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羽崔國輔詩集
- 作者:陸羽和崔國輔
- 定義:唱和集
- 朝代:唐
作者簡介,崔國輔及其詩選,淺析“崔國輔體”,陸羽與崔國輔,
作者簡介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或雲自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不就。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浙江湖州苕溪,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有。
崔國輔,吳郡人(一稱清河人),開元進士,累遷集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是盛唐一位頗負盛名的詩人。天寶十一載(725),京兆尹王鉷因罪被殺,崔國輔是王的近親,因此而受到株連,貶為竟陵司馬。在竟陵3年,崔國輔與陸羽酬唱往還,品評茶水,一時傳為佳話。據《唐才子傳》記,崔國輔至竟陵後,與處士陸鴻漸相游三歲,交情至厚,謔談永曰,“雅意高情,一時所尚,有酬酢之歌詩並集傳焉”。其詩語言秀麗,風格雅蓄,擅長描摹紅顏情思。代表作有、、、、、、、、、、等。
崔國輔及其詩選
崔國輔,吳郡人。開元中,應縣令舉,授許昌令。累遷集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後坐事貶晉陵郡司馬。其詩語言秀麗,風格雅蓄,擅長描摹紅顏情思。代表作有《古意》、《石頭灘作》、《漂母岸》、《七夕》、《杭州北郭戴氏荷池送侯愉》、《襄陽曲二首》、《中流曲》、《採蓮曲》、《麗人曲》、《白紵辭二首》、《長信草》等。其中《長信草》寫宮女愁怨,那連綿的青草仿佛主人公連綿的愁思,“故侵珠履跡,不使玉階行”,攪纏得人寸步難行。全詩情致愁郁,語意雙關,意境渾然,誠然佳作也。《古意》一詩寫紅顏易衰、時芳不待妾,“未得兩回摘,秋風吹卻花”,令人不禁有些“悔不盛年時,嫁與青樓家”。當初真是應該趁著年輕及時行樂,“有花堪折直須折”啊!此詩雖意未必可取,但用語和寫法皆妙,十分值得借鑑。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一百一十九)。
補充詩集:
採蓮曲
玉漵花爭發,金塘水亂流。相逢畏相失,並著採蓮舟。
長信草(一作長信宮,一作婕妤怨)
長信宮中草,年年愁處生。故侵珠履跡,不使玉階行。
麗人曲
紅顏稱絕代,欲並真無侶。獨有鏡中人,由來自相許。
古意
紅荷楚水曲,彪炳爍晨霞。未得兩回摘,秋風吹卻花。
時芳不待妾,玉佩無處夸。悔不盛年時,嫁與青樓家。
從軍行
塞北胡霜下,營州索兵救。夜裡偷道行,將軍馬亦瘦。
刀光照塞月,陣色明如晝。傳聞賊滿山,已共前鋒斗。
雜詩
逢著平樂兒,論交鞍馬前。與酤一斗酒,恰用十千錢。
後余在關內,作事多迍邅。何肯相救援,徒聞寶劍篇。
宿法華寺
松雨時復滴,寺門清且涼。此心竟誰證,回憩支公床。
壁畫感靈跡,龕經傳異香。獨游寄象外,忽忽歸南昌。
題預章館
楊柳映春江,江南轉佳麗。吳門綠波里,越國青山際。
遊宦常往來,津亭暫臨憩。驛前蒼石沒,浦外湖沙細。
向晚宴且久,孤舟冏然逝。雲留西北客,氣歇東南帝。
獨有萋萋心,誰知怨芳歲。
石頭灘作
悵矣秋風時,余臨石頭瀨。因高見遠境,盡此數州內。
羽山數點青,海岸雜光碎。離離樹木少,漭漭湖波大。
日暮千里帆,南飛落天外。須臾遂入夜,楚色有微靄。
尋遠跡已窮,遺榮事多昧。一身猶未理,安得濟時代。
且泛朝夕潮,荷衣蕙為帶。
漂母岸
泗水入淮處,南邊古岸存。秦時有漂母,於此飯王孫。
王孫初未遇,寄食何足論。後為楚王來,黃金答母恩。
事跡遺在此,空傷千載魂。茫茫水中渚,上有一孤墩。
遙望不可到,蒼蒼煙樹昏。幾年崩冢色,每日落潮痕。
古地多堙圮,時哉不敢言。向夕淚沾裳,遂宿蘆洲村。
對酒吟
行行日將夕,荒村古冢無人跡。蒙籠荊棘一鳥吟,
屢唱提壺沽酒吃。古人不達酒不足,遺恨精靈傳此曲。
寄言世上諸少年,平生且盡杯中醁。
奉和華清宮觀行香應制
天子蕊珠宮,樓台碧落通。豫游皆汗漫,齋處即崆峒。
雲物三光里,君臣一氣中。道言何所說,寶曆自無窮。
七夕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扇風生玉漏,置水寫銀河。
閣下陳書籍,閨中曝綺羅。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
宿范浦
月暗潮又落,西陵渡暫停。村煙和海霧,舟火亂江星。
路轉定山繞,塘連范浦橫。鴟夷近何去,空山臨滄溟。
奉和聖制上巳祓禊應制
元巳秦中節,吾君灞上游。鳴鑾通禁苑,別館繞芳洲。
鵷鷺千官列,魚龍百戲浮。桃花春欲盡,穀雨夜來收。
慶向堯樽祝,歡從楚棹謳。逸詩何足對,窅作掩東周。
九日侍宴應制
運偶千年聖,時傳九日神。堯樽列鐘鼓,漢闕辟鉤陳。
金籙三清降,瓊筵五老巡。始驚蘭佩出,復詠柏梁新。
雲雁樓前晚,霜花酒里春。歡娛無限極,書劍太平人。
杭州北郭戴氏荷池送侯愉
秋近萬物肅,況當臨水時。折花贈歸客,離緒斷荷絲。
誰謂江國永,故人感在茲。道存過北郭,情極望東菑。
喬木故園意,鳴蟬窮巷悲。扁舟竟何待,中路每遲遲。
怨詞二首
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
樓頭桃李疏,池上芙蓉落。織錦猶未成,蛩聲入羅幕。
古意二首
玉籠薰繡裳,著罷眠洞房。不能春風裡,吹卻蘭麝香。
種棘遮蘼蕪,畏人來采殺。比至狂夫還,看看幾花發。
襄陽曲二首
蕙草嬌紅萼,時光舞碧雞。城中美年少,相見白銅鞮。
少年襄陽地,來往襄陽城。城中輕薄子,知妾解秦箏。
魏宮詞
朝日照紅妝,擬上銅雀台。畫眉猶未了,魏帝使人催。
長樂少年行
遺卻珊瑚鞭,白馬驕不行。章台折楊柳,春日路傍情。
湖南曲
湖南送君去,湖北送君歸。湖裡鴛鴦鳥,雙雙他自飛。
中流曲
歸時日尚早,更欲向芳洲。渡口水流急,回船不自由。
王孫游
自與王孫別,頻看黃鳥飛。應由春草誤,著處不成歸。
子夜冬歌
寂寥抱冬心,裁羅又褧褧。夜久頻挑燈,霜寒剪刀冷。
小長乾曲
月暗送潮風,相尋路不通。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
王昭君(一作吟嘆曲)
漢使南還盡,胡中妾獨存。紫台綿望絕,秋草不堪論。
秦女卷衣(一作妾薄命)
雖入秦帝宮,不上秦帝床。夜夜玉窗里,與他卷衣裳。
今別離
送別未能旋,相望連水口。船行欲映洲,幾度急搖手。
衛艷詞
淇上桑葉青,青樓含白日。比時遙望君,車馬城中出。
渭水西別李侖
隴右長亭堠,山陰古塞秋。不知嗚咽水,何事向西流。
古意
淨掃黃金階,飛霜皎如雪。下簾彈箜篌,不忍見秋月。
送韓十四被魯王推遞往濟南府
西候情何極,南冠怨有餘。梁王雖好事,不察獄中書。
白紵辭二首(前首一作《香風詞》)
洛陽梨花落如霰,河陽桃葉生復齊。
坐惜玉樓春欲盡,紅綿粉絮裛妝啼。
董賢女弟在椒風,窈窕繁華貴後宮。
璧帶金釭皆翡翠,一朝零落變成空。
九日
江邊楓落菊花黃,少長登高一望鄉。
九日陶家雖載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王昭君
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何時得見漢朝使,為妾傳書斬畫師。
淺析“崔國輔體”
體,是指詩文的樣式和風格。大名鼎鼎的晚唐詩人的作者韓偓有,那么,什麼是“崔國輔體”呢?以時而論,文學史上常常論及建安體、永明體、大曆體、元和體等等;以人而論,更有徐庾體、少陵體、太白體、韋柳體、元白體、山谷體、誠齋體等等稱謂。但是,唯獨不見有對“崔國輔體”的論述。本文擬從分析崔國輔的幾首詩歌入手,來談談這個詩體的特點。
崔國輔是盛唐詩人,吳郡(今蘇州市)人。開元十四年(726)進士,曾官許昌縣令,累遷集賢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天寶間貶為竟陵郡司馬。《全唐詩》錄存其一卷。 古人對崔國輔詩的評價是比較高的。論詩提倡風骨和聲律相統一的唐人殷璠,在中就稱道他的詩“婉孌清楚,深宜諷味;樂府數章,古人不及也。”清人宋犖甚至把他同李白相提並論,說“五言絕句起自樂府,至唐而盛。李白、崔國輔號為擅場。”清人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凡例》也說:“專工五言小詩自崔國輔始,篇篇有樂府遺意”。這些評論總括起來有三點:一是說崔國輔擅長寫五言絕句,二是說他的詩內容和形式都比較好,“有樂府遺意。”三是說他的詩風格清新流暢,宛轉可歌。這大概就是“崔國輔體”的基本特徵了。這是否符合崔國輔詩的實際情況呢?第一點驗證起來比較容易些,只要翻開,僅從形式就可以看到,在他的四十一首詩中,竟有二十三首是五言絕句。至於第二、第三點,可就要拿出具體詩篇來,作一番品評之後才能下結論了。
二
我們先來欣賞一下他的:
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
樓前桃李疏,池上芙蓉落。織錦猶未成,蛩聲入羅幕。
《怨詞》,屬樂府《相和歌辭·楚調曲》,多寫婦女的不幸命運。這兩首詩,一為宮怨詩,一為閨怨詩。先說第一首。
從詩中的“羅衣裳”、“秦王”、“舞春風”等詞語中,我們得知詩中的主人公是位宮女。詩中說這“羅衣裳”乃“秦王在時”所作,可見此宮女也曾有過一段值得回憶的青春歲月,而今“秦王”已經故去,羅衣想亦陳舊,宮女定非盛顏了。秦王,泛指帝王。《樂府詩集》載有梁·吳均《秦王卷衣》詩,寫的是秦帝卷衣以贈所歡的內容。此處為借指,且有用典的作用。在宮廷之內,“雨露由來一點恩,爭能遍布及千門。”(自居易《後宮詞》)詩中的宮女,當年因歌舞承歡而獲賜羅衣,在她看來,當然是彌足珍貴的東西;特別是“秦王”已故的現在,就更能令她觸物傷懷,生今昔盛衰之慨了。“為舞春風多”,是憶昔,謂此羅衣曾伴隨著這個官女,緩歌曼舞,春風裊娜,久侍君王,度過了青春歲月。“秋來不堪著”,是慨今,謂“秦王”已故,羅衣冷落,秋來蕭瑟,更不堪著。“春風”、“秋來”,寓有東風暗換年華,昔盛今衰之意。“春風多”,含有無限舊情;“不堪著”,哀嘆今日淒涼。由今日之“不堪”,愈感昔日春風之“多”;又以昔口春風之“多”,襯今日境況之“不堪”。對比鮮明,語意沉痛。
李鍈評此詩曰:“不言其人之失寵,而但言羅衣之不堪著,且推其不堪著之故於‘為舞春風多’,轉若承恩頗久,合當棄置者。”這個分析頗有見地。第一,認為是以衣喻人,運用了比興手法。以羅衣之不堪著,寫色衰愛弛,秋扇見捐之意。這是宮怨詩的普遍主題。第二,強調了“為舞春風多”一句之不可忽視。它於此揭示了見棄之故。正因為歌舞承歡,既“多”且久,老去芳華,合當棄置。自憐之意,怨懟之情,溢於言表。然而尚有一點值得注意,詩中宮女對“秦王在時”的生活似有眷戀之意,只是由於“秦王”故去,她才遭此冷遇。可見其怨不在故主而在新王。因此明人唐汝詢“疑崔有所寄託”,劉大槐更明言此詩為“刺先朝舊臣見棄”。聯繫崔國輔在天寶間被貶官的身世,寄託之說,不為無理。
讀第二首詩,就要先弄懂“織錦”這個典故。據《晉書·列女傳》記載,十六國時前秦秦州刺史竇滔,因罪被戍流沙。其妻蘇蕙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皆成章句,詞甚悽惋。後人稱之為“迴文錦”、“璇璣圖”。圖共八百餘字,可讀成詩二百餘首,或雲七千九百餘首。因此,“織錦”,即織錦以寄相思之意。由此可知,詩中主人公是位思婦,其丈夫或遊宦,或征戌,不必坐實。
“樓前桃李疏,池上芙蓉落”。這是思婦眼中之景,而且景中寓情。我們可以想像這位少婦,獨坐幽閨,愁眉深鎖,凝神呆望著樓外。流光冉冉,桃李之花已經紛紛落下,花疏葉繁,大好春光即將逝去,這就增添了她許多愁緒。次句寫秋天。池塘之中,秋風乍起,荷花飄零,黯然凝望,其惆悵為何如!舒亶《虞美人》中的“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情景亦相似。第三句謂織錦以寄相思,然思極恨極,致使思緒繁亂,未能織成。此中有相思莫寄、四顧茫然之意。末句以景結情,用蟋蟀鳴聲入於深閨羅幃來渲染秋夜淒涼氣氛。在古詩詞中,蟄聲往往同織婦聯在一起,且多寫夜間悲愁。如姜夔《齊天樂》詠蟋蟀雲:“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抒。”陸龜蒙:“蟋蟀吟堂前,惆悵使儂愁。”秋涼已屆,萬戶搗衣,又是最為關情之事;歲雲將暮,又是一年,豈不令人倍增哀愁。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夫之也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這首詩,除第三句用典為情語之外,其他三句皆為景語。然而卻是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交融一體,妙合無垠。在結構下,一首句寫春,次句寫秋,兩句結合,暗示春秋代序,年華轉換,遲暮之感,相思之殷,盡在其中。末句以景托情,總括全詩,意在言外,餘韻悠然。
三
這裡,我們把崔國輔的兩首表現失意落寞、幽愁暗恨之情的詩放在一起談一談。
長信草
長信宮中草,年年愁處生。
故侵珠履跡,不使玉階行。
襄陽曲
少年襄陽地,來往襄陽城。
城中輕薄子,知妾解秦箏。
《長信草》,又作《長信宮》、《婕好怨》,屬樂府《相和歌辭·楚調曲》。長信宮,漢宮名,是西漢太后所居之地。漢成帝時班婕妤失寵,要求入長信宮侍奉太后。她在長信宮中作了《自悼賦》、《怨歌行》等作品,寫她苦悶的宮中生活。其《自悼賦》有句雲:“華殿塵兮玉階苔,中庭萋兮綠草生。神眇眇兮密靜處,君不御兮誰為榮。”南朝梁庾肩吾取其語作雲:“委翠似知節,含芳如有情。全由履跡少,並欲上階生。”崔國輔反用後二句的詩意,寫一宮女的怨望之情。
此詩首先緣情寫情,因景抒情,謂宮草生於憂愁之處,哀傷之時,年年發生,歲歲不斷。真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春草歲生,本無所謂喜與愁,然而,由於詩中主人公有著不同的情,便給春草著下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錢起)表現的是盎然生機和欣喜之情。“江草日日喚愁生,”(杜甫)“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秦觀)這又同“年年愁處生”相似,用草之生生不己、斷之不絕的驚人的頑強生命力和不可遏制性,以喻深長濃重的愁情。
“故侵珠履跡,不使玉階行。”是寫宮女深愁的原因。謂宮草茂密,故意浸沒了君王舊日的履跡,致使其不能尋舊蹤而至,因而才使得這位宮女形單影隻,愁緒萬千。詩中言路徑留有履跡,可見昔日屢幸頻顧;又言荒草掩沒舊蹤,足以表明今日是思疏寵移。然而,抒舊主人公卻歸怨於宮草,這便使詞意婉轉深曲,而怨深恨切。這種悖於事理但卻表達了深情,增強了詩的藝術效果的委婉之法,清人賀裳稱賞為“無理而妙”。此法被詩人們廣泛地運用著。崔國輔在亦云:“自與王孫別,頻看黃鳥飛。應由春草誤,著處不成歸。”同樣是為征人開脫,卻更深刻地表達出閨中人如水的柔情和深沉綿邈的愁怨。
詩中的宮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由於作者以擬人手法賦予深情,就使這種象喻產生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而使感情更為含蓄深沉,意脈不露卻有橄欖回甘之味。
《襄陽曲》,屬樂府《清商曲辭·西曲歌》。據“西曲歌”題解雲:“《西曲歌》出於荊、郢、樊、鄧之間。”荊是湖北江陵,郢是湖北宜昌,樊是湖北襄樊,鄧是河南鄧縣。這些都是長江中游和漢水兩岸的大城市。所以中充滿著水上船邊的情調及商人游女的生活內容。襄樊市,包括原來的襄陽、樊城,自古以來,便為重鎮。城當漢水之曲,上通秦隴,下控荊楚,唐河、白河交匯於境內,形勢扼要,交通便利,商業發達,經濟繁榮。周圍又有隆中、習家池、望楚山、漢皋山、鄭交甫解佩渚、峴山墮淚碑、杜預沉碑潭等名勝古蹟,因而吸引了不少文人騷士,也增添了少年男女們冶遊的興味。
文人擬作樂府,不必親歷其事,有感而發,藉以抒懷而己。不過,崔國輔由長安赴竟陵(今湖北天門)貶所,途經襄陽名城,有所見聞,感而為此,也是很可能的。原作二首,今選析其一。詩是以一個半老徐娘的口吻在回憶少年情事。她說她少年時代的生活同襄陽是密不可分的,這裡是她經常來往的地方。我們又從“來往”二字得知,她當年很可能是在江漢一帶各個城市過著流動的生活,襄陽僅是她來往居住過的城市之一。即使這樣,襄陽城裡的輕薄子弟、冶遊少年,也全都知道她是個妙解秦箏、能歌善舞、名噪一時的大明星。秦箏,古弦樂器,相傳為秦大將蒙恬改造古箏而成,故名秦箏。作者於此用烘雲托月之法,說她當年僅僅是“來往”於襄陽,有機會在咚獻藝,便贏得如此盛譽,足見其使藝之高超,非尋常可比。我們試涵詠末二句“城中輕薄子,知妾解秦箏。”就會覺出唇吻之間,有“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白居易)的自豪意味。同時,商女琵琶,自憐自惜,自悔自傷之意,亦寄寓其中。只是詩未明言,但極譽其當年聲譽之隆,而老大不偶的幽愁暗恨,皆於弦外音中見之。作者是否如白居易一樣,也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慨,也是值得仔細品味的。在語言技巧下,這首詩運用了民歌慣用的反覆和接字之法,因而更加強了詩的節奏美,聲情搖曳,韻味無窮。
《長信草》和《襄陽曲》都寫了榮枯變遷,都是有“味外之味”的婉孌可歌的好詩,但用筆的側重點很不相同。前者暗寫昔日之榮,明寫今日之枯,怨愁之情顯而易見。後者明寫、極寫昔日之榮,今日境況並不明寫,然而自傷之情卻縹緲隱約地繚繞在整首詩歌之下,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了。
四
崔國輔有兩首似頌實諷的詩歌,在這裡一併作一介紹。
魏宮詞
朝日照紅妝,擬上銅雀台。
畫眉猶未了,魏帝使人催。
長樂少年行
遺卻珊瑚鞭,白馬驕不行。
章台折楊柳,春日路旁情。
《魏宮詞》所寫內容同曹操父子的一些故事有關。建安九年(204),漢獻帝令曹操領冀州牧,鎮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後來,魏置鄴都,與長安、憔、許昌、洛陽合稱五都。建安十五年(210)冬,曹操建銅雀台於鄴城。台高十丈,殿屋百二十間。於樓頂置大銅雀,舒冀若飛,故名銅雀合。操之《遺令》曰:“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台,善待之。於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帳,朝哺(早晚)上(乾肉干糧)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中華書局,79年版)曹操死後,曹丕悉取操宮人以自侍,丕病困,其母卞太后出視疾,見其值侍並是操昔日所愛幸者,因不復前,而嘆日:“狗鼠不食汝余,死故應爾”!至死亦競不臨視。(見《世說新語·賢媛》)詩中的魏帝,指魏文帝曹丕。父死而使父之宮妾服待於己,對此,卞太后破口罵之,而崔國輔的《魏宮詞》乃以隱約婉轉之詞刺之。
“朝日照紅妝,擬上銅雀台”。寫宮女晨起艷裝。紅妝,指婦女的盛妝,用以代指美女,即曹操昔日之宮妾。朝陽升起,輝映宮中,魏宮美人,沐浴在燦爛溫馨的陽光之中,顯得格外楚楚動人。此宮女蓋蒙魏文新寵,昨已應召,擬登雀台,歌舞承歡;故而朝日初升,她便對鏡理妝。“畫眉猶未了,魏帝使人催”。這是詩的主旨所在。晨妝未竟,曹丕已令人急急催其速來。王維中有“羞從面色起,嬌逐語聲來。早向昭陽殿,君王中使催”之句,都是表現君王愛幸急於求見心情的。本來舊宮人,於故主死後,多所怨望:“君恩不再重,妾舞為誰輕?”“玉輦豈再來,嬌鬟為誰綠”?(分別見高適、劉商)而此詩中的銅雀美人卻不同。她並無妝容徒麗、舞態誰賞之嘆,而有玉輦重至、君恩再來之幸。所以,“照紅妝”的“照”字便含有皇恩沐浴之意;再用一個“催”字,更見其一時受寵之深。然而,詩的主旨卻並非刺魏宮美人,而是寫其得寵,以刺曹丕之色荒和連豬狗都不如的為人。晨興而非晚起,卻被一再“催”妝,寫曹王寵深情急,極盡烘托之妙。詞意微婉,而諷刺入骨;語氣平和,而嚴於斧鉞。言淺意遠,令人玩味不盡。
高步瀛謂此詩乃借曹丕事以刺唐高宗與武則天。按,帝王淫亂,蒸其庶母者,不獨曹丕與李治。此詩所刺,應有其典型的意義。
《長樂少年行》,屬樂府《雜曲歌辭》。樂府詩題中有“少年”二字的很多,多描寫少年遊俠和豪侈遊樂情事。本詩所敘寫的就是一個豪貴少年在春日裡尋花問柳的情狀。
詩中的主人公,跨“白馬”而持“珊瑚鞭”,表明了他的貴公子身份。珊瑚鞭,用珊瑚作柄的馬鞭,形容馬鞭裝飾的貴重。揚鞭跨馬,僅是貴公子的一般行為,尚不足以表現出主人公的少年輕薄形象;而加之以“遺卻”、“驕不行”等動作,則其冶遊公子的浮浪情態,便呼之欲出了。遺鞭於地,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遇佳麗而顧賞,神馳心往,不覺忘情,鞭墮而不自知。二是故意遺鞭,藉以延俄時間,好駐足欣賞麗人。象唐傳奇所寫,鄭生偶而看見了李娃,情之所注,“不覺停驂久之,徘徊不能去。”為了俄延時刻,多看李娃,“乃詐墜鞭於地,候其從者,敕取之”。懸揣詩意,詩中主人公是位放蕩輕狂的王孫公子,不象鄭生那樣初游京師,不諳世事,有所顧忌。因而,其遺鞭之因,雖不排除第二種可能,但第一種原因當是主要的。不管怎樣,停驂徘徊,牽情慕色,則是毫無疑問的。“驕不行”,是說坐騎十分活躍卻不向前走。“驕”,是馬兒撒歡兒的樣子。李白云:“駿馬驕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雲車”。劉長卿《少年行>云:“薦枕青娥艷,鳴鞭玉聰驕”。這個“驕”字,既是駿馬活躍起來的神態,又是刻畫主人公性格的憑藉。以馬擬人,借馬寫人,饒有興味。似乎馬識人意,雖“驕”卻“不行”,寫出主人公目授神移、蹀躞徘徊之狀,融動態與心理描寫為一爐,形神兼備,是最為精彩的一個畫面。周邦彥云:“花馬會意,縱揚鞭,亦自行遲”。其情景似此而略遜。
詩的後二句說“章台折楊柳,春日路旁情”。直接揭示主人公浪蜂俘蝶本質。章台,本是戰國時秦國所建的一座高台,在陝西長安縣故城西南隅。漢代章台下已成為熱鬧的街道。在唐宋詞中,章台常常作為妓院和遊冶之地的代稱。“章台折柳”,也就成為狹妓的用語。詩中說這位少年公子遺鞭折柳,賞花訪艷,只不過是蝶舞蜂狂、路旁調情、隨處流連而已。
這兩首詩,一寫宮女之獲寵,一寫少年之豪侈浪蕩,都是在不露聲色地描摹中進行了揭露和諷刺。然而兩首詩在刻畫形象和諷刺重點上是不同的。《魏宮詞》刻畫的是宮女形象,基本上是靜態描寫;諷刺的卻是沒有出場的“魏帝”。《長樂少年行》刻畫的和諷刺的對象都是一位浪蕩公子,基本上是動態描寫,刻畫少年浮浪情態十分逼真生動。鞭、馬、柳,似舞台道具,作者如一優秀的導演,讓主人公藉助這幾樣道具作了一番精采的表演,顯示出了導演的精湛的藝術才能。
五
最後,崔國輔有兩首表現愛情心理的詩歌,很值得讀一讀。
湖南曲
湖南送君去,湖北送君歸。
湖裡鴛鴦鳥,雙雙他自飛。
中流曲
歸來日尚早,更欲向芳洲。
渡口水流急,回船不自由。
《湖南曲》,描寫一個女子送別情人的眷戀傷感情緒。詩的開頭言送別:送君送至湖南,君已從湖南離去;送君之後,而己則獨自從湖北歸家。一南一北,從此天各一方。“湖南”、“湖北”,不僅標明方向,更重要的是作者藉以創造詩境,露達離別情愫。兩句孤立起來看,每句也並不見得多么出色;而聯起來涵詠,便覺另有一番境界和情味。它啟發我們想像這么一個場面:日暖風薰,碧波粼粼,湖面上蕩漾著一葉行舟。“郎作十里行,儂作九里送”。(齊·釋寶月)征人有行,女子不忍遽別,遂送至舟中,又一起乘舟南行。送至湖南,才不得不揮淚告別。之後,這位女子仍乘舟返抵湖北。然後,回頭凝望征人南去之路,只見湖水蕩蕩,涵虛搖空,無限蒼茫,而征人蹤影杳然,留戀惆悵之情,便不言而喻了。所以,“湖南”、“湖北”,並不是簡單的排列重疊;它描寫了湖水悠悠的廣闊背景,拉開了男女雙方的距離,使這位女子在遙隔中翹首凝望,其形象就更加鮮明,情味更為悠長。加之重疊復沓的句式,其詠嘆情調便更為濃重了。
詩的後兩句同前兩句是緊密相連的。“湖裡鴛鴦鳥,雙雙他自飛。”這位女子痴立湖畔,
不僅茫茫湖水引起她茫茫情思,而且偶居不離的鴛鴛,從湖面上雙雙飛起,就更引起她的妬羨之情了。古詩詞中,常用鳥之雙棲雙飛,喻夫婦的和諧,並反襯離別後的孤寂。末句的“他”,有與“己”對照的作用。“自”,有“已經”、“自然”之意,並帶轉折語氣。如“開元遺曲自淒涼,況近秋天調是商”。(白居易《嵩陽觀夜奏霓裳》)“一欄紅藥,倚風含露,春自未曾歸去”。(晁補之)“他自飛”,除羨妬外,又含有無限哀怨之情。至此,一個獨立湖畔、含情無語而幽怨無限的女子形象,就愈益清晰而宛然在目了。李之儀云:“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近人馮振有絕句云:“妾住西江頭,郎住西江尾。欲識相思情,但看西江水”。(馮振)一住江頭,一住江尾,一見雙方空間距離之懸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長。其句法與意境同《湖南曲》都有相似之處。
這首小詩,構思新巧,境界闊遠,明自如話,深曲含蘊。又用復沓之法,以生韻趣,富有民歌的神情風味,是一首動人的男女送別曲。
《中流曲》,屬樂府。崔國輔這首詩描寫的是那種嚮往芳洲而不能如願,身不由己的困難情景。
從詩的語氣和內容看,詩中主人公應是一位女性。她似乎是採蓮歸來,看看天色尚早,便想到花草叢生的小洲上去。芳洲,用典:“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詩中女子“欲向芳洲”,或為了採擷芳草,贈人以通情愫,或欲同情人相會,或欲與女伴嬉戲。總之,芳洲是她嚮往的理想之地。於是,她便駕著小船,向芳洲駛去。然而,中途河流阻隔,渡口水流湍急,沖得小船歪歪斜斜,使她不能自由行駛。詩中並未言明她是否已抵達芳洲,只描寫她奮力博擊之狀和不勝篙掉之態,情景宛然;這樣便妙,便有不盡的韻味。若寫出了渡河的全過程或直言結果,便興味索然了。萊辛認為,空間藝術不宜於表現在時間上承續的動作,要“選擇最富於孕育性的那一頃刻”。()“渡口水流急,回船不自由”,就如同一副塑象,表現了“最富於孕育性的那一頃刻”。
此詩意境頗似《詩經·兼葭》,芳洲伊人,是美好理想的象徵。作者描寫了急流橫浪阻隔其間,使其意象距離化、朦朧化。因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展現的是一種企戀心態,反映的是理想同現實的矛盾,因而才能引起人們不斷的追求與拼搏。古詩寫此情景者甚多,梁·費昶云:“日斜天欲暮,風生浪未息。宛在水中央,空作兩相憶”。唐·張仲素云:“乘曉南湖去,參差疊浪橫。前洲在何處,霧裡雁嚶嚶”。其意境與崔國輔頗似,然而卻缺少鮮明的人物形象,更無中小女子嬌柔而剛強的氣質。柳宗元《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雲,“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戎昱云:“漾楫愛花遠,回船愁浪深”。用意略同,而悲嘆語氣較重。梁簡文帝云:“採蓮渡頭礙黃河,郎今欲渡風波惡”。李白云:“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皆為旁觀敘述口氣,不似之己經“深入角色”,有己在船中、身臨其境之感。
同單純寫離情的不同,這首似另有寄託。聯繫作者曾被貶官的身世來看,此詩很可能是其坎坷政治生活中的心理表白:正當盛年,來日方長,欲有一番作為,以實現美好的理想,而“雲月徒自好,水中行路難。”(陸龜蒙)人情險惡,喧闐爭逐,暗水波瀾,不得自由翱翔。但卻並不愁嘆彷徨,而是奮力搏擊,出了盛唐健美之音。
六
本文開頭,我們把古人對崔國輔詩歌的評價歸納為三點,並認為這大概就是“崔國輔體”的基本特徵。通過對他的幾首詩的具體分析,我們可以下結論說,古人的評價是符合他的詩歌的實際情況的。同時,還應補充的一點是,他的五言絕句多用樂府古題,內容多寫兒女情思。我們看到除上文談到的九首詩具有這個特徵外,尚有、、、、、、、、、等等,無不如此。所以喬億說:“五言絕句,工古體育自工,謝眺、何遜尚矣,唐之李白、王維、韋應物可證也。唯崔國輔自齊梁樂府中來,不當以此論列”。即認為五言絕句有兩個來源:一是漢魏古詩,李白等人所傳承者:一是齊梁樂府,崔國輔所傳承者。這樣,我們就必須強調說,“崔國輔體”具有對南朝樂府民歌的傳承性的特點也是不可忽視的。
(文章來源:《語文學刊》1989年04期作者:王志民)
陸羽與崔國輔
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禮部郎中崔國輔貶為竟陵司馬。是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崔與羽相識,兩人常一起出遊,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天寶十五年陸羽為考察茶事,出遊巴山峽川。行前,崔國輔以白驢、烏犁牛及文槐書函相贈。卷一一九今存崔國輔一首,疑為二人離別之作。其詩云: 送別未能旋,
相望連水口,
船行欲映州,
幾度急搖手。
據考證,陸羽與崔國輔之交往頗有意味。天寶五年李齊物貶官竟陵時,發現並推薦陸羽到“火門山鄒夫子墅”讀書。至十一年崔國輔謫任竟陵司馬時,陸羽已學成名遂,文冠一邑了。若非如此,當時業已才冠當朝的崔國輔到竟陵後,大約不會與陸羽交往,更不會“游處凡三年”,“謔笑永日”,並把他們唱和的詩還彙刊成集。史載崔國輔貶竟陵前一年,杜甫獻,唐玄宗奇其才,詔試文章,命崔國輔、於休烈為試文之官。能做大詩人杜甫的考官,可見崔國輔之學問的深淺。載:崔國輔的詩“婉孌清楚,深宜諷詠,樂府短章,古人不及也。”陸羽與崔國輔游處三年,不但名聲由崔而更加顯要,同時,也從崔國輔身上,學問大長。此後,李齊物回京復東宮以後,薦舉詔封陸羽為“太子文學”,印證了陸羽不凡的才華。
陸羽與崔國輔交往事跡,事見(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文中有兩字闕如。)全文如下:
國輔,山陰人。開元十四年嚴迪榜進士,與儲光羲、綦毋潛同時舉縣令。累遷集賢直學士、禮部郎中。天寶間,坐是王(釒共)近親,貶竟陵司馬。有文及詩,婉孌清楚,深宜諷味;樂府短章,古人有不能過也。初至竟陵,與處士陸鴻漸游三歲,交情至厚,謔笑永日。又相與較定茶水之品。臨別謂羽曰:"予有襄陽太守李(忄登)所遺白驢、烏(上封下牛)牛各一頭,及盧囗所遺文槐書函一枚,此物皆己之所惜者,宜野人囗蓄,故特以相贈。"雅意高情,一時所尚。有酬酢之歌詩並集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