北京。1928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
元曲研究專家。
隋準,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腎內科副主任醫師
相關書籍記載
《隋廉訪人鵬傳記》作者:徐士林
乾隆三年戊午秋九月,河南按察使司按察使萊陽隋公卒於位,訃聞,天子震悼,蓋深惜所以枋用者未竟也。大中丞(巡撫)尹公紀其喪,俾(bi)孤允昇扶櫬(chen棺材)歸里,越明年己未十月卜葬於萊城西南隨家屯之新阡。先期,來請銘。余與公同籍東牟,同官中州,重之以婚姻。辱知公深弗敢以不文辭。
按狀,公,諱人鵬,字扶九,芸閣其號。世為萊陽人,元世祖時,有諱寶者,任萊州節度判官,終高密令,子世昌,佐元主成帝業,累受安遠大將軍,封定海郡侯,諡忠武。閥閱之盛,表表東海間。公之曾祖諱時,學生。公祖承嗣,樂善好施,邑大夫旌其盧。以公貴,俱贈通議大夫,河南按察使司按察使。生丈夫子六(男子),封通議公振英,其仲也,弱冠游膠庠,(20歲進縣學),饒經濟,豁達大度。子三,長人龍,己酉鄉貢進士(舉人),次即公。生有異徵,面白皙,眉狀如畫,幼聰穎,讀書一過目不忘,六歲入塾,儼若成人,九歲屬文,凡經史子集,皆得其要領。
十九補博士弟子員,二十四以五經中式,雍正丙午鄉試,丁未復以五經登彭啟豐榜進士,房考即今大中丞尹博野先生,改庶吉士,庚戌散館清書公居第一,授檢討,充武英殿纂修,壬子,濟、兗、東三郡偶歉,世宗軫念民艱,遴東省(山東)之仕於朝者前往協賑,公分東昌,一路躬歷蔀薝,按尺籍給散粟米,飢黎(饑民)鹹沐皇仁,山左督撫合詞薦公才。帝嘉乃績,記錄二次。
七月,補授日講官、起居注官、八月充順天鄉試同考官,取孫穆、單烺等十人,稱得士。十月,改國子監司業,成均皋比(成均即太學,皋比,古人坐虎皮講學,指講席),非詞林宿望不廷推,惟公以少年得之,人皆意為榮,甫蒞任,擢四川學政。益州,古西南檄也,距京師六千里,戒車星馳,癸丑二月抵任。重經學、除偽體、勵教職、嚴優劣,丙夜衡文,甲乙親判,按臨所至,凡忠孝節義,前賢書院,表章修葺。念蜀中士子未盡諳禮義,重刊張遂寧、蔡漳浦、方桐城諸公成書,頒於諸生。迄今峨眉山月,錦江春色,蔚為國華者,公相士居多。十月遷侍講。甲寅,升侍讀,賜聖祖御製文集、貢緞、墨扇、紫金錠、貂皮等物。皆特恩雲。八月世宗皇帝升遐(去世),朝夕哭臨,遂感咳血症。我皇上龍飛御極,覃恩中外,父振英誥封“奉直大夫”,母封氏封太宜人(五品官封贈),十月,陟侍講學士(從四品文官),十二月晉詹事府少詹事,再逢覃恩,贈祖父中憲大夫,如公官,祖母馬氏、王氏、生祖母孫氏,俱為恭人(四品官封贈)。事竣,還朝,琴書外,無一長物。津吏物色,不知為學使公也,便道謁武侯祠、三蘇廟。杜子美草堂,國朝,吾鄉入蜀者,前有荔裳(宋琬),後有漁洋(王士禎)兩先生,詩文直逼杜陵,宦轍所歷往往留題,以寄風流,余使節在身,不暇吟詠,異日退老煙霞,凡經歷故處,各酹一詩,庶不令山川笑我太忙。元年丙辰二月,自四川召對者三人, 告之詞退,退不具與人言,世固莫得而詳也。
夏四月,上以公諳吏治,特命提刑河南(提刑按察使,正三品)。天語褒嘉再賜彩絲數珠,五月,抵中州,案牘山積,反覆披閱,務期情罪(罪名和實際情形)允協。有鄭州一案,獄詞多疑竇,具折入告,特遣大臣往勘。天子仁明,竟是公擬。(最終皇帝按照隋公的意見批覆)伊洛瀍(chang,河水名在河南)澗故多雈苻,(雈苻,雈是貓頭鷹的一種,苻是赤色叢生的植物,比喻盜寇大渠)力行保甲,盜竊潛消,頒鄉飲儀節(鄉飲酒禮,州縣設宴招待德高望重的老人),詮孝悌詩歌,而民知興行,又以圇囹易有淹滯,令馬上飛吊監薄囚獄多寡定,有司賢否,在豫期年,吏畏民懷。
丁巳三逢覃恩,贈祖父如公官,曾祖母李氏為太淑人(三品官的封贈),天恩稠疊,勉圖報稱心力過瘁,咳血復作。公餘,仍博覽古書。 一燈深夜,雞唱未寢,有以節老進者,曰:吾理官也(司理之官,掌司法),惟明克允,非稽古(此處考證刑法例則舊案),何以稱職?七月,允昇赴試幾闈(京師地區的考試),猶戒以文蘄心得,勿拾人殘沈(同沉,沉積)。八月,辦事如常,至九月,增劇。初九日晨興,肅衣冠,向北闕酬恩,謂家人勿請恤典,並稽首兩大人前曰:忠孝不能兩全,兒今不復事膝下矣,至未刻,遂卒。
公生康熙24年癸未11月22日寅時,享年36歲,兩河士民(河北、河南)聞之,失聲哭。靈輀(音er載靈柩的車)北轅,泣送者凡數百里。公性友天植,與人交不設城府。嚴氣正性,執法如山。居京師,定省之書月恆數至(定時來問候父母的書信)。提學以後(擔任學政的官職),迎養官邸。公事畢,撫弱弟幼侄嬉戲二人側。與長兄孝廉公少同硯席,朝夕淬勵,友愛之誼沒身不衰。揚歷中外者十餘年,家無私積。祖屋數椽,不蔽風日。瘠田數頃,僅贍朝夕。室無群婢,仆乏鮮衣。做秀才以天下為己任,官庶常(翰林院官職)咬菜根而甘淡泊。出典文衡不為毛舉(草率、粗率)之行,陳臬中州(作河南的按察使),並無赫赫之譽。壽雖不永,功著朝廷,澤潤蒼生。嗚呼,如公者,可謂社稷之臣矣。配喬氏,封恭人,邑茂才諱澤女。子一,允升,太學生。娶趙氏,州同諱球女。女子三:長字貢生趙公玢子大欽;次字餘子朝亮;三未字。所著《華萼堂文集》、《四書講義》、《五經集解》。庋(音gui,收藏)於家。其刊行者,於蜀《正學類編》、《治鏡錄》。於豫有《祥刑要語》、《豫省前烈考》、《孝弟詩解》、《社倉記》若干卷。餘風塵俗吏,筆墨久疏,第即耳目所睹者,勒公隧道之石,俾天下後世知公十年翰苑、三載臬司,其政跡卓卓可記,有如此者,是宜銘。
《隋世昌傳》宋璉作
隋世昌,先登州棲霞人,父寶徙萊陽,金末隸伍(從軍),主帥奇其貌,充管軍謀克(金代軍事行政單位300戶為一個謀克),旋為都總領懷遠的大將軍。元太宗下山東,寶來歸,授萊陽令,萊州節度判官,終高密令。世昌其四子,涉書史,善騎射,長八尺, 鍜鐵槍40餘斤,能左右擊刺,充隊長。癸丑年,宋軍隊進攻海州,隋世昌擊卻之。壬戌,克東海,升馬軍隊官,乙未,攻漣水,克城升千戶。中統元年,世昌乘戰船,乘夜色抵達淮南新城下,南宋將領夏貴迎戰隋世昌軍隊,被隋世昌軍隊斬首數百級,刺殺南宋軍守將2人。之後,漣水復被南宋軍隊攻占,隋世昌軍隊駐紮在城下,南宋軍隊來進攻,擊退之。三年,改步兵千戶,還鎮守行村。至元元年,升萊陽諸軍奧魯長官,六年,跟隨大軍侵略南宋。九年,擊敗南宋軍隊於鹿門山。南宋列戰船江上,被隋世昌乘風焚燒百艘戰船。破樊下襄,升武略將軍,攻下新城。元軍渡江抵達南岸,南宋軍隊聯舟來拒,世昌合舟師,率領蒙古哈必赤步戰,斬殺南宋將軍一人。宋軍隊潰敗。隋世昌追擊南宋軍隊,又大敗宋軍。十三年,圍攻揚州,隋世昌絕其糧道,兼搜湖泊,南宋軍聞鐵槍名,皆不敢近,揚州遂平。十四年,戍揚州,擊野人(宋漢人起義百姓),原任司空山等七處寨皆下之。進安撫使。十七年,拜定遠大將軍,管軍萬戶。晉升安遠大將軍。遍身為金槍創傷,竟以是致疾卒,年六十有一,封定海侯。諡號“忠勇”。
得姓始祖
其先為帝堯裔孫劉累,劉累之裔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時,大夫杜伯無罪見殺,其子隰叔亡晉。隰叔有曾孫名士會,因食邑在隨、范(今河南范縣東南20里),故又稱隨會、范會、隨季。晉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為晉所拒,羈留秦國。後歸晉,仍將上軍。邲(今河南滎陽北)戰役中,因預有戒備,得以不敗。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屢攻赤狄,論功升中軍元帥,兼任太傅,執掌國政。其後有隋姓,隋代時大都隨慣例改為隋姓,為後世隋姓人之主體,故後世隋姓大多尊隨會為隋姓始祖。
如今,隋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
山東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隋姓人口的73%。
隋姓是由隨姓分化而來的姓氏,姓氏原作“隨”,後改為隋。相傳早在女媧開天闢地時,就有一個名為隨的人,他的後代就以隨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於隨(今湖北隨州),建隨國,侯爵,為周諸侯國之一。周未,並於楚,原隨國貴族有人以隨為姓。另外,春時戰國時,原陶唐氏之後杜伯的玄孫士會在晉國擔任士大夫職務,以隨為食邑,史稱隨會。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東,子孫留居於此,也姓隨。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隨姓人大都隨例改為隋姓,並進一步發展成為當今隋姓主體。
除從隨姓分化而來外,隋姓還有自己的血統本源。早在漢代時,就有一位名為隋昱的人名載史籍,於東漢初年官至五原太守,其姓氏的來源顯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將軍王驥遠征麓川(治所在今雲南騰衝一帶),後又在當地任職。原
土著居民請求他賜給像漢人一樣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三姓相於。後來,以怕為姓的人因姓氏讀音不雅,改為與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從而成為隋姓中的一員。至於在當代,除漢族以外,滿、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為姓。
隋姓得姓以後,在發展中還在
清河(今屬河北)一帶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當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樣,在分布上,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東省最為集中,幾乎占全國隋姓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至今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
隋寶、元代人隋業昌、明巢縣丞隋(上斌下貝)、主簿隋翥等人,籍貫也大多集中在這一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