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龍舟

陽江龍舟

陽江龍舟是廣東省陽江市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每年農曆初一至初五,陽江都舉行龍舟競賽,而江城區每隔一年就舉行一次可謂期待已久,內地在江河(漠陽江、鴛鴦湖)劃龍船,沿海地區在海上扒艇仔,不 近江河的地區則舞旱龍慶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江龍舟
  • 屬於:廣東省陽江市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
  • 活動時間:每年農曆初一至初五
  • 特點:一般長30多米,坐撓手50人等
基本簡介,歷史記載,龍舟特點,歷史傳說,龍船歌曲,

基本簡介

陽江龍舟一般長30多米,坐撓手50人,船上另有鑼鼓手 各一人,以壯船威。龍舟扒完後,被埋在河(湖)邊,至第 二年四月才又挖出來,初一至初四為小扒(分賽),初五為 大扒(決賽)。獲獎者可得金豬一隻和龍包(肉包子)無數 等獎品。
特別的是,陽江每年龍舟節舉行的都是逆水賽龍舟。中國南方各地都有端午賽龍舟的風俗,陽江也不例外,除了江城和東平的逆水賽龍舟外,閘坡的海 上賽龍舟更具特色,海上龍舟不像江河龍舟那樣刻意雕琢,只是由漁民日常使用的“艇仔”插上彩旗而 成,如此賽龍舟更顯示出一種粗獷的原始美,更能讓遊人興奮和心醉。
久遠的歷史淵源河厚重的文化底蘊,賦予了廣東陽江民間龍舟競渡獨具一格的傳統民俗文化特色。據相關史料記載,廣東陽江端午節賽龍舟的傳統習俗,早在清朝已經盛行,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初三、初五三天,漠陽江上群龍逐浪,鑼鼓喧天,觀者如潮。

歷史記載

有史書記載,在南北朝時期梁朝天監期間(公元六世紀),廣東陽江已有船往返廣州,唐朝時開始在陽江駐水軍,每年都有端午憑弔屈原的習俗,早期賽龍舟只是一種宮廷活動,而到了明清年間,廣東陽江的龍舟競渡進入了鼎盛時期。
據考證,廣東陽江古代的龍舟競渡與現代有明顯分別,古時候是“舟大人多”,偏重於一種藝術性很強的民眾藝術活動,“旗者、蓋者、鉦鼓者、揮橈擊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龍舟,“上建五丈檣,檣上有台閣二重,中有五輪閣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雜劇五十餘種,童子凡人八十餘人。”如今的龍舟則是舟小人少,且隨著時代的變遷由巡遊轉為競速,演化成今天的一種民眾性體育競技比賽活動。
據了解,歷年來在廣東陽江的漠陽江上參加競渡的龍舟,最多時達十九19艘。一九四九年全國解放後,當時的陽江縣人民政府於一九五二年開始組織傳統的端午龍舟競渡,此後至一九六四年,每年都舉行一次。陽江端午賽龍舟的盛況,通過傳媒傳遍全國。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於一九五六端午節專門到陽江攝製龍舟競渡紀錄片,在全國各地放映並定為國家史料片而珍藏。而在“文革”時期,龍舟被視為“四舊”,陽江龍舟幾近遭遇滅頂之災。一九八四年以後,陽江龍舟競渡才得意逐漸恢復。

龍舟特點

廣東陽江的龍舟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每艘龍舟都歸屬當地神廟或姓氏宗祠,擁有各自的旌旗和稱謂,每艘龍舟所屬地都設有自己的龍舟協會,負責人稱“龍種”(“種”為傳承之意),由“龍種”負責組織安排每年的競渡活動。農曆五月初一早,各龍舟協會均舉行莊重的“祭龍”儀式,給龍頭點睛、梳髻、梳須,然後劃到附近河埠竹林中采青,接著外出參加競渡。
廣東陽江的傳統龍舟長三十點六米,中部寬一點二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龍頭高大威猛,舟身油亮烏黑,首尾鱗甲色彩斑斕,長須飄逸,極為威武,全舟共五十四人。
與世界各地龍舟競渡習俗不同的是,廣東陽江龍舟一直都沿襲著“逆水賽舟”的競渡方式,旨在體現一種不畏艱難、奮發爭先的“龍舟精神”,世人稱之為“劃的是龍舟,賽的是精神”。龍舟競渡之時,雙龍並排逆水而上,鑼鼓喧天,水花飛濺,宛如猛龍騰江,煞是壯觀

歷史傳說

一直流傳下來的“龍船歌”有唱:慶豐年,大家涌動看龍船;第一龍船講白須,扒浦(起)水
面兩頭鰲(破浪、擺動);斗系(幸虧)親朋人看過,分開兩位(邊)比低高……以前的東砵白須龍舟的龍頭最特別,瘦瘦長長,下巴垂著長長的白須,龍頭的後腦勺非常光滑,十足一個禿頂的老人。其它龍船的龍頭,
陽江龍舟
後腦勺都雕刻有花紋,白須沒有。東砵紅須與江城其它龍舟不同的地方,就是龍頭的“紅鬍鬚”長到嘴角而不是下巴,頭頂中央刻有“奪錦王”三字.而不是“王”字,看起來帥氣而英。老一輩人的記憶里,過去的華濠龍舟並沒有像現在這樣“豪放”。以前有人還要用“華濠龍船多釘了三百斤鐵釘”之類的話語,戲稱華濠人有錢,連造龍舟用的釘子都比人家的多,致使華濠龍舟船身過重,划起“慢吞吞”。其實釘是不能亂加的。
民間說龍舟競渡是旺子旺孫的事情,百姓捐款熱情很高。旅外的鄉親、企業家、知名人士更是爭先恐後。據說有一次劃龍船,某村因募捐的數目不夠,有個村的老父親一聲令下,叫兒子將家中的耕牛宰了送去作為壯丁的伙
考古專家認為,地球早期的“龍”就是頭上帶角的蛇,是一種純粹的爬行動物。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認為:龍是由蛇與其它多種動物綜合形成的,它以蛇身為基礎,融入了馬的鬃毛,牛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
陽江龍舟
江城龍舟有龍鱗和龍鬚,也有“龍角”,這種“龍角”一般是採用真鹿角裝在木雕龍頭上。上堡龍舟保存著一對130多年前的“生獁”龍角,據資料反映,“生獁”是 一種古脊椎動物,又稱“猛獁”,全身有長毛,像現代的長毛指身強體壯的龍舟橈手(運動員)。能成為一名龍舟壯丁,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家族的光榮,主要是因為能沾上“龍氣”,能走好江城“三角白旗”女子龍舟隊的舵手林換,1987年剛剛18歲,是個健美開朗的漁家妹子。自小就“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林換年紀雖小,但扒船掌舵有一套過人的本領,她應變力強,在龍舟比賽時能仔細摸清賽區急流、靜水、逆水等情況,因而她上龍船擺尾艄,每次都穩拿第一!
陽江龍舟
林換大姐所在的女子龍舟隊取得了三次競渡的冠軍。一個18歲的美麗姑娘,手執二米多長的尾艄槳,傲岸地立在跟龍頭距離30米遠的龍尾上,真是出盡了風頭!有不少男士當他為偶像而“追”她,她後來嫁給了當年陽江糖廠的工人。婚後還喜得了雙胞胎,別人都戲說她是納了龍氣呢。

龍船歌曲

男女對唱《婆孫挽手看龍船》生動有趣。
龍船鑼鼓響叮咚,孫兒一早搵阿公。所有地方全搵過,不見阿公個影蹤。
影蹤難找未回家,龍船好快就開扒,果陣阿公來電話,其在雨田嘆早茶。
嘆茶酒店人又多,十時茶市未收科。其話飲茶傾世界,要看龍船找阿婆。
阿婆打扮甚光鮮,容貌真不減當年。裹粽吃完抹抹嘴,婆孫挽手看龍船。
龍船競賽漠江濱,兩岸周圍企滿人。異口同聲齊喝彩,大喊加油鼓氣氛。
氣氛熱烈勁沖天,震臂揮橈奮向前。奪得錦標爭第一,名題金榜奏凱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