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穀縣安樂鎮中學

陽穀縣安樂鎮中學

陽穀縣安樂鎮中學是一所市級規範化學校,位於安樂鎮南門西200米和尚墳,該校址最早追溯至1932年國民黨五十八師長陳耀漢建立的山東省第四職業學校,現有主校區和劉廟分校區兩個校區。各校區布局合理,設施齊全,功能用室、儀器、圖書、器材等教學設備均按標準配置,完全能滿足教育教學活動的需要。學校現有20個教學班,在校生81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穀縣安樂鎮中學
  • 性質:公辦中學
  • 階段:國中
  • 占地面積:51694平方米
  • 建築面積:21695平方米
  • 前身:山東省立安樂鎮聯合中學
辦學規模,辦學歷史,

辦學規模

陽穀縣安樂鎮中學是一所市級規範化學校,現有兩個校區(分別位於鎮政府駐地和鳳祥集團所在地——劉廟村)。各校區布局合理,設施齊全,功能用室、儀器、圖書、器材等教學設備均按標準配置,完全能滿足教育教學活動的需要。學校現有20個教學班,在校生816人。
學校有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班子成員講團結、講民主、講奉獻,他們敬業、進取、作為。他們工作具體、責任明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都是集體決策創造性的落實者。
學校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106人,其中專任教師88人,他們學歷層次高:專任教師全部為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學歷達標率100%(其中有52人已拿到了本科畢業證書);專業技術能力強:中教高級教師9人,中教一級教師48人;綜合素質過硬:市級模範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6人,縣級模範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24人,市縣兩級教學能手29人。
建校以來,學校共送出約12000名合格畢業生,其中一半以上升入高一級學校。在眾多的畢業生中,不少人已成為單位的骨幹,有的被評為先進工作者,當前他們正在各自的崗位上為社會做著貢獻。
含辛茹苦育英才,潛心教學結碩果。欣喜的教育教學成果贏得了各級領導的認可,學校先後被命名為“縣級文明單位”、“縣級規範化學校”、“市級規範化學校”、在年度考評中多次被評為“縣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單位”。如今,全體教職工正以飽滿的熱情,積極工作、奮勇進取,決心以實際行動去創造安樂鎮中學更加美好的明天。

辦學歷史

1932年,國民黨第五十八師師長陳耀漢(一名陳超萬,字子傑,安樂鎮西陳集村人,參加過圍剿紅軍),花費大洋四萬餘元,從濟南請的建築工人和木材,從荊門押送的磚料,意圖創辦陳氏私立中學,一是對上級買個捐資助學的美名,二是落一個為家鄉地方辦公益的名聲,附帶有紀念碑,妄圖流芳百世,但因南京教育部發展職業教育,振興實業,不在發展中學,無法備案,只得建立了一所職業學校,為山東省立第四職業學校。
1933年四職招生,設有語文、數學以及染織兩科,校內設有工廠,校長為馬東瀛,訓育主任是李倫福,教務主任任俊浦,教職員工由上級指派,教師都是大學染織科畢業專門人才,每年招兩班,學生多為陽穀、莘縣、鄆城、菏澤、濟南等地。
1936年,位於北京清河鎮的國民黨軍政部制呢廠要走33名學生,北京失守後工廠南撤,僅3名學生留廠。
1937年,七七事變,同年陰曆九月,陽穀縣長楊霽峰棄職南逃,陳耀漢曾坐汽車回學校,並在禮堂發表了講話,大誇共產黨厲害,並講述創辦學校的原因,他說:“我們這裡貧困落後,現在蓋起學校,將來學生學成技術幫助發展小工廠,農民辦工業”等,給了畢業安排不下的學生40元,讓買織布機創業,至此再沒來過。
隨後,四職原址改組山東省立安樂鎮聯合中學。
1939年,忠孝團占據學校,將學生驅散。
1949年,日寇罕見的將學生驅散,占據中學和相鄰的國小。
1945年,陽穀縣解放,成為縣裡辦的教員訓練班,隨後又改成區部。
1946年,改為培訓排級幹部的隨軍學校。同年創辦冀魯豫建國學院,後改名山東省立陽穀師範學校。
1964年,陽穀師範學校遷往陽穀縣城後,改為陽穀縣第四中學。
1995年,國中部在安樂鎮大申莊村建立安樂鎮國中分校,四中為高中部。
高中部撤銷合併後,安樂鎮中學搬回舊校區,稱陽穀縣安樂鎮中學,並在劉廟村設分校一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