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禪,指王陽明“心學”中的禪學思想。
陽明禪,指王陽明“心學”中的禪學思想。王陽明(守仁)曾有過一段漫長的參禪經歷,為官所到之處,遍求佛剎,遍訪禪師。他在對弟子們的教學中,曾“令看《六祖壇經》,會其本來無物,不思善,不思惡,見本來面目,為直超上乘,以為合於良知之至極”(黃綰《明道編》卷一)。其同時代人陳建在《學蔀通辨》中認為:“陽明一生講學,只是尊信達摩、慧能,只是欲合三教為一,無他伎倆。”“陽明於禪學卷舒運用熟矣。朱子嘗謂陸子靜卻成一部禪,愚謂陽明亦一部禪矣。”故時人已直呼其學說為“陽明禪”。陽明後學劉宗周說:“古人為儒者,孔孟而已矣,一傳而為程朱,再傳為陽明子。人或以為近乎禪,即古之為佛者釋迦而已矣,一變而為五宗禪,再變而為陽明禪。”(《列子全書》卷一九)王陽明在其著作中,曾大量潛引禪宗教義,乃至直接援用禪語。他的“致良知”學說與禪宗“頓悟”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的“知行合一”說則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禪宗“定慧雙修”的思想,而他著名的“四句教”則具有禪宗頓悟與漸修不悖的旨趣。然而,在嚴格意義上,陽明學說仍是一種入世的哲學,而不是出世的禪學。王陽明為使禪學符合“聖道”,為入世的理想服務,對它進行了一番加工改造。他說:“使其未嘗外人倫、遺事物,而專以存心養性為事,則因聖門精一之學也,而可謂之禪乎哉!”(《重修山陽縣學記》)意為只要堅持人倫、修齊治平等基本原則,吸取禪學的心性之說,可以造成一種更為有效的學說。故他常以禪宗的機鋒來宣揚儒家的倫理觀念,在講學中往往徵引禪宗故事,模仿禪師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