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山歌

陽江山歌是一種民間口頭說唱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江山歌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流行地區:陽江地區
陽江山歌源自當地民間祭祀中的唱說過程,是當地人民在生活、勞動中不斷吸收中原文化,特別是唐詩、宋詞和元曲等藝術形式,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民間音樂形式,經祖祖輩輩心口相傳下來。現主要流行於陽江地區,尤以陽西的織篢、溪頭、上洋、程村一帶為盛。
陽江人在日常生活、勞動中,或遇傳統節日,或迎親娶嫁、老人生日、小孩滿月、男女求愛、喬遷新居以及奔喪哭喪等,都會用唱山歌的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訴求。
陽江山歌的句式結構嚴謹,一般為七言四句,也有根據歌詞內容等出現五字、六字、八字、九字、十字不等,以及八句或八句以上的長篇。歌詞內容廣泛取材於民眾日常生活,多為表現時政、情感、愛情、生活、勞動等各個方面;詞句多以當地方言土語入歌,口語化特徵明顯,押韻、平仄都與陽江地區方言土語韻腳相符;修辭手法多用比興、頂真、重複、借喻、雙關、遞進、誇張等。陽江山歌可分為兒歌、情歌、生活歌、勞動歌、儀式歌等類型,其中以情歌數量最多。表演形式可以分為駁歌仔、跳禾樓、打堂枚、跳花枝和打擂台等,常用唱腔可分為長歌、短歌、長短句。
陽江山歌有花箋調、堂枚調、駛牛調、吟詩調、猜馬調、木魚調、喃嘸調等十餘種歌調,不同歌調有不同的旋律和表現手法,如最常見的駛牛調,調式為五聲羽調式,第一、二句都落在主音“6”上,第三句一般落在屬音“3”或中音“1”上,第四句結束又回到主音“6”上;又如花箋調,調式是五聲徵調式,第一、二句都落在主音“5”上,第三句一般落在屬音“2”或“3”上,第四句結束又回到主音“5”上。曲調與歌詞相吻合,都是“起、承、轉、合”的句式結構,在實際演唱過程中,根據每個歌手不同的表現力,會有較大的隨意性和自由發揮的空間。對歌時,基本是一韻到底,如果歌手旗鼓相當、所唱的韻重複太多時,一方自動轉韻,對方還歌時隨之轉韻,如此循環往復,直到一方認輸為止。
陽江山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涉及面廣,傳播影響範圍廣泛,是陽江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陽江歷史文化的具體表現,為研究陽江各個時代的歷史、社會情況、生產力發展以及文化娛樂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由於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特別是現代文化傳媒的發達,唱山歌已不再是滿足人們情感需要和消遣娛樂的唯一方式,陽江山歌逐漸走向瀕危的邊緣,急需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搶救和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