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周故城遺址

陽周故城遺址

陽周故城遺址於2016年初在陝西省榆林靖邊縣楊橋畔鎮瓦渣梁村發現,經國家文物、文化部門認真對部分出土器物的辨析考證以及相關研究討論,認為就是陽周故城。

遺址內相關出土文物(如陶器“陽周塞司馬”、瓦當“陽周宮”、磚窯“回形曲紋磚”遺蹟、“鑄幣”遺址等),證明此地為先秦時的政治、軍事重地,先秦時之“陽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陽周故城遺址
  • 出土地點:陝西.榆林
  • 所屬年代:先秦
歷史,現狀,文物保護,

歷史

榆林靖邊縣境內的陽周城歷史距今已有2346年之久。戰國末期,陽周曾是秦國上郡所屬的一個縣治。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駐上郡陽周“北逐戎狄(匈奴)”,奪取了上古中國的“河南地”(見《蒙恬列傳》:“始皇二十六年……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秦將蒙恬奉始皇帝之令,修造了中國古代最早的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陽周城為其樞紐所在),並與扶蘇共同駐守上郡陽周。史書記載當時上郡有10.3683戶,人口60.6658人之眾,號為“新秦之地”,直至西漢尚有“自行鑄幣之權”。漢武帝北巡曾在陽周城之南的橋山之脈祭祀黃帝,但在兩漢之間,陽周卻突然神秘消失於史籍之中。直至北魏時,陽周又被重新設縣,屬地不在陝北卻到了今甘肅正寧,從而引發出多種歷史、地理、名著等的關於陽周城的一系列錯亂……
《漢書·地理志》中“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冢”的記載,表明了陽周城與黃帝冢之間的位置關係,同時也表明以子午嶺為界,與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接壤的正寧縣“陽周”為北魏(或東漢)時所置,非先秦時之“陽周”。

現狀

2016年初,靖邊縣楊橋畔鎮瓦渣梁村村民在田間勞作時,無意中發現一座古城遺址,經該縣文物、文化部門認真研究考證,認為其就是陽周故城。
陽周故城遺址
榆林靖邊縣處上古中國“舊河南地(今謂河套地區)”最南端之衝要之處。其境內白羽山脈西延崑崙山,北迎祁連山並與內蒙古高原壤接,南通子午嶺至秦嶺山脈,東徑黃河入太行山脈,為諸山脈最為平緩之連線地帶,且西、北、東三方皆有黃河環流。與陽周故城相關聯的“奢延水、走馬水、帝原水、黑水、先秦列城”等諸古水系、地理名,與酈道元《水經注》所記錄描述的“陽周故城” 地理位置和水系之名稱及流向高度吻合,遺址內相關出土文物(如陶器“陽周塞司馬”、瓦當“陽周宮”、磚窯“回形曲紋磚”遺蹟、“鑄幣”遺址等),證明此地為先秦時的政治、軍事中心重地。

文物保護

經過細緻縝密的現場勘踏、對部分出土器物的辨析考證以及相關研究討論,專家得出了“在瓦渣梁所發現的古城遺址與史料所記載秦漢時期的陽周故城基本吻合”的初步結論。專家們認為,靖邊縣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歷史文化序列完整,各類文物資源豐富且價值巨大,建議靖邊縣相關部門加強針對陽周故城發掘保護、開發的各類前期工作,儘快啟動並實時開展專項調查研究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