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經,手足六經之一。包括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素問·陰陽類論》唐代王冰注:“兩陽合明,故曰二陽者陽明也。”...
按陽明一經,以燥為本(陽明之上,燥氣主之,故也),太陰為中氣(脾與胃為表里),陽明為標(主外,是本經之標、本、中三氣也)。有經症,有里症、有腑症,不可不知也。(以下承接上太陽經)太陽之寒邪未盡,勢必傳於陽明,...
足陽明經行面額。在軀幹,足太陽經行後背,足少陽經行兩側,足陽明經及足三陰經行胸腹。在上肢,陽經 行伸側(外側)、陰經行屈側(內側)。在下肢,陽經行於外側、後側,陰經行於內側。 而且陽明、太陰 經在前緣,少陽、厥陰...
《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
手陽明經別為十二經別之一。手陽明經別,入柱骨,進入體腔,走大腸,屬肺,循喉嚨,出缺盆扶突穴,出體腔後與手太陰經別合於手陽明大腸經。故與手太陰經別為一對,稱為一合(第六合)。本經別是從四肢向軀幹走行,為向心性走行。
胸腹部分布著手足三陰經脈及足陽明經,腰背部為足太陽所過,側胸腹為足少陽所過。中醫套用 十二經脈各屬於一定的臟腑,陰經屬髒而絡腑,陽經屬腑而絡髒,從而構成臟腑、陰陽、表里相互結合的聯絡關係。十二經之間,互相銜接,成為氣血...
”取局部腧穴以疏經活絡,調養筋氣;②陽明經穴:陽明多氣多血,取陽明經穴以壯五臟六腑之海,而滋氣血生化之源,俾潤諸筋。③足太陽經穴:《靈樞·經脈》曰:“膀胱足太陽之脈……是主筋所生病者。”取足太陽經穴以振奮陽氣,...
《靈樞·經別》:“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複合陽明,此六合也。”手陽明經別:...
即手陽明大腸經,《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
妊娠陽明證 妊娠陽明證,病名,指妊娠期間熱邪侵襲陽明經而出現的症狀。臨床多見口渴便秘,譫語氣促,腹中滿痛,脈沉數有力等症。治宜瀉熱安胎,方用四物湯加大黃。
六經,在中醫理論中指: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的合稱。出自東漢張仲景,於公元三世紀初撰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出處 張仲景(東漢)於公元三世紀初撰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該書在流傳過程中,經後人...
指十二經所統屬的腧穴。據《針灸逢源》所載手太陰肺經11穴,手陽明大腸經20穴,足陽明胃經45穴,足太陰脾經21穴,手少陰心經9穴,手太陽小腸經19穴,足太陽膀胱經67穴,足少陰腎經27穴,手厥陰心包經9穴,手少陽三焦經23穴,足...
足厥陰經別 從足厥陰經脈的足背上處分出,上行至毛際,與足少陽的經別會合併行。足陽明經別 足陽明經別:從足陽明經脈的大腿前面處分出,進入腹腔裡面,歸屬於胃,散布到脾臟,向上通過心臟,沿食道淺出口腔,上達鼻根及目眶下,回...
(1)太陰經脈單獨亢盛 太陰經脈搏指有力,應當細心省察是否出現了真髒脈,若非真髒脈,則是五臟的脈氣衰少,胃氣不能平和,這是太陰之氣太過的緣故,治療當用補陽瀉陰的方法,補足陽明經的陷谷穴,瀉足太陰經的太白穴。(2)...
出自《傷寒論·太陽病篇》,指病邪在某經傳變至盡。解讀 外感熱病的發展演變有一定順序,古人歸納為六經順序傳變。即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順序傳變,當證候發展至厥陰經終止即為傳經盡。中醫套用 《傷寒論...
1.陽明經證:外邪入里化熱,熱與燥相合於胃中,以致消爍津液,出現身熱、汗出、口渴引飲、脈洪大等。2.陽明腑證:外邪入里化熱,與大腸的燥熱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結成實,阻滯於中,即產生潮熱、譫語、便秘、腹滿而痛、...
十二經脈脈氣所沒有分布到的某些部位和臟器,經別則把它聯繫起來,這樣使機體增加了聯繫徑路,密切了人體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如十二經脈中足陽明胃經沒有聯繫到心臟,手少陰心經也沒有循行到胃腑,而足陽明經別的循行是屬於胃,散絡於...
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屬於陽,稱為廣明,廣明之下稱為太陰,太陰前面的經脈,名叫陽明,陽明經的下端起於足次指末端外側距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的歷兌穴,因陽明是太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厥陰為里,少陽為表,故厥陰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