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五銖(隋五銖錢)

隋五銖

隋五銖錢一般指本詞條

隋五銖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

基本介紹

貨幣外觀,頒發歷史,

貨幣外觀

“五”字交筆有圓曲與斜直兩種,“朱”頭多呈方折。外廓甚闊,面無穿廓,“五”字交筆直,近穿處有一道豎畫。文帝為統一幣制,曾放五銖樣錢令諸關查禁劣錢,遂又稱“置樣五銖”。
早期直徑24毫米,晚期直徑逐步減小,而直徑多集中在23.5毫米左右,早期重3克以上,大部分重量集中在2.7g-2.8g左右。後煬帝在揚州開爐鼓鑄夾錫五銖,銅色發白,世稱“白錢”。另有鐵錢。隋五銖是中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頒發歷史

《隋書·食貨志》載:開皇“三年(585年)四月,詔四面諸關,各付百錢為樣。從關外來,勘樣相似,然後得過。樣不同者,即壞為銅,入官。”這裡的樣錢即後世所稱的“置樣五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