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陸渡在秦至西漢時,屬會稽郡;東漢至齊時,屬吳郡。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屬吳郡崑山縣惠安鄉。唐及五代時,隸屬未變。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見郟亶《吳門水利書》稱崑山之東,地名太倉,陸渡隨屬。
明弘治十年(1497年),劃
崑山之新安、惠安、湖川三鄉,嘉定之樂智、循義二鄉的一部分和常熟之雙鳳鄉,建立太倉州,陸渡隨屬。
清
雍正二年(1724年),升太倉為江蘇直隸州,轄鎮洋、崇明、嘉定和寶山四縣,陸渡地屬鎮洋縣。宣統二年(1910年),實行城鄉自治,籌備自治公所,太倉州、鎮洋縣劃為1市24鄉,陸渡始建鄉制,隸屬鎮洋縣。
辛亥革命爆發後,太倉州、鎮洋縣奉令合併,初稱“太鎮”、繼稱“太倉州”。
民國元年(1912年)1月,江蘇都督府頒發印信,定名為太倉縣。陸渡橋鄉建自治公所,隸太倉縣。民國16年,北伐軍進駐太倉,自治公所改稱行政局,隸屬未變。
民國18年8月,實行區、鄉鎮建制,全縣設9區,50鎮,358鄉,陸渡橋鄉隸屬第一區(城區),同時,行政局改稱鄉公所。
民國24年(1935年),現陸渡境內的橫瀝鄉隸屬第一區(城區),陸渡橋、紅廟和長橋三鄉隸屬第二區(瀏河區)。
民國26年11月,日軍侵占太倉,陸渡橋成立維持會,旋改稱自治會,隸屬未變。民國28年8月,全縣設26個鄉鎮,改稱鄉、鎮公所,隸偽太倉縣公署。
翌年7月,26個鄉鎮改稱偽區署。陸渡橋設偽區署,隸屬未變。
民國30年1月,又改26區署為6區、94鄉鎮。現境陸渡橋、長橋和橫瀝三個鄉隸第一區(城區)管轄,紅廟鄉屬第二區(瀏河區)管轄。
同年7月,日偽“清鄉”,實行封鎖,將劉新、陳行、陸渡橋、南郊、平岡、東阜、慈善、橫瀝、長橋、張涇、石橋和劉南12個鄉鎮的全部和海塘、瀏河、西新、東郊及柴行5個鄉鎮的一部分,劃給偽上海特別市代管(至民國34年7月,上述鄉鎮歸還太倉縣)。民國31年,調整區轄鄉鎮,現境域的陸渡橋、長橋兩鄉屬第二區(瀏河區)管轄;紅廟、橫瀝兩鄉屬第一區(城區)管轄。
民國34年(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恢復抗戰前6區、93鄉鎮建制,現陸渡境域的鄉隸屬關係未變。翌年10月,陸渡橋和長橋合併為陸渡橋鄉;紅廟和花橋合併為花橋鄉,隸屬未變。
1949年5月13日,陸渡橋解放,太倉縣人民政府派員接收舊政府,建陸渡鄉人民政府(地名始稱陸渡)。同年11年,縣決定陸渡設區,直屬縣人民政府管轄。
1954年8月,撤陸渡區建制,所轄鄉鎮分別劃歸瀏河區、城區管轄。1956年夏,小鄉並中鄉,陸渡、長橋、長春(原名紅廟)和橫瀝四個小鄉合併,稱陸渡鄉(中鄉)。隸瀏河區。翌年7月,撤區並鄉,縣將新塘鄉(中鄉)的6個自然村和花橋鄉(中鄉,現名板橋)的小橋村與陸渡鄉合併,稱陸渡鄉(大鄉),直屬縣人民政府管轄。
1958年9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陸渡鄉於9月23日成立民眾人民公社,翌年1月12日更名為陸渡人民公社。1981年9月,設陸渡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隸屬未變。
1983年7月,行政體制改革,實行政社分設,恢復公社化前的鄉村建制。撤銷人民公社,建陸渡鄉,隸屬未變。
1993年1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鄉建制,建陸渡鎮,隸太倉市人民政府管轄。
2011年併入婁東街道,2019年9月設立陸渡街道,陸渡街道管理小橋、岳南、紅廟、橫瀝、洙涇、陸渡6個村民委員會和陸渡、東城、珠江3個居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陸渡東瀕
太倉港口開發區,西臨
太倉經濟開發區,南接上海市嘉定區婁塘鎮、唐行鎮,北與板橋鎮(原名花橋)、新塘鎮接壤。東西和南北最大直線距離分別為8.7公里和5公里。總面積25.03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地處北緯31°41′,東經121°10′。
地形地貌
陸渡地處長江下游沖積平原,境內地勢平坦,地面高程在4.15~4.74米之間(基準∶以吳淞為零點,下同)。河道縱橫密布,新瀏河在鎮境南部自西向東經瀏河鎮直入長江;十八港、江申涇、茜步涇、石頭塘自西向東縱貫鎮境南北。
太瀏公路在鎮區北部自西向東分別與204國道(亦稱滬宜公路)、滬太公路相銜接;鎮區飛滬路北起太瀏公路向南過婁陸大橋與嘉陸公路相接,抵嘉定經滬嘉高速公路直達上海;鎮境以東的長橋、西面的橫瀝橋西首向北連線牌新長公路、毛板公路,可達市(縣)內腹地新塘、牌樓、岳王、板橋、新毛等鎮,水陸交通便捷。
氣候條件
陸渡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5.3℃,年降水量1083毫米,日照2015小時,無霜期231天,自然條件優越,但夏秋季節有時受颱風和冰雹等災害性氣候的影響。
人口民族
人口
1951年,陸渡區轄13個小鄉,有8067戶,33807人。1954年撤區後,陸渡、洙橋、長橋和紅廟四個小鄉共有2845戶,10860人。1959年全公社有5111戶,17315人。1964年,調整行政區劃,全公社有4921戶,19323人。與1959年相比,總人數淨增2008人。1966年10月,再次調整行政區劃,全公社有3264戶,12588人。1974年,全公社有4109戶,14019人,比1966年又淨增1431人。
70年代末,國家控制人口增長,提倡避孕節育。80年代初,國家繼續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倡少生、優生,落實計畫生育一系列措施,人口出生率開始逐年下降。1989年,全鄉總人口為13767人,比1974年的14019人減少252人。1995年末,全鎮總人口13329人,比1989年減少690人。
民族
陸渡為漢族聚居地區,少量少數民族散居。
2013年末,全市有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傣、黎、傈僳、佤、畲、水、東鄉、納西、達斡爾、仫佬、羌、布朗、仡佬、錫伯、俄羅斯、鄂倫春、赫哲等32個少數民族,527戶、711人(不含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其中以回族、滿族和土家族居多。
經濟發展
2006年,陸渡鎮在市委、市政府和鎮黨委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
導,全面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高舉“發展、富民、創新”的旗幟,切實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突出重點,狠抓關鍵,全鎮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保持了健康有序發展。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58.2億元,銷售收入54.2億元,利稅總額3.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1.66%、22.15%和22.6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43.5億元,占全鎮總量的74.74%。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81億美元,工業固定資產投入7億元。經濟結構漸趨最佳化,稅收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2.3%。
項目開工建設力度加大,開工項目42隻,建築面積44.2萬平方米,竣工項目30隻,保持引進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的良好發展態勢。外向型經濟加快發展。緊環境下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註冊外資10059萬美元,到帳外資2575.2萬美元。新辦項目20隻,呈現投資強度大、科技含量高、開工建設速度快的特點。引進了世界500強企業之一的中玻皮爾金頓特種玻璃項目,總投資4175萬美元,以生產太陽能特種玻璃為主,建成後年銷售可達5億元。腳踏車產業特色明顯,年產腳踏車達到460萬輛。
民營經濟和服務業
民營經濟和服務業發展勢頭趨好。引進民資項目44隻,引進內資3.34億元,到帳資金7.35億元,分別完成年度任務的167.2%和122.5%。民資實現產值16.25億元,銷售收入14.5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4.35%和39.41%。餐飲、娛樂、休閒、房地產等傳統三產服務業穩中有升,現代服務業取得突破。實現三產增加值4.51億元,同比增長41.2%,完成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2.67億元。引進了國際企業商務花園總部經濟項目,總投資1.4億元,向東島、財富國際酒店等在建重點項目取得進展。
加快城市化進程
全國環境優美鎮創建通過國家公示、批准,同時健全了衛生、綠化長效管理制度,成立了由交通、公安、城管等部門組成的交通管理中心,城市綜合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各項實事工程按期完成,重點工程順利推進。中市路提檔改造工程全面竣工通車,工程全長1414米,主車道寬16米,新鋪設污水管道和天然氣管道,所有管線全部入地,路面黑色化,總投資2600多萬元。
中市路向西延伸工程同步實施,十八港橋和路面工程已基本完工。三港農貿市場、第五代壓縮式垃圾中轉房和區中路建設順利竣工。按照水系規劃要求,基本完成了漕塘河、胡介港貫通工程,並投入600萬元用於水環境整治,完成37條河道的疏浚整治,湯涇河等河道綠化景觀工程同步實施。
完成中市路、白雲渡路等主幹道污水管道鋪設,全長15369米,並逐步向小區和其他道路延伸,完成支管道3000米,總投入1500萬元。新福利院建設全面竣工並投入使用,占地13畝,建築面積4300平方米,總投資近1000萬元。拆遷力度進一步加大,包括企業在內共評估了271戶,完成拆遷161戶,總投入7000多萬元。
社會
教育
明清時期盛行私塾。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陸渡建初等國小堂,謂新學。宣統三年,改為初等國小。民國時,實行縣、鄉分級辦學,至民國38年(1949年)初,陸渡境內有國小7所,學生523人,教職工20人。
解放後,陸渡於1954年試辦幼兒教育,1958年創辦陸渡初級中學,1964年創辦耕讀國小(後轉為民辦國小),到1985年普及初等義務教育。1988年起,又先後建陸渡中心幼稚園、陸渡中心託兒所。進入90年代,在鎮黨委、鎮政府的關懷、重視下,為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先後投入600多萬元及大量人力、物力。
將分散的陸渡幼托中心、國小、中學、
成人教育和黨校陸續遷至新鎮區中市街西段北側的教育區,1993年8月,隆重舉行落成剪彩典禮。
同年10月,《人民日報》、《中國建設報》先後對此作了報導。至1995年陸渡已有中學1所,15個班(包括職高班),學生616人,教職工61人;國小5所,32個班,學生991人,教職工79人,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畢業生直升國中,國中畢業生的升學率名列太倉市前8名。
文化
鎮上還相繼建造了
文化站、
影劇院、廣播電視中心、卡拉OK廳、舞廳等文化娛樂設施。電視機已普及到戶,廣播電視中心在鎮區為各家各戶安裝電視終端,開通了集鎮閉路電視。
衛生
截至1995年底,陸渡衛生院占地4903平方米,建築面積1560平方米(其中,醫療用房1350平方米),門診部設有西醫內外科、中醫內外科、口腔科、理療科、兒保科、放射科、防疫科、檢驗科、皮膚科等14個科室,住院部設有婦產科、治療室、臨產室、搶救室等5個科室,總服務項目有20多項,醫務人員總數28名,其中,主治醫師7名,醫(護)士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