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散文家、翻譯家和革命烈士的陸蠡故居在天台城西17公里處的平鎮岩頭下村,是一座二層樓的三合院,屬於民國初期的傳統民居建築。現已列為天台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陸蠡故居
- 地理位置:天台城西17公里處的平鎮岩頭下村
- 景點級別:天台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相關人物:陸蠡
文物簡介,人物簡介,
文物簡介
陸蠡(1908——1942年),著名的散文家、翻譯家和革命烈士,故居在天台城西17公里處的平鎮岩頭下村。天台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依山傍水的環境和淳樸的鄉土文化塑造了他“一顆高尚的靈魂”(巴金語)。
陸蠡原名考源,字聖泉,筆名陸蠡。著名的散文家、翻譯家和革命烈士。出生在天台縣平鎮岩頭下村一個“書香門第”。追溯起來,遠祖陸淞是愛國詩人陸游的大哥,在任天台縣令期間關心人民疾苦,興利除弊。當他任滿即將升任廣信知府時,被百姓攔道挽留。朝廷俯順民情,讓他享受知府俸祿繼續留任,就此定居天台,後裔遍及四鄉鄰縣。陸蠡是他的28代世孫。陸蠡故居在依山傍水的岩頭下村9—12號,是一座二層樓的三合院,屬於民國初期的傳統民居建築。
陸蠡原名考源,字聖泉,筆名陸蠡。著名的散文家、翻譯家和革命烈士。出生在天台縣平鎮岩頭下村一個“書香門第”。追溯起來,遠祖陸淞是愛國詩人陸游的大哥,在任天台縣令期間關心人民疾苦,興利除弊。當他任滿即將升任廣信知府時,被百姓攔道挽留。朝廷俯順民情,讓他享受知府俸祿繼續留任,就此定居天台,後裔遍及四鄉鄰縣。陸蠡是他的28代世孫。陸蠡故居在依山傍水的岩頭下村9—12號,是一座二層樓的三合院,屬於民國初期的傳統民居建築。
人物簡介
陸蠡不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寧死不屈的抗日烈士。陸蠡資質聰穎,童年即通時文,他興趣廣泛、喜歡音樂、愛彈鋼琴、夜觀星座。擅長文學,有“神童”之稱。精通英、法、日、俄等語言,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家、翻譯家。1919年進浙江基督教蕙蘭中學。1921年轉入浙江之江大學附中,開始閱讀文學作品並嘗試寫作。 1922年跨越國中,考入之江大學附屬高中部,初露文學創作的才華。1924年升入之江大學機械系。1927年,轉國立勞動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二年後畢業。1926年考入之江大學,1928年轉學到上海勞動大學機械系。1930年任教與杭州中學。1932年開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編輯,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學任教。 1931年秋,陸蠡與友人吳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學理化教員,課餘從事創作和翻譯。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這時寫的。寫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過三本散文集。1934年,陸蠡到上海南翔立達學園農村教育科任數理教員。一年後,因吳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創辦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辭去教職,改任編輯。1938年,應老友朱洗的邀請,到臨海琳山農校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間,經常與著名作家巴金、麗尼、許天虹等促膝交談到深夜,使其文學創作邁上了新的台階。
尤其可敬的是,陸蠡是一位堅貞的愛國者。1937年8月,吳朗西、巴金分別去重慶、廣州籌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陸蠡負責。幾年中,在敵機轟炸中出版的書籍竟達數百種,還有十幾種叢書。期刊《少年讀物》因有抗日內容被強令停刊,他又先後主編了《少年讀物小叢書》和《少年科學》。 陸蠡的散文,在現代散文的百花叢中,有著奪目的光彩和獨特的風格。近一些年,全國許多出版社爭著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灣先後出版了《陸蠡集》《陸蠡傳》。好多本中國現代文學史在論述散文部分里,都寫到了陸蠡。中國現代散文的各種選集,也都選進了他的許多作品。 繼處女作《海星》於1936年8月問世後,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編入《文學叢刊》第五集1940年創辦科學,文化綜合性雜誌《少年讀物》。 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列為《文學叢刊》第六集。三個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鍊、質樸,蘊藉而秀美。陸蠡也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的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囚綠記》被選為高一語文必修二中,作為寫景抒情散文學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進駐上海租界,由於在淪陷後的上海堅守文化工作崗位,他於1942年4月13日被捕,陸蠡發往西南的抗日書籍在金華被扣,日本憲兵隊追蹤到上海,查封了書店,沒收了全部《文學叢刊》。陸蠡不顧胞妹的勸阻,親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關押。後被解到汪偽政府所在的南京審訊,敵憲問:“你贊成南京政府嗎?”陸蠡說,“不贊成!”敵人又問:“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國?”回答依然是:“絕不可能!” 不久由巡捕房轉到虹口日本憲兵拘留所,刑審數月,慘遭殺害。7月21日臨刑時,年僅34歲。 1983年4月,陸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