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戲(射箭提陽戲)

陽戲(射箭提陽戲)

陽戲(射箭提陽戲),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射箭提陽戲主要流傳在四川省廣元市元壩區射箭鄉及其周邊區域,又稱花花願戲,是由儺祭發展而來的鄉土小戲,其順應著求吉驅邪的民眾心理,既原始古樸,又別具特色。從表演形式看,射箭提陽戲將木偶與真人的表演融合一體,祭儀和演劇,相融相輔。該戲以鑼鼓等打擊樂器為伴奏,唱腔包括壇歌、小調等。

2014年11月11日,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申報的陽戲(射箭提陽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157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戲(射箭提陽戲)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157
  • 申報地區: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
  • 非遺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演出形式,基本特徵,樂器道具,代表劇目,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關於射箭提陽戲的起因,傳說源於唐代。相傳唐太宗夢遊地府,在地府遇見舊日老臣和戰死的將領,目睹了地府中善惡昭彰的因果情景,夢醒後,決心創立一種勸人為善的願戲,規勸世人行善積德,早日超脫花花世界。
陽戲(射箭提陽戲)
射箭提陽戲
根據提陽戲第八代傳人李國清介紹,他只能上推到第五代掌壇李元清。在李元清的墓碑上,刻著歿於“清道光十七年乙酉仲春”(1837年3月)字樣,可以推算出提陽戲約起壇於清乾隆年間。而且,根據李氏家譜,李家祖籍湖北,清初“湖廣填四川”時移民入四川,其家居四川的時間約有200年左右。據此,提陽戲始於清乾隆年間是比較可信的。
由於射箭提陽戲存在著封建迷信的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土地改革”和打擊封建會道門時被禁絕,壇班中人不再表演射箭提陽戲。
改革開放後,為適應農村中日益增長的文娛生活需求,經過整頓革新,取消其裝神弄鬼、封建迷信部分,突出其娛人戲劇演出部分,射箭提陽戲又於年終歲末或盛夏歇涼時,在鄉村院壩、堂屋中坐唱演出。
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中國儺戲學研究熱的興起,射箭提陽戲以其特有的藝術形式,吸引著中外民俗學者和儺戲研究家,先後有北京、四川、雲南、貴州、安徽、台灣以及一些國家如日本的專家學者,前往廣元考察。提陽戲這一古老又別具一格的民間戲劇,重又為世人所賞識,並為研究戲劇“活化石”提供了例證。

文化特徵

演出形式

射箭提陽戲劇目內容豐富,演出時用提線木偶和人同台演出,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演出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開壇,即請神;第二部分是娛人,即演戲;第三部分是送神,回歸天界。
陽戲(射箭提陽戲)
射箭提陽戲
射箭提陽戲的演出分天戲和地戲。天戲即神仙戲,共三十二戲,全用提線木偶表演。地戲共三十二戲,分折子戲、大幕戲、文戲和武戲。折子戲如《姜子牙掛帥》也是武戲;《聯花》屬文折子戲;大戲有《孟姜女》,人和面具同台演出。一般大願唱三天,小願唱一通宵,施主不僅要給錢,還要給食物和其他物品。演出的戲一般有本子,大多是有影響的民間傳說、故事。演出時,為迎合主人恭喜發財、人畜興旺,可即興串詞。演出場地一般都在農村主人家的堂屋或院壩,不搭台子,觀眾圍觀,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基本特徵

射箭提陽戲經過發展,形成了穩定的基本特徵:
1、射箭提陽戲由人偶(提線木偶)同台演出,有別於其他儺戲,演出形式獨特;
2、射箭提陽戲的劇目完整,內容廣泛,有三十二天戲(神仙戲),三十二地戲,內容豐富;
3、射箭提陽戲代代相傳,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實行宗族傳承,對壇主是口傳心授,在繼承上具有獨特的家傳性特徵;
4、射箭提陽戲原汁原貌,屬完整嫡傳,其演出風格具有原初性特徵;
5、射箭提陽戲演員均為男性,劇中個別女性角色均由男性反串,在演員組合上具有純男性(陽性)特徵;
6、射箭提陽戲的道具、面具及服裝精緻,面具根據人的臉部、凹凸部位雕刻而成,以民間傳說與唱本提供的臉譜為原形,再著色加以誇張,使面具形象既符合戲中人物的性格,又符合人們想像中的藝術造型,具有原始宗教神的造型,在道具服裝製作上具有精緻性特徵;
7、射箭提陽戲音樂、唱腔、舞蹈比較原始,又古樸典雅大方,它的行當分生旦淨醜,只有擊樂,沒有弦樂,唱腔主要吸收民間小調和山歌,其藝術性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特徵;
8、射箭提陽戲演出場地一般都選定在農村主人家的堂屋或院壩,不搭台子,觀眾圍觀,在場地設定上具有簡易性特徵;
9、射箭提陽戲在長期參加酬神、還願等民俗活動中,根據活動進行的不同階段內容,演出比較固定的成套劇目,在參與民俗活動演出中具有程式性特徵;
10、射箭提陽戲隨民俗活動而產生和發展,反映了人民民眾追求和平幸福驅除邪惡病痛的願望,主要在民間流行,其起源上具有地道的民俗性特徵。

樂器道具

射箭提陽戲演出的相關道具有:
1、樂器類。只有擊樂,沒有弦樂,擊樂中有馬鑼、鉤鑼、大鑼、小鑼、圓鼓、大缽、鉸子、木魚、長號(嗩吶型)等,沒有固定的指揮樂器,根據曲牌和演出唱腔的需要,一般是鉤鑼領打。
2、道具類。三十二神戲全用提線木偶表演,木偶大小一般為一尺二左右,只有川主、土主、藥王、文昌略大一點。
3、其他服裝道具類。有關公刀、花槍、棍、鐧、鞭、背旗、令旗、桌椅板凳、香蠟、油燈、爆竹、土碗,道衣道帽、猴衣等。

代表劇目

射箭提陽戲作品(劇目)有:
(1)天戲類(神仙戲)。共三十二神戲、四十二像,全用提線木偶表演。分別有《趕馬童子》、《小鬼(一雙)》《大鬼(一雙)》《鐘魁》《判官》《土地》《走馬仙官》《祈世郎》《牢子(一雙)》《判子》《川主》《土主》《藥王》《領牲(一雙)》《梅花女(一雙)》《文昌》《巡布官》《繡珠童子(一雙)》《黃氏女》《柳青娘》《陳公(一雙)》《合夥二仙》《關公》《韓信》《壽星》《二郎》《大伯》《二伯》《三伯公婆》《僧道二仙》《楊氏老爺》《屏風小姐(一雙)》等,各有不同的台詞和唱腔。
陽戲(射箭提陽戲)
射箭提陽戲
(2)地戲類。共三十二地戲。如《姜子牙掛帥》《聯花》《澆水灌花》《跑馬》《五鬼鬧判》《送財土地》、《哭嫁》《看年月》《靈官鎮壇》《孟姜女》系列(包括《進花園》《下祠堂》《成親》《出差》《餞行》《尋夫》《過潼關》《哭長城》《團圓》)等,由人和面具同台演出。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射箭提陽戲的儺除、鎮宅、還願等社會功能,與中國鬼文化密不可分,它正好適應了鬼文化的需要,二者結合起來,相互依存。再者儺戲表演程式的開壇和送神,與道教的祭祀活動和齋醮儀式相同,活動方式也大都與道教一 致。由此看來,射箭提陽戲是中國鬼文化和宗教(道教)文化的結合體。它富有宗教性和民間地方特色,紮根於民間,形成獨特的戲劇形式,為人民喜聞樂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射箭提陽戲成為漢民族戲劇的活化石。
陽戲(射箭提陽戲)
射箭提陽戲
傳承人物
李大富,2008年7月20日被廣元市昭化區文體旅遊局決定批准為首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3年,為保護射箭提陽戲,促進廣元市昭化區文化發展,廣元市昭化區特制定《廣元市昭化區射箭提陽戲五年(2014—2018)保護計畫》。
2017年3月29日,廣元市昭化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壯與四川音樂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副主任、副教授左芝蘭等專家、記者一行10餘人到射箭鄉調研射箭提陽戲,為創建區級精準扶貧音樂舞台戲準備素材。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廣元市昭化區文化館獲得“陽戲(射箭提陽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廣元市昭化區文化旅遊事務服務中心(區文化館、區圖書館、區美術館、區文物所、區博物館)。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5年9月19日,射箭提陽戲代表廣元參加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廣元主題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陽戲(射箭提陽戲)
射箭提陽戲《春耕》演員合影
2016年9月15日至17日,“我們的節日——中國(鄭州)2016中秋文化節暨全國儺舞展演”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行,廣元市昭化區編創的射箭提陽戲《春耕》參加了為期兩天的展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