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馬鈴薯

隆德馬鈴薯

隆德馬鈴薯,寧夏固原市隆德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寧夏最初引種馬鈴薯是從清乾隆年間在中衛開始的,直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前後,隆德縣農民從甘肅岷縣、隆安引入“烏洋芋”,之後便開始在當地廣泛種植。

隆德縣位於六盤山西麓,海拔介於1720—2942米之間,年日照時數2200—2700小時,年平均氣溫3—5℃,年降水量在470—620毫米之間。降雨集中在7―9月。土壤的種類主要為黑壚土、黃綿土,土層厚度較大。隆德縣海拔高,氣候冷涼,自然隔離條件好,傳毒媒介少,土壤中鉀元素的含量高,是馬鈴薯及其種薯生長的適宜地區。隆德縣出產的馬鈴薯品質優、口感好,個體均勻,營養豐富。

2010年12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隆德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隆德馬鈴薯
  • 產地名稱:寧夏固原市隆德縣
  • 品質特點:個體均勻,品質優,口感好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509號
  • 批准時間:2010年12月15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位置境域,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1)外在感官特徵:隆德馬鈴薯個體均勻,呈圓形和橢圓形,色彩為淡青色。主栽品種菜用型選擇寧薯4號,寧薯8號、青薯168、青薯2號等品種,澱粉型選擇隴薯3號、大白花等。
(2)內在品質指標:粗澱粉17.85克/100克,維生素C15.57克/100克,乾物質23.6克/100克。
隆德馬鈴薯隆德馬鈴薯

產地環境

位置境域

隆德縣位於六盤山西麓、寧南邊陲。東望關陝,西眺河洮,南走秦州,北通寧朔;襟帶秦涼,擁衛西輔。“312”國道縱貫東西,隆(德)秦(安)省道和隆(德)張(易)縣道分別穿越南北。地理坐標為東經105°48′—106°15′,北緯35°21′—35°47′,南北長47千米,東西寬41千米,總面積985平方千米。

土壤地貌

隆德縣地貌類型分為黃土丘陵溝壑區(占55.70%)、陰濕土石山區(占33.26%)、河谷川道區(占11.04%)。土壤類型以灰碣土、黑壚土為主,占土壤總面積的78.5%,黃綿土次之,土壤結構好,土層深厚且疏鬆,透氣性好,土壤微酸,pH值在5.6—7.5之間,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1.35%,水解氮49.6克/千克,速效磷7.4克/千克,速效鉀130.5克/千克。

水文情況

隆德縣屬陰濕冷涼區,境內雨量較豐富,河流縱橫,多為山地河流。縣境內主要河流有渝河、葫蘆河、莊浪河、好水河、朱莊河、什字河、清涼河和水洛河八大河流,這些河流春夏蓄水充足、無污染,主要用於農田灌溉。

氣候情況

隆德縣氣候特徵明顯,海拔介於1700—2500米之間。氣候屬中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向半乾旱過渡性氣候,春低溫少雨,夏短暫多雹,秋陰澇霜早,冬嚴寒綿長,素有“溽暑有風還透骨,芳春積雪不開花”之說。年平均氣溫5.1℃,為全區最低氣溫地區,1月份最低,極值為-25.7度;7月份最高,極值為31.4度。年平均日照時數2228.1小時,≥10℃的年有效積溫2340℃,無霜期110—120天。年均降雨量500—600毫米,集中在6—8月份,正值馬鈴薯塊莖膨大需水最多的時期。
隆德馬鈴薯隆德馬鈴薯

歷史淵源

據《隆德縣誌》記載,隆德馬鈴薯生產始於明末清初,大約有300年左右的歷史,農村有家家種植馬鈴薯的經驗。由於自然條件優越,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馬鈴薯是隆德農民民眾生產少不得、生活離不開、經濟發展缺不得的重要作物。
2003年,寧夏將馬鈴薯確定為全區四大戰略性主導產品之一,隆德縣把馬鈴薯產業確定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
2005年10月,隆德縣舉辦“首屆寧夏固原馬鈴薯節”,為馬鈴薯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創造了基礎條件。
2005年10月17日,回良玉副總理給首屆寧夏固原馬鈴薯節的賀信中指出:“希望你們以舉辦這次馬鈴薯節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加工為龍頭,努力將馬鈴薯產業做大做強,做出特色做出品牌,使之成為帶動農民增收、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2007年2月,隆德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在沙塘良種場建成,基地建設有力的推動了馬鈴薯“兩化”(種薯脫毒化,品種專用化)建設步伐,形成了生產馬鈴薯脫毒原原種600萬粒、原種1000噸、一級種3000噸的能力。
2018年,隆德縣通過政府招標、企業自行採購馬鈴薯原原種1200萬粒,向全縣51個貧困村464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0個網點調查村81戶、18戶“一對一”幫扶戶按戶均1000粒(0.2畝)發放原原種474萬粒,種植面積1000畝;企業、合作社自行採購及免費發放726萬粒,建設原種繁育基地1400畝。

生產情況

2008年,隆德馬鈴薯種植11333公頃,總產達到33萬噸以上。
2010年,隆德馬鈴薯保護面積1.3萬公頃,總產量33萬噸。
2014年,隆德縣糧食作物面積的1/4為馬鈴薯,達到了8000公頃,是當地的第一大作物。馬鈴薯總產量達到了25.8萬噸,總產值6488萬元,農民種植馬鈴薯人均收入達到403元。有馬鈴薯加工企業3家,年加工生產能力10萬噸;累計修建10噸標準窖1000座,60噸標準窖60座,1000噸標準窖12座,2000噸標準窖15座,使全縣年標準化貯藏能力達到5.2萬噸。全縣有馬鈴薯專業合作組織50個,入社社員人數達到3000人,培育馬鈴薯農民經紀人80多名。
2015年以來,隆德縣以共建立馬鈴薯原種繁育基地2個,面積200.0公頃,繁育品種為隴薯3號和青薯2號;一級種繁育基地10個,面積6666.7公頃;建立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25個,面積1333.3公頃,馬鈴薯良種繁育面積是2010年的2.5倍。
隆德馬鈴薯隆德馬鈴薯

產品榮譽

2010年12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隆德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隆德馬鈴薯地理標誌保護範圍為全縣13個鄉鎮,分別為城關鎮、沙塘鎮、神林鄉、聯財鎮、好水鄉、觀莊鄉、楊河鄉、張程鄉、風嶺鄉、溫堡鄉、奠安鄉、山河鄉、陳靳鄉,共轄128個行政村,縣境土地總面積9.92萬公頃,耕地面積4.3萬公頃。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選擇排灌條件好、土質較輕、土壤耕層深厚,理化性狀良好,保水保肥力強的地塊。
(2)品種選擇及特定要求:選擇脫毒的馬鈴薯種薯作為生產用種。根據市場商品要求,菜用型選擇寧薯4號,寧薯8號、青薯168、青薯2號等品種,澱粉型選擇隴薯3號、大白花等。種植方式實行雙行靠種植,寬行行距50—60厘米,窄行行距20厘米,株距33—47厘米。一般早熟品種畝保苗4500株左右,中熟品種畝保苗4000—4500株,晚熟品種保苗3500—4000株。
(3)生產過程管理:實行二茬以上輪作,以麥類、豆類、玉米等為前茬,禁忌與茄科作物連作。整地施肥:前茬作物收穫後徹底清潔田園,入冬時深翻,同時撒施農家肥1500—2500千克/畝,耕深25厘米,播種前耙細、耙勻,做到上松下實。生產中推廣“脫毒良種、適時早播,增施磷鉀、平衡施肥,深松整地、雙行壟作,密度四千、壟土三次,綜防病蟲、科學管理”40字綜合配套技術。
為加強生產高標準高質量的馬鈴薯,完善質量控制體系,特制定以下各項管理制度,進行生產過程管理:一是基地生產管理制度;二是農業投入品管理制度;三是技術指導和推廣制度;四是培訓制度;五是環境保護制度;六是監督管理制度。
(4)產品收穫:馬鈴薯莖葉全部由綠變黃、塊莖停止膨大後,根據鮮薯上市或銷售、貯藏時間適期收穫。收穫前一周殺秧,收穫的鮮薯先要充分攤晾,待薯皮木栓化後方可運輸、貯藏。
(5)生產記錄要求:對產品生產地點,土壤耕作茬口,所使用農機具,施用肥料名稱、施肥方式、時間、施肥量,播種、收穫時間,施用農藥名稱、方式、時間及施藥對象,產品收穫、銷售等項目的日期、方式、數量等進行詳細的記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