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秋農

陸秋農

陸秋農,果樹學家,蘋果專家。在蘋果幼樹適齡結果,成齡樹優質高產穩產的理論與實踐上有系統研究成果;在果樹資源調查和蘋果生態區劃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主編《中國果樹志·蘋果卷》、《山東果樹志》,參與編審《中國果樹栽培學》(1987版)、《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果樹卷》等專著,為發展中國蘋果生產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秋農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省吳興縣雙林鎮
  • 出生日期:1923年6月
  • 職業:果樹學家,蘋果專家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
個人簡歷,生平簡介,主要論著,主要貢獻,技術成就,

個人簡歷

1923年6月 出生於浙江省吳興縣雙林鎮。
1949年 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園藝系。
1949-1951 任山東省農業實驗所技術員。
1951-1954 任山東萊陽農校教師。
1954-1956 任山東農業科學研究所技術員。
1957-1993 任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長;技術員、技師、農藝師、高級農藝師、研究員。
1978-1993 任中國園藝學會第三、四、五、六屆理事(第四、五屆常務理事)。
1980-1997 任山東省園藝學會理事,第二、三屆副理事長、第四屆名譽理事長。
1985-1991 任山東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業小組顧問。
1987-1989 任農業部全國果樹專家顧問組成員。

生平簡介

陸秋農,1923年6月出生於浙江省吳興縣(今湖州市)雙林鎮,自幼家貧,1936年國小畢業後,在其兄的幫助下,赴上海上中學。抗日戰爭爆發後輟學,白天在一家瑞士洋行當學徒,晚上到中華職業學校上學,初步接受愛國思想教育。太平洋戰爭後,上海租界被日偽統治,洋行業務銳減,改半日工作制,下午遂進半日制高中就讀。隨著當時形勢日趨惡化,他不甘過亡國的苟安生活,1944年夏與同學數人,潛離上海,轉輾就讀於浙江泰順英士大學和福建永安福建農學院。在流亡學習過程中,他目睹了反動派抗日無能,魚肉鄉親,思想上逐步傾向堅持抗日的中國共產黨,並立志科學救國,為貧苦農民服務。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轉學到杭州浙江大學農學院繼續學習,並進一步接受進步思想,積極參加各項反內戰、反迫害的學生運動。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即參加杭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農林組工作,在接管工作完成後,回響人民政府號召,赴老解放區山東參加建設工作,在山東省農業實驗所任技術員。1950年隨華東森林資源調查隊在膠東地區進行果樹資源調查。
1951-1954年,陸秋農調到初建的萊陽農業學校任教。當時校宿簡陋,條件極差,要承擔全部園藝課程,困難不少。所幸當時學生大多具有一定的蔬菜、果樹實踐經驗,陸秋農與同學們教學相長,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增加了實踐知識。同時,也為山東培養了第一批本省的園藝中等人才。70年代後,其中不少人成為山東省的園藝技術骨幹。1954年秋,陸秋農重回山東省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蘋果栽培技術的研究。1955-1957年先後在青島、煙臺、福山等果產區蹲點,總結並推廣當地果農的山地水土保持和高產栽培經驗。1958-1960年按國家科技規劃,與山東省林業廳李一鶚等領導全省果樹資源調查。60年代起,根據當時蘋果大量發展和成齡蘋果樹產量低而不穩的問題,開展了蘋果幼樹適齡結果,早期豐產和成齡樹高產、穩產的試驗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廣泛推廣套用於蘋果生產,對渤海灣地區和黃河故道等新產區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間,陸秋農遭受衝擊,下放果園勞動,但他仍注意觀察、記載蘋果生物學特性,並積極積累實踐經驗。1971年後,開始輔助中青年同志從事棗樹龜蠟蚧的防治研究。1973年,由於“文化大革命”對蘋果生產造成的損失,質量嚴重滑坡,影響出口聲譽。中國農林科學院受外貿、農林等部門委託,組織全國有關單位進行提高外銷蘋果質量的各項研究。陸秋農與李震三等主持“提高蘋果質量技術研究”的專題,在全國有關單位的通力合作下,通過實地考察,田間試驗,經過7年的努力,基本明確了影響蘋果質量的內、外因子,提出了一套以栽培技術措施為主和配合生長調節劑套用的有效技術規程,並為國家選建優質蘋果生產基地提供了科學依據。接著他又主持了山區蘋果優質高產穩產技術研究。研究中發現在乾旱山區果園,利用鍘碎的作物秸稈,常年覆蓋於樹冠下,既可培肥地力,又能節水保土。這一措施經推廣套用于山東乾旱山區,收到了良好的效益。1985年後,陸秋農轉而從事巨觀研究,針對蘋果生產中廣泛存在重栽輕管、重量輕質、重生產輕流通等問題,曾多次撰文提出加強果園基礎設施;量質兼顧,加強產後環節和重視果樹生產區域化等建議。與此同時,參加了多部果樹專著的編審。1991 年離休後,還繼續主持《山東果樹志》和《中國果樹志·蘋果卷》的編審工作,1990年起任《園藝學報》編委。陸秋農曾任中國園藝學會第三至第六屆理事(第四、五屆常務理事),山東園藝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和名譽理事長,農業部第一屆果樹專家顧問組成員,曾獲得山東省科技成果獎多項。1984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生平的宿願。

主要論著

1 陸秋農,趙大鵬,吳國祥.煙臺蘋果的霜害.農業學報.1957,8(1):223~228
2 陸秋農,鮑書鼎,冠福惠.試談蘋果的樹體結構.山東林學會編果樹學術討論參考資料.1962(1):46~53
3 陸秋農,賈元淑,丁少華等.蘋果幼樹適齡結果早期豐產的研究.中國園藝學會、河南省園林學會編.我國中部地區果樹幼樹樣板田工作座談會資料彙編.1965:81~91
4 陸秋農.關於故道蘋果幼樹整形修剪問題.園藝學報.1965(4):183~184
5 陸秋農(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山東果樹的修剪.中國農業科學.1977 (2):30~33
6 陸秋農,李震三.提高紅星蘋果質量研究.中國農業科學.1978(2):61~65
7 陸秋農,丁少華(山東果樹資源調查隊).山東果樹資源概況.山東農業科學.1979(2):27~32
8 陸秋農譯.B9和GA3對金帥花芽分化生長和結實的影響.山東果樹(譯叢).1980(1):45~49,等等。

主要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十分重視農作物資源的清查與保護。1950年,陸秋農首次參加華東森林資源調查,編寫了膠東果樹資源調查報告,積累了果樹分類、品種鑑定、自然環境考察等基礎知識,經受了鍛鍊。為了進一步查實山東果樹資源,貫徹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的要求,從1958年起,陸秋農與李一鶚主持山東果樹資源普查,他和調查隊員一起,白天深入現場調查、訪問,晚上查閱文獻、整理記錄、翻檢標本。從春至冬,背負行囊,走遍整個山東半島,到1960年基本摸清了山東果樹資源分屬16科、34屬、約90個以上的種和變種,計3000多個品種及類型。由於當時經費困難,未能及時完成果樹志的編撰。但他對資源整理工作長期堅持不懈,竭力保存絕大部分原始調查檔案,還繼續注意核實、收集和研究。“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在有關同志的支持下,他不斷向省里有關部門及領導呼籲,應繼續完成編撰果樹志的工作。直到1987年終於獲得了省負責同志的支持,委託他主持、組織省內幾十位果樹專家參加,經過再一次複查、清理,終於在1995年完成了《山東果樹志》的編撰、出版任務。早在50年代中期,蘋果在全國大部分省、區掀起發展高潮,但由於未注意品種、砧木的區域化,西北地區因凍、旱,長江下游由於濕熱,大多沒有成功。70年代初,為了探討中國優質蘋果適栽生產基地,受中國農林科學院委託,陸秋農與蒲富慎、學士釗等人先後考察了陝西的秦嶺北麓、渭北黃土高原、甘肅天水地區、四川阿壩、涼山等自治州和昆明市郊,並和李震三等考察了渤海灣老產區、黃河故道和江南部分產區,通過實地考察和收集各地的大量資料,經反覆探討和比較研究後,在《中國農業科學》(1980)發表了題為“我國蘋果自然區劃與生態因子”的論文,指出在年平均溫度8~17℃範圍內,高寒地區宜選用抗寒品種和抗寒砧木;低緯度地區選擇相適宜的高海拔,並提出了①極北寒地中小蘋果栽培區;②北、西部乾寒蘋果栽培區;③西北冷涼半乾蘋果栽培區;④渤海灣溫涼半濕蘋果栽培區;⑤中部溫潤蘋果栽培區;⑥西南高山涼濕蘋果栽培區;⑦南部暖濕蘋果栽培區。後來又發表了“略論中國南方蘋果的栽培”(1996),這對因地制宜發展蘋果具有科學指導作用。在此基礎上,1982年陸秋農與賈定賢承擔了主編《中國果樹志·蘋果卷》的任務,於1997年完成審定。

技術成就

從50年代起,蘋果生產中創高產,重產量、輕管理、忽視質量的問題長期存在於廣大果農和部分幹部中,60年代後期,蘋果質量問題日愈突出,出口受挫。提高蘋果質量的呼籲受到領導部門的重視。1973年中央召開提高外銷蘋果質量會議後,陸秋農、李震三等受命組織全國提高蘋果質量技術研究協作組,開展了根據高產穩產經驗探討提高質量的土肥水技術、不同生態條件與蘋果質量的關係、套用生長調節劑對改進蘋果質量效應的研究。在1977年協作組工作結束後,又繼續研究影響蘋果質量的部分機理。通過近10年的工作,明確了增施鉀肥可以改善果實著色,而過量施用易使果實過大而早熟,降低其耐貯性,成熟紅星果實中所含N∶K以4∶6為宜;果實成熟前,當地日較差大於10℃,而夜溫則應低於17℃時,有利於紅色生成。如當時日最高溫度大於30℃,則即使已著紅色的果實也會褪淡、變暗;增施磷肥則可減輕增鉀而導致的早熟、易綿,還可增進果實風味。據此,提出各地應根據當地夏季氣溫高低,在使用時增減其用量。同時,還明確了B9之所以能增加果實硬度是由於它延緩了果實胴部表皮以下細胞的膨大速率。為了提高元師系果實的果形指數,1980年,陸秋農首先從美國引進普洛馬林(BA+GA4+7),進行使用方法和機理研究,發現果實細胞分裂時,果頂細胞分裂有滯後現象,噴施普洛馬林後,可以增加果頂細胞分裂,並促進其加長生長,從而可以增大果頂縱向生長率,提高果形指數。他提出B9施用期宜早的建議,並發表了“蘋果果實發育研究初報”、《生長調節劑在果樹上的套用》等論文和專著,對國內開展果樹生長調節劑的套用研究有一定指導意義。在長期工作實踐中,陸秋農勤於學習,善於積累資料。在蘋果栽培研究方面,他理論基礎紮實,實踐經驗豐富,知識面廣。1990年任《園藝學報》編委以來,認真對待他經手的每一篇稿件,肯定優點,指出不足,並提出具體的意見或建議,使作者不論稿件能否發表,都能從專家審稿意見中得到有益的啟示,同時對稿件提出明確的處理意見,以便於編輯部採納。針對一段時期稿件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陸秋農主動向編輯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為編輯部和編委會進一步改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