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文叢:成功難,不成功更難

陽光文叢:成功難,不成功更難

《成功難,不成功更難》內容簡介:《成功難,不成功更難》是《讀者》簽約作家叢書之一。《成功難,不成功更難》優美的文字指導青年讀者構築在當代社會中做一個好人的價值觀。閱遍全書,你會發現成功、愛、純潔等其實都與快樂密不可分。快樂滲透在我們所有的善行當中,包括克服困難、一步步向上走的過程之中。《成功難,不成功更難》風格明快,情理交融,語淺意深,啟人心智。

基本介紹

  • 書名:陽光文叢:成功難,不成功更難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 頁數:256頁
  • 開本:16
  • 品牌:金城出版社
  • 作者:鮑爾吉•原野
  • 出版日期:2012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503028, 751550302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成功難,不成功更難》精美短文18年暢銷不衰,鮑爾吉·原野是中國文壇第一人。他被稱作文字魔法師,把幽默、深刻、優美熔為一爐,最難替代是他的真誠。
鮑爾吉·原野的文章,如青草一般,是天地文字。無一字不用心,無一句不用情。

作者簡介

鮑爾吉·原野,蒙古族,《讀者》簽約作家。曾獲人民文學雜誌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蒲松齡短篇小說獎、內蒙古朵日納文學獎。出版散文集36種,作品收入大、中、國小課本與試卷。評論說“他把漢語的優美、簡練提升到新高度,讀者遍及海內外。是當今短篇散文之王”。

圖書目錄

第一輯 恆久的含金量
兒童的話語為什麼會幼稚?他們說到了星星、花朵、鳥在飛、雪花、母親、太陽與黑夜。這些話幼稚嗎?我覺得充滿了詩意,是上帝思考的問題,也是真正的藝術家和哲學家終生關心的問題。
紅色扇形地帶
純樸近於善良
幼稚者
有錢人
別人決定你的健康
儉樸是長遠的美德
忠孝可以兩全
怪罪是誰的罪?
一切從愛迪生開始
嬰兒的夢境多么甜美
小和老都是讚美的辭彙
自己羨慕自己
“我們”是誰?
無價之寶的現金價格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誰會想到你?
貓咪都像女孩子
恆久的含金量

第二輯 不會感恩的人也不會負疚
一個人,無論多么不成功的人,對別人的困境都能不假思索地提出一整套完善的方案。至於自己為什麼這樣不成功,則另有緣由,譬如運氣不好。如果用錄音機把一個人勸諭別人的話錄下來,就是一部人生寶典。
拜自己為師
“困”字當中是一棵樹
“習”比“學”更重要
把我們的心地打掃乾淨
抱怨是往鞋子裡倒水
本分
比好事更好的是做事的方式
別當著自己的面撒謊
不會感恩的人也不會負疚
不上路,就讓路
幸福離財富仍然很遠
慚愧
巢在心裡
成本決定一切
誠實是一塊畫布
衝動的哲學
出污泥必染之
感恩是心靈的習慣
廢墟下面的信
給自己多一點愛心
懷抱

第三輯 成功難,不成功更難
在通常的議論中,對成功的艱辛渲染得太過,使許多性情和緩的人望而卻步。人們往往忽略一個事實,不成功,生活可能更難。不光是具有萬丈雄心的人不甘平庸,對平庸的人來說,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將無情地淘汰平庸者。
成功難,不成功更難
初心
船的事情
純美不可逆
慈善法和窮人的臉
從天空觀看大地
聰明人和傻瓜有什麼不同?
當男人像花兒開放
到哪裡去找清澈的眼睛
第五格
讀書人的宿命
返鄉
放下百分之九十九
孤獨是古墨生香
好人所為在於降低別人的人生成本
黃金不用是廢鐵
火柴與哲理
計較的人拿不起來也放不下
記憶之誤

第四輯 每片雪都在尋找一個人
你看崖上這一群玉米,像聽到召喚從四方匯集此地,也如玉米的江水流到這裡停下了。它們的葉子帶著晚秋的紫,穗流蘇老而飄零,真是悲壯。
懸崖的玉米
白馬寺的鴿子
烏鴉站在秋天的大地上
小鳥愛聽的話
鐵路的盡頭
沒被見到的花朵
每片雪都在尋找一個人
花朵記
秋葉漫遊世界
山菊花
夜遊
夜的枝葉
淨月潭筆記
張家界人山連相

第五輯 困難永遠只有一個
在過去、現 在、未來三樣東西中,能把握的只有現 在。雖然“現 在”也在轉瞬皆逝,但畢竟在掌控中。內心強大的人好比過獨木橋的人,只要走好眼下這一步就可以了,別想下一步。未來無須怕,因為還未來。
九件事
倔人大多沒主意
看不見的更有價值
快樂如四季花開
困難永遠只有一個
來,把手給我
淚水是眼睛的語言
良知如刺
論厚道
落葉與風吹無關
慢的與善的
沒人蔑視你,只是忽略了你
沒有錯覺的愛情是一場夢
每天變傻一點點
美的事情
牧羊人、馬和房子
哪條大路通羅馬?
男人有淚可輕彈
你不能指望別人寬容
鯰魚換手機
鳥像神一樣生活
培植善念

第六輯 善良是一棵矮樹
仰仗別人的善良得以苟活雖然可憐,但還不至於可悲。中國人的可悲在於,當有人以聖人的姿態播施善良時,會受到“集體無意識”的譏諷。
善良是一棵矮樹
小米真小
一粒米重如山

拽住媽媽衣襟

碗不翻
雪地賀卡
月光手帕
鄉居
搖籃
盛筵
天真
棉花
鐘聲
種子
聽一聽馬勒
美麗的巴揚
生之喜悅
心無掛礙
跟窮人一起上路
被窩頌
騎兵流韻
青草遠道
羊的樣子

文摘

純樸近於善良
到中原看新農村建設。一個村子,家家住上新樓房,高牆大院。我問戶主,牆多高?他自豪地說,四米五。全村統一規劃住房,家家院牆都四米五高。屋裡面,農民用上了沼氣,這是清潔能源,還有其它的先進之處,確實是新農村。
我對高牆感到壓抑,雖然農民對此自豪。今年夏天,我去內蒙古翁牛特旗巴音拉和海拉蘇兩個地方遊歷。牧區家家都沒有牆,老遠就看到房子,門和窗戶像房子臉上的嘴和眼睛。在夏天,門永遠開著。晚上關門,是防止進蚊子而不是進人。有的人家晚上睡覺也不關門窗,點蚊香。
普通家宅的院牆四米多高,我是第一次看到。以前只看到監獄有這么高的牆。壘高牆不是由於村里磚頭多得用不了,而為防盜賊。兩個身高一米七的盜賊,一人踩在另一人肩上約三米二,伸臂,加起來三米八左右,還是翻不過這樣的牆。我估計砌牆者正是這樣謀劃的。若鮑喜順踩著另一個鮑喜順也翻不過去,雖然已經四米八了,他們不靈巧。我去的翁牛特旗正是鮑喜順的老家。這裡的人們壓根兒就沒有偷竊的觀念。派出所幾十年沒處理過偷搶的案子,偶有也是外來人幹的。
我去一個叫沙湖的地方,白茫茫的沙漠中間有一座湖,水藍得耀眼。水裡肥笨的野鯉魚金紅一片,沒人打。一戶承包湖的蒙古人,是老倆口。他與其說承包,不如說承擔動物保護工作。勸說遊人別揀野鴨蛋,別用炸藥炸魚。他們過得不怎么富裕,心情卻好。去他家,屋裡沒人。電視什麼都不缺,茶碗裡的水還冒熱氣。另一間房子是滿滿的農具。我上炕睡了一覺也沒見主人回來。陪我的人說,老漢放羊去了,他有手機,沙漠上信號不好。
我們去花火繡村一戶牧民家,也沒人。陪同者找來奶豆腐,切開吃。我問你認識這家人嗎?他說,嗨,牧區不管認不認識,吃東西喝茶都是正常的。我問:門窗四敞大開,沒人偷東西嗎?他反問我:為什麼要偷別人的東西呢?你聽說過蒙古人偷別人的東西嗎?我說沒有。過一會兒,主人回來了,他騎摩托把女兒送到旗里的幼稚園。見我們在屋,他不好意思了,仿佛怠慢了我們。他們倆說起了雨水、草場、牲畜和買樓的事。說完,我們走了。
這裡有徹底的純樸。一般說,善良是被純樸裡面的核,像琥珀裡面的黃金。
幼稚者
幼稚,算不上十足的貶義詞。用幼稚批評一個人,已含著寬容。它的反義詞大約是成熟。這說明幼稚對人而言,是年輕態。雖然成熟離衰老、腐朽、奸詐很近,年輕人還是喜歡被別人視作成熟。
兒童常常是幼稚的。兒童說一句成人的話,會引發大笑。大家認為兒童尚在幼稚中,不該說不幼稚的話。或者,以兒童明亮的眼睛、花朵樣的臉龐,只應該說幼稚並可愛的話。成熟的話語與這張面孔不兼容。兒童的話語為什麼會幼稚?他們說到了星星、花朵、鳥在飛、雪花、母親、太陽與黑夜。這些話幼稚嗎?我覺得充滿了詩意,是上帝思考的問題,也是真正的藝術家和哲學家終生關心的問題。這些話語被大人認定為幼稚,是話里沒有功利性。如果兒童的話幼稚詩意,成人的話成熟庸俗,打了個平手。而且,兒童們早晚會掌握成熟的蠢話,成人卻永遠也說不出幼稚的話了。蘇軾、畢卡索例外。上帝把澄明的心智送給了孩子,一輩子就那么幾年,失而永不復得。如此說,幼稚是寶貴的人生經歷,貴在天真。
年齡遞增,人身上的幼稚越來越少,就像兵馬俑剛出土時,身上有紅、綠、藍色礦物顏料的彩飾,一見空氣就飛了,變成了光禿禿的土色。它和成人的成熟是一回事。人成年之後,不再葆有天真,上帝不把這么好的東西讓一個人長期占有。偉大的藝術家除外。失去了天真,是不是不再幼稚了呢?不一定。演唱會上幾萬人搖擺身軀揮動螢光棒,這還不幼稚嗎?以舞棒者的年齡考量,這個動作相當幼稚。如今,日韓文化廣泛影響著中國人,這算是漢唐文化哺育了日本高麗之後,他們對中華的反哺吧。然而,他們反哺回來的東西跟中國遼闊國土與中國人的廣闊心靈不配套,島氣,沒有抒發,只有表演。揮螢光棒只是一種。我說過日本文化對中國的兩大害是“二卡”,卡通與卡拉OK。在歐洲,或者在西藏、內蒙、新疆看不到什麼人唱卡拉OK,人們在森林、山崗、草地包括自己家裡歌唱。帕瓦羅蒂之父在自家果園裡唱歌唱了幾十年。童年所做稚氣之事可以美,上歲數再做幼稚的事讓人摸不著頭腦。所謂年齡不饒人,正是這個意思。韓劇在說什麼?猜忌、自戀、流言、爭吵、哭泣,看不到人生的壯大與美好,真的是幼稚。台灣政壇開會毆鬥謾罵,也幼稚。成年人所做的跟天真無關卻又弱智的事情,都可以叫幼稚。相反,農民造飛機、旅遊者徒步走長城都不幼稚,這些事跟人類的探索精神相關。人做了幼稚的事不必臉紅,但毫不臉紅地做幼稚的事就值得商榷。大部分時尚因素都會把人變得幼稚,時尚專門襲擊沒有獨立審美意識的人。
有錢人
我小時候見過的有錢人往頭髮上抹萬紫千紅牌發脂。打開鐵盒,手摳出一點兒,合掌揉搓抹頭髮上。頭髮像公雞的翹尾那樣亮而颯颯,又比雞尾香。有錢人連吃兩根糖葫蘆。沒吃什麼卻掏手帕不斷擦嘴的人,算不上有錢,他們假裝吃過了不少好東西。有錢人擔得起“浪費”這么個大辭彙,浪和費都不是一般人所能承擔。你家裡有啥?浪費啥了?出門吐口唾沫算一點浪費,其餘的盡在節衣縮食。最浪費的也最有錢的人是朝鮮電影《賣花姑娘》里的地主少爺。他吃一口蘋果,我們正等鏡頭前推,看他怎樣咀嚼怎樣下咽並分享美感的時候,這傢伙抬手把蘋果扔到了身後。才咬一口就扔了,啊?這電影我們看了十多遍,都在露天觀賞。每演到這兒,全場一片惋惜驚訝之聲。世界上竟有人扔蘋果,別人扔的只是核兒,多數人連核兒都不扔,吃到手裡舉一根火柴似的彎葉柄才算吃完。我第一次看到電影中這個情節,馬上跑到銀幕後面找那個蘋果,地主少爺扔到身後,不就是銀幕後面嗎?後面也有人看電影,注意力在銀幕上。我低頭找蘋果,怕這半個蘋果被別人踩髒了沒法吃。聽人講了電影原理後,才不去銀幕後面找蘋果。人家指導我,如果你在銀幕後邊找到了蘋果,電影裡的人開槍不也把銀幕後面的人打死了嗎?說的也是,不然少爺家也沒那么多蘋果扔到中國各地。那時候人沒錢,有了錢,真像馬三立說的,先買牙膏。
現在有錢人多了,藏富於民,蘋果牙膏不值一提。有人買了外國的機場、碼頭,我的國小同學在非洲買了三個銅礦。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小企業停產,浙江全省的儲蓄額增加了十幾倍,大量資金沉澱在銀行。原來這些錢是買這買那的。錢的特性是永不休息,身為錢,志在買。不買錢就沒事幹。據說,國家重要的資源領域和公共事業限制非國有資本進入。這樣說,我們現在的自由跟限制資本有關。否則,有錢人把醬油製造權買斷,把醬油加入成癮劑然後提價,人們將為吃醬油而捶胸頓足、打哈欠。感謝有錢人沒買斷馬路和馬路上的跑步權,沒買斷月亮以及月亮觀瞻權。我們雖沒錢,卻可以說我們有月亮。我暗中想,這些東西早晚會讓有錢人買走,人得上樓頂跑。我越發跑得多了,看月亮的次數也多起來。


別人決定你的健康
健康這件事,除了遺傳、飲食、嗜好和體育鍛鍊等因素,還取決於和你在一起的是什麼人。
第一是生活伴侶,妻子與丈夫的生活習慣會影響到你。西方醫學把越來越多的病歸結於生活習慣病。比如肥胖、高血壓。並不是生活伴侶強迫你得了這些病,是你自己的生活習慣與這些病相關,醫學叫正相關,把不相關叫負相關。如果有幸與一位通達的人結為伴侶,疾病的幾率將降低,比如早睡早起、從事體育活動、拒絕不良嗜好,以及科學合理的膳食結構。醫學上把夫妻兩人患同樣的病稱為“夫妻病”,是說兩人共同擁有的生活內容出了毛病,特別在飲食方面。
第二是朋友。對有的人來說,跟朋友吃的飯比跟老婆吃得飯還要多,有人說這是騰達的表現。跟朋友吃飯的飲食習慣與餐館正相關。誰的飲食習慣跟餐館一致,誰的健康好不到哪去。人常說吸菸飲酒有依賴性,很少說對朋友有依賴性。不是依賴朋友辦什麼事,而是杯盞吃喝。一到掌燈時分就沒辦法獨處,非得到餐館迎接夜色的到來。如果你被朋友推為盟主老大,飯桌更離不開你。老大在桌上不僅多喝了酒,攝入高熱量食品,又收到不少恭維。恭維別人的人正是靠恭維來蹭飯。我近年遇到兩三個人,就這么吃死了,也可以說喝死了。喝死的原因,捎帶說他們原來有點小毛病,但如果不是呼朋喚友,至少還在活著。我很想說此人是被他的所謂朋友害死的,雖然不近情理,但也沒冤枉他的朋友。
還有一位大喝者戒了酒之後,當年哨聚的朋友竟無蹤影。友誼會這么脆弱嗎?不喝酒不吃飯就不交往了?實在說,酒桌沒友誼,一幫豬在一個槽子裡吃食,不能叫做友誼。
別人決定你的健康,這並非嚇唬人。朋友的門檻其實很高,關心你的身體而不是酒量的人、關心你的前程而不是錢包的人、關心你的健身次數而不是見面次數的人,跟“朋友”這個高貴的稱呼能沾上一點邊兒。但成為朋友,還需要趣味投契,心靈映照,很不容易,比買彩票中獎還難。至於說到酒友,滿天下都是,沒有友緣,只有酒緣,交與不交全無所謂。


儉樸是長遠的美德
以碳排放量觀察人類的活動,會看到許多不公平或者叫愚蠢。比如說,人看一朵鮮花好看,看也就看了,鮮花不會長到你頭上,你也變不成花站在泥里。而如果大施機巧,用彩緞織上花之紋樣,穿在身上,實在不必要。穿了花衣服的人仍然是人而不是花,而彩緞的產生,也是碳排放量的產生。
鮮花的彩緞僅僅是一個小寓言,人類自作多情的事情多不勝數。2008年,我應德國外交部邀請,駐訪斯圖加特一個月。這裡是大眾、保時捷和寶馬的故鄉,但街上車並不多,比人們想像得少得多。斯圖加特的市民不是買不起車,他們認為——只為了一個人或兩個人的出行開一輛車上街,有悖環境倫理,太囂張太過分了,付出太多的碳排放量。所以,當你來到斯圖加特的捷運和輕軌站,發現人比罐頭裡的魚還多。洶湧的人流在公共運輸工具裡面,減輕心裡掛念的欠地球的債務——排碳。
在那裡,我明白了小氣的德國人在所有燈座上安裝節能燈的緣由——減少碳排放,也明白他們夜晚的城市常常沒什麼燈光,像防備空襲一樣,都是為了減碳。燈光通明的城市有什麼好?給誰看?通明的代價是什麼?
如果燈光通明的代價是個人多支付電費,或商家、政府多支持電費,那只是小代價。大的代價也是不可逆的代價是煤轉化為電,大量排碳,無辜的地球承擔了太多的溫室氣體。
在斯圖加特,許多人騎腳踏車飛馳於綠色的鄉野,他們宣揚的實為一種新道德,即出行不排碳的道德。如果道德可以分為大道德和小道德,小學生見老師敬禮只是小道德,隨地撒尿也只是小的不道德,最大的道德是人對地球的責任。儉樸是長遠的美德。
責任這個詞非指人建設地球,千萬不要再對地球施以建設,責任是說人對地球生態的尊重,核心是減少碳排放量。人活下去,也讓地球活下去。責任的含義還包括:減少、延緩以及停止人對地球所欠下的高額債務,人人過一種少碳或無碳的生活。
從這個思路說,人可以檢點的地方太多了。舉例說,我長期使用印表機紙的正反面,跟錢無關,跟環境有關。人之寫字,已經有些多此一舉,白紙只用了一面就扔掉,未免可惜。還有,我賣報紙的時候,捎帶好多紙盒,比如牙膏、藥盒的紙包裝。為此,我受到收廢品人的譏笑,他們說,100個牙膏包裝盒也賣不了一塊錢,你怎么這么貪財呢?隨他們說,我心裡有數。這些小包裝如果隨垃圾扔掉,將身陷萬劫不復之地,賣紙,還可以化為紙漿再利用,背一個“吝嗇”的罵名值得。這些零零碎碎的小紙盒曾經是樹,憑什麼躺到垃圾堆里?
當然,這個話題可以越說越大。我的一個朋友承包了遼寧大廈的垃圾,垃圾有什麼值得承包的呢?因為這裡每年有無數會議召開,垃圾口每天吐出散會之後的小山般的會議材料,A4或B5的紙張。少發或不發材料,讓寫材料的人寫得短一些都屬於美德,也算公益事業,都符合人對地球所承擔的倫理責任。
排碳,當然不只是坐小汽車、點白熾燈、扔掉牙膏包裝和材料寫太長造成的,過度的衣食住行都導致過量排碳,這只是就人的生活而言。而經濟格局裡面落後的設備、多餘的產能正在導致更多的碳排放。
這是一些看得見的現象,人們心裡都明白,只是還沒有形成減碳的習慣,因為我們還不覺得多碳是極大的不道德。


忠孝可以兩全
忠孝毫無疑問可以兩全。忠與孝二者非但沒有對立關係,可以說兩相促進。如果一個人忠而得官,就有條件更好地侍奉雙親。如果不孝,或者為了讓忠顯出不同凡響來陪襯一下、犧牲一下,這個犧牲品大多是孝。
老人是無助之人,如果能夠以自己的無助幫助子女忠一下,他們毫無疑問樂於配合。這樣,他們終於覺得自己也有了一些用處。耳目閉塞的老人,不知道兒女的“忠”到底是怎樣的流程。假如告訴他們,“忠”的內容包括開會、說話、吃飯、喝酒,老人一定要愕然。其實,老人應該知道,一個公務人員之忠只是按程式處理公務,跟古代馬革裹屍不太一樣。一個開會、說話、視察或陪同視察的公家人的生活待遇大都沒有缺憾。如今的政府厚待職員,焦裕祿所受的饑寒困餒已經見不到了。焦裕祿勞碌一生,既無隆裕也無厚祿,累死的。公務人員倘若以不孝推舉自己的忠,顯得不本分。他們不缺錢,也不缺時間,怎么在孝的問題上非要不全呢?資訊稱,溫家寶如果不出國訪問,一般要陪九十歲的老母親吃飯,親自侍奉。溫家寶的業餘時間除了健身、讀書,就是陪老人。總理晚上不出外應酬,不跑官要官,不洗澡桑拿,最忙的人反而顯得有時間。
有的公職人員含著眼淚說既沒幫老人治病,也沒給老人送終。想想看,有沒有人不給自己孩子治病、孩子病危不在身邊的?沒有。倘若有也極為特殊。這說明,人之取捨,心裡邊明明白白。一個人排除萬難救孩子,為什麼不如此救老人呢?就算老人行將就木,也用不著把這個事當壯舉。
中國進入了老齡社會,越來越多的老人等待社會和他們的兒女幫助。“忠孝不能兩全”這種話讓他們不寒而慄。這種話在一個推重“孝”的社會尤其不能當功德褒揚。
崗位的重要性因人而異,不可擅自脫崗安撫病危老人的是哪些人?司機正開火車、醫生手術、爆破專家排爆、教師上課以及遠離他鄉的人。這些人開完火車、手完術、排爆而未出事故之後,仍然可以到達親人身邊,除非不想去。古人覺得不孝之人斷然做不了忠臣,連皇帝都知道忠與孝並不對立,所以選孝子擔任要職。


怪罪是誰的罪?
怪罪這個詞造得有意思。
這是由責怪帶出的,加在別人身上的罪。責怪者對別人的過失(疏忽)一定氣勢洶洶,一定像對待犯罪分子那樣絕不原諒。如果原諒也就沒有怪罪了。既然被怪者可以形成一宗罪,為什麼不報警呢?它還是夠不上罪,在刑法與刑訴法上找不到其所怪的罪名。如果不是罪,為什麼以罪怪之呢?這是個小小的悖論,其實我們一生都生活在悖論里,都怪罪過別人。如果是個善良的人,怪罪過後還要後悔。
怪罪跟一個錯誤的後果相關,也就是找出肇事責任加以討伐。子曰:往者不諫。對一件已經形成後果的錯誤——比如打了碗、丟了錢包、在北京想起行李還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室——責怪沒有用。比這大的事,老天爺下冰雹,責怪也沒有用,它已經過去了。所有發生的事情全都過去了,指責沒意義。
人有權利批評低能的做事人,但“怪罪”這個詞講的是態度。態度的兇惡性超過錯事的價值性,就叫怪罪。你用炸敵軍雕堡的氣力指責碎碗事故,就過了。所以,怪罪大都小題大做。人都有火要發,發不發在乎修養。火發多大,跟人的智慧有關。大發作說明這個事在你心目中價值太大了,比如碎碗,你在一場激烈的表演中展示了自己的價值觀。
喜歡怪罪別人的人,不光脾氣大,他還缺一樣東西:自省精神。任何一件錯事都不是一個人完成的,參與的人都有責任,比如設計、防範的責任。我見過錯誤出現先撇清自己的人,他們一般都是小人。他們並不清白,只有想像中的清白。在人類的所有優點當中,自省意味著明智與高尚。只有追求完善並知道什麼是完善的人才常常自省,在自己身上找出不足。他們總能把自己的不足找出來,知過改過。能夠自省的人,一輩子能找出自己數不勝數的毛病,一樣一樣地改,他們比自認為完美的人高明得多。不自省的人最喜歡怪罪他人。不自省其實是捨不得自己的毛病,摟著自己的毛病過一輩子。自省的人不怪罪別人,器量大,態度當然好。
怪罪別人,其實已經犯了一樣罪,罪在苛責。缺少愛,缺少修養,缺少自省精神,都愛犯怪罪的罪。

序言

在精神的雲端擁抱生活
(代序言)
孟繁華
鮑爾吉·原野是一個專事散文創作的作家,至今已經出版了36本散文選集。對一個古老文體如此堅持並痴迷,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探究的事情。我對散文素無研究,因此並不了解原野在散文創作上究竟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但讀了他新近的作品之後,我對原野散文中表達的那份情懷、趣味和處亂不驚甚至孤芳自賞的堅忍與決絕,深感驚嘆。
散文是最具“原生態”意味的文體,自先秦到五四,雖經文言到白話的語言轉換,但在表達方式上並未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它不能虛構,難以先鋒。80年代雖有過文體試驗,但大多並不成功。因此,散文所展示的作家的修養、氣象、情懷、趣味以及掌控語言、節奏的能力和高下,幾乎一覽無餘。原野當然也難以超越這個文體的制約。但是,原野恰恰是在這樣規定的範疇內,顯示了他卓然不群的散文寫作才能和決不流俗的文學品格。原野的散文不是時下流行的“文化大散文”,他的散文恰恰是“小散文”,兩千字左右的微型短制,一個人物、一個情景、一段音樂、一起往事,信手拈來渾然天成,得心應手一蹴而就;原野的被述對象,都是我們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那裡沒有宮廷秘幃達官顯赫,沒有江山代變斗轉星移。他書寫的對象是我們常常想起的朋友、經常思念的親人,忘情流連的自然山水或偶然邂逅的他鄉故知。
原野的散文如此平凡和貌不驚人。那么,究竟是什麼力量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讓我們在這紅塵滾滾的市聲中,猶如猛然遭逢了高山流水空谷足音。在我看來,原野書寫的雖然是我們身置其間的日常生活,是我們熟知的親人和朋友,但是 ,就在這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中,他發現了閃爍其間的高貴、尊嚴和不能換取的人間冷暖。它是現實的,但更是精神的。因此,原野是在精神的雲端擁抱生活。在原野這裡,高貴是一種精神嚮往,是一種純粹的情誼,是沒有計較的大愛,是與自然傾心的交談或初戀般的迷戀,是不老的童真、真切的憂傷和奔涌無礙的友人聚會,它是鮮花、美酒、音樂、是一覽無餘的草原、莽莽林海,是草原上悠揚的長調翩然的舞姿,是綻放在母親布滿皺紋的笑臉和做針線時的寧靜安詳,是一次意外的邂逅,一次孤身獨旅,它是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有內心充滿陽光、一心向善的人,才會有如此的情懷。他與懷疑、妒忌、爾虞我詐的陰謀、陰暗算計的蠅頭小利無關。因此,原野的散文是那些小小憂傷、小女人情調、狂亂煽情或坐而論道的文字不能比較的。原野散文的獨特性與他的修養、閱歷、閱讀有關,更與他的精神嚮往、對生活的信任有關。他在議論、抒情和敘述中,總是彰顯著他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這是我們久違的、也是熟悉並期待的文學風貌或風采。
在原野的散文表達中,他是一個沒有怨恨只有感念的人。在生活中,我們到處可以見到類似布魯姆所說的“憎恨學派”,他們對一切都深懷不滿,憎恨所有的事物。但憎恨不是批判,也不能替代批判,憎恨是用偏激的眼睛懲罰了自己。原野不同。在他的散文里,我到處看到的是感激和懷念。於是,我就經常讀到這樣的文字:
……我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為何會常常流淚?……
後來我漸漸明白了,淚水,是另外一種東西。這些高貴的客人手執素潔的鮮花,早早就等候在這裡,等著與音樂、詩和人們心中美好之物見面。我是一位司儀嗎?不,我是一個被這種情景感動了的路人,是感嘆者。
如果是這樣,我理應早早讀一些真誠的好書,聽樸素單純的音樂,讓高貴與高貴相遇。
這是與原野對音樂和詩的讚美。他在另一篇文章中他曾說到,一遍遍地聽安德捷夫用吉他彈奏的《悲傷的西班牙》,只因為了那一串響板:“我反覆聽這首曲子,是為了與這一聲響板遭逢。”這種痴情讓人想起了六世達賴喇嘛的情詩:那一世我轉山,不為輪迴,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原野對生活的態度、純真的趣味充滿了人間暖意。他對生活細節的捕捉和描摹的生動,令人嘆為觀止。即便是寫我們在其他文體或文藝形式中經常看到的場景,他也是另一種境界:
我當知青的時候,曾見過一群農村婦女,把一個壯實的男人按在地上,一位年輕的女人露出奶子,將乳汁擠進他的嘴裡。《聖經》中也寫道:“你吮吸了我母親的乳汁,便是我的兄弟。”
生活在原野這裡如此美麗。一個人書寫什麼表明他在關注什麼,他以怎樣的態度書寫,表明他以怎樣的態度看待生活。另一方面,我總是隱約感到原野似乎有一種文化壓抑,他的樂觀、浪漫,除了民族血脈的原因之外,事實上也隱含了他別一種文化抗爭。他就是要用不屈的、樂觀的文化精神對抗一種“一體化”的大文化。這種大文化既有以“全球化”為表征的商業文化的殘酷覆蓋,當然也有不曾言說的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巨大影響。原野是漢文化哺育的蒙古族作家,但在他的潛意識裡肯定有一種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刻眷戀。他曾經談到東亞民族的淚水,朝鮮人、日本人當然也有蒙古人,“從他們的歌聲里能聽出悲傷”。於是,他讀到蒙古族詩人《席慕容和她的內蒙古》時,潸然淚下。“就這樣一直走下去吧/不許流淚,不許回頭/在英雄的傳記里,我們/從來不說他的軟弱和憂愁。”也許是一種不自覺,一種無意識。但事實的確如此。
認識鮑爾吉·原野,是我到瀋陽工作以後。作家刁斗經常提起他,幾乎就要把他說成一個偉人。後來一起參加一些文學會議和活動就熟悉了。原野是個非常有趣的人,喜歡聊天,見多識廣,雅俗共賞,很多女士和男士都喜歡他。我見過很多能聊的人,或飽學之士或知識精英。而他在知識精英和民間智者之間。
他是一個作家,他生活在人群中,但更生活在自己的生命里:只因他在精神的雲端擁抱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