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橋村生活水平
陸橋村2009年實現工業銷售1.2118億元,農民年
純收入1.88萬元。陸橋村2009全年村級收入696萬元,總支出497萬元。
近年來,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和群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村先後獲得了“江蘇省衛生村,江蘇省文明村,無錫市文明村,江陰市文明村,無錫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綠色家園村”等榮譽稱號。
2004年我村投入資金50多萬元,鋪設柏油路近2萬平方米,使各自然村都實行了道路黑色化。2005年我村投入資金135萬元,全村戶戶通上長江自來水,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2006-2007年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在上頭巷、周家浜二個
自然村整治過程中,投入各項整治資金130多萬元。2008年又建設環村林帶。2008年投入100多萬元對集鎮區域進行環境整治。2009年在周家浜、龔巷上進行新農村整治。翻建2座橋樑,新建2條道路。2010年興建宜文休閒廣場。村總支委組織了一支長效保潔隊伍,以保持全村村民居住環境整潔,河道清潔無雜物,每年投入了資金12萬元。為做好綜合防治工作該村投入資金5萬元為民每戶安裝了無線紅外報警器。我村每年為60歲以上老年人每人發放慰問金1200-1800元,每年發放慰問金近70萬元。村民的醫療保險費每年有村集體負擔,並能積極支持鎮公益事業的發展。
陸橋村地名來歷及歷史沿革
陸橋村:是緊靠陸家橋自然鎮得名。
該村於1927年屬陸橋鎮2、3、9、11保,1945年10月屬陸橋鎮3、7、9保,1948年4月為應天鄉,解放初為澄東區應天鄉,1949年10月分屬陸橋鄉民主村、慈航村,1955年辦初級社,1956年為陸橋鄉第二高級社,1958年9月為陸橋人民公社2社,1959年9月為隸屬17大隊,1961年分設19大隊,1982年2月改為陸橋大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陸橋村民委員會,1991年4月為陸橋鎮陸橋村民委員會。2001年6月為華士鎮陸橋村。2002年3月宜文村與陸橋村合併稱為陸橋村。陸家基:以姓陸氏得名。
該村1927年屬陸橋鄉2保,1945年10月為陸橋鎮2保,1949年10月為陸橋鄉新民村,1955年建初級社,1956年為陸橋鄉第2高級社,1958年為陸橋公社2社,1959年9月為陸橋公社17大隊2隊,1961年為陸橋公社19大隊1隊,1972年1隊分為1、11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陸橋村1、11組,1991年為陸橋鎮陸橋村1、11組。2001年6月為華士鎮陸橋村1、11組。
油車基:該村原先曾開過油車(油坊)而得名。
該村於1927年屬陸橋鄉3保,1945年10月為陸橋鎮3保,1949年10月為陸橋鄉新民村,1955年建初級社,1956年為陸橋鄉2社,1958年為陸橋公社2社,1959年9月為陸橋公社17大隊12隊,1961年為陸橋公社19大隊2、3隊,1982年2月改為陸橋大隊2、3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陸橋村2、3組,1991年為陸橋鎮陸橋村2、3組。2001年6月為華士鎮陸橋村2、3組。
李家弄:原名河頭浜。原陸橋鎮西巷門外面有條弄是李姓家族的,後將此弄定村名。
該村於1927年屬陸橋鄉2保,1945年10月為陸橋鎮3保,1949年10月為陸橋鄉新民村,1955年建初級社,1956年為陸橋鄉第二高級社,1958年為陸橋公社2社,1959年9月為陸橋公社17大隊13隊,1961年為陸橋公社19大隊4隊,1982年2月改為陸橋大隊4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陸橋村4組,1991年4月為陸橋鎮陸橋村4組。2001年6月為華士鎮陸橋村4組。
壩里:該村北面有條壩,出入陸橋街鎮,顧名壩裡頭,後改稱壩里。
該村於1927年屬陸橋鄉2保,1945年10月為陸橋鎮3保,1949年10月為陸橋鄉新民村,1955年建初級社,1956年為陸橋鄉第2高級社社,1958年為陸橋公社2社,1959年9月為陸橋公社17大隊13隊,1961年為陸橋公社19大隊5隊,1982年2月改為陸橋大隊5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陸橋村5組,1991年為陸橋鎮陸橋村5組。2001年6月為華士鎮陸橋村5組。
上頭巷:位於便宜河上頭而得名。
該村於1927年屬陸橋鄉9保,1945年10月為陸橋鎮7保,1948年4月為應天鄉一部分,解放初為澄東區應天鄉,1949年10月為陸橋鄉慈航村,1955年建初級社,1956年為陸橋鄉2社,1958年為陸橋公社2社,1959年9月為陸橋公社17大隊14隊,1961年為陸橋公社19大隊6、7隊,1982年2月改為陸橋大隊6、7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陸橋村民委員會6、7組,1991年為陸橋鎮陸橋村民委員會第6、7村民小組。2001年6月為華士鎮陸橋村6、7組。
周家浜:以居戶多姓周,且村落便宜河浜口得名。
該村於1927年屬陸橋鄉1保,1945年10月為陸橋鎮9保,1949年4月屬應天鄉,1949年10月為陸橋鄉慈航村,1955年建初級社,1956年為陸橋鄉2社,1958年為陸橋公社2社,1959年9月為陸橋公社17大隊15隊,1961年為陸橋公社19大隊8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陸橋村8組,1991年為陸橋鎮陸橋村第八組。2001年6月為華士鎮陸橋村8組。
金家巷:以姓金氏得名。
該村於1927年屬陸橋鄉11保,1945年10月為陸橋鎮9保,1949年10月為陸橋鄉慈航村,1955年建初級社,1956年為陸橋鄉2社,1958年為陸橋公社2社,1959年9月為陸橋公社17大隊15隊,1961年為陸橋公社19大隊9隊,1982年2月改為陸橋大隊9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陸橋村9組,1991年為陸橋鎮陸橋村9組。2001年6月為華士鎮陸橋村9組。龔巷上:以姓龔氏得名。
1961年為陸橋公社19大隊10隊,1982年2月改為陸橋大隊10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陸橋村民委員會10組,1991年為陸橋鎮陸橋村民委員會第10村民小組。2001年6月為華士鎮陸橋村10組。
橋西:該村有座木橋,村在橋之西而得村名。
該村於1927年屬陸橋鄉12保,1945年10月為陸橋鎮9保,1949年4月為應天鄉一部分,是年10月為陸橋鄉民主村,1950年10月屬祝南鄉民主村,1955年建初級社,1956年為河塘鄉8社,1957年9月為陸橋鄉13社,1958年9月為陸橋人民公社13社,1959年9月為陸橋公社3大隊1、2隊,1982年2月改為宜文大隊1、2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宜文村1、2組,1991年4月為陸橋鎮宜文村1、2組。2001年6月為華士鎮宜文村1、2組。2002年3月為華士鎮陸橋村12、13組。
華家:以姓華氏得名。
1959年為陸橋公社3大隊3隊,1982年2月改為宜文大隊3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宜文村3組,1991年4月為陸橋鎮宜文村3組。2001年6月為華士鎮宜文村3組。2002年3月為華士鎮陸橋村14組。
老大房:祖先生六個兒子,老大在此定居而得名。
該村於1927年屬陸橋鄉12保,1945年10月為陸橋鎮9保,1949年4月為應天鄉一部分,1949年10月為陸橋鄉民主村,1950年10月屬祝南鄉民主村,1955年建初級社,1956年為河塘鄉8社,1957年9月屬陸橋鄉13社,1958年9月為陸橋人民公社13社,1959年為陸橋公社3大隊4隊,1982年2月改為宜文大隊4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宜文村4組,1991年4月為陸橋鎮宜文村4組。2001年6月為華士鎮宜文村4組。2002年3月為華士鎮陸橋村15組。南房巷:由宋代應龍公提名。
該村於1927年屬陸橋鄉12保,1945年為陸橋鎮9保,1949年4月為應天鄉一部分,是年10月為陸橋鄉民主村,1950年10月屬祝南鄉民主村,1955年建初級社,1956年為河塘鄉8社,1957年9月為陸橋鄉13社,1958年9月為陸橋人民公社13社,1959年為陸橋公社3大隊5、6隊,1982年2月改為宜文大隊5、6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宜文村5、6組,1991年4月為陸橋鎮宜文村5、6組。2001年6月為華士鎮宜文村5、6組。2002年3月為華士鎮陸橋村16、17組。
東房巷:該村在宜文自然村之東而得名。
該村於1927年屬陸橋鄉13保,1945年10月為陸橋鎮11保,1949年4月為應天鄉一部分,是年10月為陸橋鄉民主村,1950年10月屬祝南鄉民主村,1955年建初級社,1956年為河塘鄉8社,1957年9月為陸橋鄉13社,1958年9月為陸橋人民公社13社,1959年9月為陸橋公社3大隊7、9隊,1982年2月改為宜文大隊7、9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宜文村7、9組,1991年4月為陸橋鎮宜文村7、9組。2001年6月為華士鎮宜文村7、9組。2002年3月為華士鎮陸橋村18、20組。
宜文:龔氏兄弟四個,老二建宅於此為二房,後取以諧音為宜文。
該村於1927年屬陸橋鄉13保,1945年10月為陸橋鎮11保,1948年4月為應天鄉一部分,解放初為澄東區應天鄉,1949年10月為陸橋鄉民主村,1950年10月屬祝南鄉民主村,1955年建初級社,1956年為河塘鄉8社,1957年9月為陸橋鄉13社,1958年9月為陸橋人民公社13社,1959年9月為陸橋公社3大隊7、8隊,1982年2月改為宜文大隊7、8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宜文村民委員會7、8村民小組,1991年4月為陸橋鎮宜文村民委員會第7、8村民小組。2001年6月為華士鎮宜文村7、8組。2002年3月為華士鎮陸橋村18、19組。顧家巷:據傳該村祖先與媳婦作風不好,稱扒灰灣。後糾名灰扒灣。因俗,又據該村均姓顧,值此便雅名顧家巷。
該村於1927年屬陸橋鄉13保,1945年10月為陸橋鎮11保,1949年4月為應天鄉一部分,是年10月為陸橋鄉西民村,1950年10月屬祝南鄉西民村,1955年建初級社,1956年為河塘鄉8社,1957年9月為陸橋鄉13社,1958年9月為陸橋人民公社13社,1959年9月為陸橋公社3大隊10隊,1982年2月改為宜文大隊10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宜文村10組,1991年為陸橋鎮宜文村10組。2001年6月為華士鎮宜文村10組。2002年3月為華士鎮陸橋村21組。
麵店巷:該村原開設麵店,以此定名。
該村於1927年屬陸橋鄉13保,1945年10月為陸橋鎮11保,1949年4月為應天鄉一部分,是年10月為陸橋鄉民主村,1950年10月屬祝南鄉民主村,1955年建初級社,1956年為河塘鄉8社,1957年9月為陸橋鄉13社,1958年9月為陸橋人民公社13社,1959年9月為陸橋公社3大隊11隊,1982年2月改為宜文大隊11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宜文村11組,1991年4月為陸橋鎮宜文村11組。2001年6月為華士鎮宜文村11組。2002年3月為華士鎮陸橋村22組。
野場上:該村位於野場上(打穀場)而得名。原麵店巷、顧家巷村民在野場上新建房屋擴展自然村範圍。由於一個隊社員比較多, 1982年分田到戶後宜文大隊11隊分為11、12、13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宜文村11、12、13組,1991年4月為陸橋鎮宜文村11、12、13組。2001年6月為華士鎮宜文村11、12、13組。2002年3月為華士鎮陸橋村22、23、24組。
宜文村:以轄區內宜文自然村得名。
該村於1927年屬陸橋鄉12保、13保,1945年改為9保、11保,1948年4月為應天鄉一部分,解放初為澄東區應天鄉,1949年10月為陸橋鄉民主村,1950年10月屬祝南鄉民主村、西民村,1955年建初級社,1956年為河塘鄉8社,1957年9月為陸橋鄉13社,1958年9月為陸橋人民公社13社,1959年9月為陸橋公社3大隊,1982年2月改為宜文大隊。1984年3月為陸橋鄉宜文村民委員會,1991年4月為陸橋鎮宜文村民委員會。2001年6月為華士鎮宜文村。2002年3月宜文村與陸橋村合併稱為陸橋村。
現況
為了美化農村環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2006年陸橋村投資130多萬元,對上頭巷、周家浜、金家巷自然村牆面進行粉刷;在村委新建了籃球場,桌球室,老年活動室;在上頭巷北新建了一片1500多平方米的活動場地,安裝了十套活動器材;並為全村800多戶村民安裝了無線遙控紅外防盜報警器,通過整治,使老村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