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唐永泰二年(766年),時任道州刺史的
元結巡視江華,遊玩至陽華岩,乘興而作《陽華岩銘有序》:“道州江華縣東南六七里有回山,南面峻秀下有大岩,岩當陽端,故以陽華名之。吾游處山林幾三十年,所見泉石如陽華殊異而可家者未有也,故作銘稱之。”唐代書法家、江華縣令
瞿令問以隸、篆、籀三種字型同時書寫並刻之摩岩。自此,宋、元、明、清歷代文人騷客來此訪問,詠題並題刻。
2015年,國家投入2000萬對《陽華岩摩崖石刻》進行全面開發和保護。
2016年,江華文物管理所獲得財政部、湖南省財政廳一次性下撥的陽華岩摩崖搶險加固工程款300餘萬元,用於陽華岩摩崖搶險加固工程建設。
文物特點
陽華岩為石灰石岩,是一個敞開式岩洞,因山南大岩向陽而得名。如蓬狀的洞內可容數百人,洞內陽光充沛,平整的洞壁為古代文人墨客刻石題詠提供了天然的條件。陽華岩摩崖現存唐、宋、元、明、清石刻共42方,其中唐宋碑刻38方,大者高約2米、寬約1米,小者0.3米見方。書體有大小篆、隸、楷、行、草、籀,內容為題記、遊記、述事、詩詞、圖銘等。
文物遺存
三體碑《陽華岩銘》
《陽華岩銘》是
元結在湘南地區締造的保持完好的摩崖石刻第一碑。《陽華岩銘》為岩內最大石刻,長290厘米、寬75厘米,包括題名、序文、銘文、年款共44行、404字,這一摩崖石刻因名顯、文美、字特,被稱“三絕碑”。《陽華岩銘》中的文字由瞿令問以每字用隸、篆、籕三種字型刻於陽華岩石壁上此後,故又被稱“三體碑”。此後,勒石銘文者紛至沓來。
陽華岩銘內容:道州江華縣東南六七里有回山,南面峻秀下有大岩,岩當陽端,故以陽華名之。吾游處山林幾三十年,所見泉石如陽華殊異而可家者未有也,故作銘稱之。縣大夫瞿令問藝精篆,俾依石經,刻之岩下。銘日:九嶷萬峰,不如陽華,陽華巉巉,其下可家。洞開為岩,陽當陽端。岩高氣清,洞深泉寒。陽華漩洄,嶺巔如辟,蒲藤松竹,峰映水石,成宜逸名,亦宜退士。吾欲投節,窮老於是。懼人譏我,以官矯時。名跡彰顯,醜如此為。於戲陽華,將去思來,前步卻望,踟躕徘徊。 大唐永泰二年歲次丙午五月十一日刻。
《江華陽華岩圖並序》
《江華陽華岩圖並序》為宋代安矽所作的,此石刻分上下兩截,上截為陽華岩圖並篆額,圖繪岩景:仙田、浮嵐閣、岩門思來亭、陽華寺、朝徹亭。下截序四十行正書,盛讚陽華岩“洞深氣爽”“泉流之清”“甲眾觀也”。《江華陽華岩圖序》是國內少有、湖南省僅存的摩崖圖刻,圖文真實地記錄了陽華岩鼎盛時的盛況。
《華岩寺記》
《華岩寺記》,唐代刻立,是國內罕見的土地、寺廟購買、測量權屬及管理記載石刻。
文物價值
陽華岩摩崖石刻分布集中,聚楷、行、草、隸、篆、籀各種書法於一岩,納詩、詞、圖、銘、記於一地,時歷唐、宋、明、清,成為古人流傳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也是研究唐宋以來古代文學藝術史的珍貴資料。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陽華岩摩崖位於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竹元寨村回山腳下。
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陽華岩摩崖,路程約9.2千米,用時約2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