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行訣》中記載的醫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旦湯陰旦湯
- 出處:《輔行訣》
- 簡介:指漢代以前醫方的統稱
- 概述:陰、陽旦湯共有五個
簡介,概述,小陽旦湯:,小陰旦湯:,大陽旦湯:,大陰旦湯:,正陽旦湯:,
簡介
所謂古佚“經方”,是指漢代以前醫方的統稱。在《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曾專門就“經方”涵義作過論述,並收載了“經方”類著作十一種,274卷。它們均是西漢以前的醫學方書,但早已全部亡佚。張仲景等人醫書中雖引錄了一些古“經方”的佚文,但缺漏頗多。現通過敦煌出土的古醫書卷子本《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發現了不少久己失傳的古代“經方”,其中就包括“陰、陽旦湯”。這就為爭論已久,懸而未決的“陰、陽旦湯”遺案的解決開闢了一條通路。
概述
在《輔行訣》未發現之前,認為陰陽旦湯有三個,即陽旦湯、陰旦湯、正陽旦湯。《輔行訣》出土之後,這一古佚經方才露出其廬山真面目,即陰、陽旦湯共有五個,他們是:
小陽旦湯:
治天行,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乾嘔者。其方由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等五味藥物組成。
小陰旦湯:
治天行,身熱,汗出,頭目痛,腹中痛,乾嘔,下痢者,其方由黃芩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5味藥物組成。
大陽旦湯:
治凡病汗出不止,氣息懾懾,身勞力怯,惡風涼,腹中拘急,不欲飲食,皆宜此方。若脈虛大者,為更切證也。其方由黃芪五兩,人參、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六兩,大棗十二枚,飴一升8味藥物組成。
大陰旦湯:
治凡病頭目眩暈,咽中乾,每喜乾嘔,食不下,心中煩滿,胸脅支痛,往來寒熱方。其方由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生薑各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四兩,大棗十二枚,半夏一升(洗)8味藥物組成。
正陽旦湯:
若治虛勞里急者,正陽旦湯主之。其方由小陽旦湯加飴糖一升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