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陽陵虎符(陽陵虎符)

秦陽陵虎符

陽陵虎符一般指本詞條

秦陽陵虎符,是秦始皇調動軍隊的憑證,用青銅鑄成臥虎狀,可中分為二,虎的左、右頸背各有相同的錯金篆書銘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意為此兵符,右半存皇帝處,左半存駐紮陽陵(今陝西鹹陽市東)的統兵將領處;調動軍隊時,由使臣持右半符驗合,方能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秦陽陵虎符
  • 出土地點:山東臨城出土
  • 館藏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 所屬年代:秦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出土環境,

文物歷史

“符”是一種古代信物,傳說是周朝軍事家姜子牙發明的,是中國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臣屬兵權後調動軍隊的憑信物,多以青銅鑄造,因其狀呈虎形,故稱“虎符”,也稱“兵符”。虎符授予地方官吏或者統兵將領以兵權,既以虎符的左半授予,待要調動軍隊時,即派使臣持虎符的右前往駐地。地方官吏或統兵將領兩半虎符對合,驗明無誤,即應發兵。虎符盛行於戰國、秦、漢。此件為秦代之物。
據專家考證,虎符均由左右兩半組成,各自的銘文完全相同,其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則發給統領軍隊的將領。調動軍隊時,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將符相合,方能調兵。戰國時,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充分說明了虎符的作用。目前發現的虎符都是秦國的,共三件:秦新郭虎符、秦杜虎符、秦陽陵虎符。三個虎符的銘文大致相同,但有一點不同。新郭虎符,銘文稱“右在王”,秦杜虎符稱“右在君”,而秦陽陵虎符則稱“右在皇帝”,這說明這三個虎符出於秦的三個不同年代。秦國的國君先是稱王,這說明新郭虎符是在秦初製作;秦國只有惠文君一人稱君,所以,杜虎符是在惠文君在位時製作的;秦始皇開始稱皇帝,故陽陵虎符是秦始皇以後製作的。

文物特徵

秦陽陵虎符相傳山東省臨城出土,此件銅質,為漢景帝授予駐守陽陵將領之虎符。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陽陵虎符陽陵虎符
虎頸至胯間左右各有錯金篆書銘文兩行十二字,書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陽陵”。
此件因年代已久,對合處生鏽,現左右不能分開,整體形成一藝術品。伏梁首前視曲尾上翹。虎符字型謹嚴渾厚,風格端莊,筆法圓轉,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出土環境

秦陽陵虎符是原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在重慶偶然發現的。抗戰期間,郭沫若在重慶,空閒之時在地攤上發現了一件造型古樸的銅老虎,認為它可能是件文物,便隨手拿起來觀看,不想這銅老虎突然分成兩半,對文物素有研究的郭老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兵符,隨即買了下來。拿回去之後仔細考證,果然是一件古代虎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