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星垣(1905—1991),蠶業教育家,蠶的遺傳育種學家。在蠶的良種繁育,培養優良蠶品種,蠶的生態、生理、遺傳和育種理論的研究,以及培養蠶業高級科技人才等方面,成果纍纍,為發展我國蠶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星垣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地:江蘇 江陰
- 出生日期:1905年12月26日
- 逝世日期:1991年3月24日
- 職業:蠶業教育家,蠶的遺傳育種學家
- 主要成就:蠶的良種繁育
蠶的生態、生理、遺傳和育種理論
人物評價,主要論著,簡介,人物生平,人物履歷,建立全國第一個原蠶飼育區,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育成夏秋蠶當家新品種,致力教育培養人才,辭世,
人物評價
陸星垣曾被推選為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他是民盟中央委員,在晚年又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是一位對祖國、對黨、對蠶桑事業忠心耿耿、數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的學者。他對助手們說:“我不想圖什麼,只想爭時間,再多為國家培養一些人才,為祖國的‘四化’多作些貢獻”。這是他的肺腑之言,體現了一位老教授的愛國熱情和高尚情操,值得稱頌。
主要論著
1 陸星垣.蠶體生理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2 陸星垣.蠶種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3 Lu S Y .Factors affecting length of the gestation period of cattle (陸星垣.影響乳牛懷胎長短的因素).美國依阿華州農工學院(Iowa State College)碩士論文,1947.
4 Lu S Y.Earlyte Sting as a means of evalusting F1 hetarosis between inbred lines of drosophea melenogaster(陸星垣.果蠅早代試測F1雜交優勢研究).博士論文,1949.(Iowa State College Jour.Sci.1951(25).載於美國依阿華農工學院《科學》雜誌1951年第25期.)
5 陸星垣.蘇聯養蠶薄飼多回給桑法的理論根據.蠶絲通訊,1954(1).
6 陸星垣.蠶蛾一雌交多雄的生殖生理.蠶絲通報,1956(3).
7 陸星垣.(沄翰×沄文)×(華八×華九)四元雜交種試驗.浙江省農業廳特產局蠶桑試驗場資料,1956.
8 陸星垣.在農村條件下稚蠶防乾紙育和薄飼多回育的比較試驗.浙江農學院學報,1956(2).
9 陸星垣,鄭蘅,吳夢笙合譯.養蠶學.北京:財經出版社,1957.
10 陸星垣.關於農村養蠶法的討論.蠶絲通報,1957(2).
11 陸星垣,蔣猷龍,丘懋涌合譯.蠶種生產技術.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
12 陸星垣,戚隆乾.家蠶壯蠶期給桑量對絲繭質的影響.蠶絲科學通訊,1958(4).
13 陸星垣.合理分批養蠶,力爭秋蠶全面豐收.蠶桑通報,1959(4).
14 陸星垣,許心仁.家蠶夏秋蠶專用品種選育經過和性狀介紹.浙江農業大學、浙江農科院1960年科學研究資料彙編.
15 陸星垣主編.家蠶良種繁育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61.
16 陸星垣.從家蠶育種討論定向培養問題.1961年遺傳學討論集.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1.
17 陸星垣,許心仁.家蠶夏秋蠶專用品種“603”和“浙2”的育成及其雜交生產試驗.浙江蠶桑學會,1962年年會論文集.
18 陸星垣,馮家新,李大楠.家蠶“306”品種越冬的研究I,Ⅱ.蠶業科學,1963(1).
19 陸星垣,李大楠,楊明觀.家蠶繭層量、繭長闊率的遺傳率估計.蠶業科學,1963(3).
20 陸星垣.家蠶育種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
21 陸星垣,許心仁,邵月華.家蠶品種復壯途徑的探討.浙江農業大學.浙江農科院科學研究資料彙編,1968.
22 陸星垣.夏秋蠶品種“浙農1號”的育成.蠶桑通報,1977(4).
23 陸星垣,楊明觀.關於家蠶的斑紋自然突變體黑色斑遺傳.遺傳學報,1979(1).
24 陸星垣.家蠶夏秋蠶品種“浙農1號”育成的技術分析.蠶業科學,1979(1).
25 陸星垣等.家蠶遺傳育種學(共20章,陸星垣執筆6章).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26 陸星垣,楊明觀.家蠶數量性狀遺傳規律研究.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81(1).
27 陸星垣主編.家蠶良種繁育與育種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28 陸星垣.八十年來桑蠶遺傳學的進展·孟德爾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29 陸星垣主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蠶業卷.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
30 陸星垣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蠶業分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
簡介
陸星垣,江蘇省江陰縣人。1905年12月26日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他在南菁中學讀書時,成績在班內名列前茅,連年獲得減免學費的獎勵。當時,他受“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首先在南菁中學提出抵制日貨,並組織同學到茶館講演,揭露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受到同學們的愛戴,被推選為學生會會長。中學畢業,因成績優異,學校準備保送他到金陵大學攻讀棉作專業,希望畢業後能回校指導植棉技術。由於金陵大學是教會學校,陸星垣婉辭了校長的好意,而考入國立東南大學(後改為中央大學)農科。學習期間,帝國主義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他又積極投入反帝鬥爭,曾到南京英商怡和洋行開設的工廠發動工人罷工。同年暑假,東南大學農科主任鄒秉文組織包括陸星垣在內的農墾調查團,參加唐啟於教授領導的農業經濟組,對黃河河套一帶進行調查。陸星垣在調查過程中,對發展中國西北農業經濟提了一些建設性意見。1927年,北伐戰爭逼近南京,東南大學被迫停課,他先後去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南京蠶種場養蠶,並學習制種;去鎮江蠶種場進行春蠶種母蛾檢查,並養秋蠶,生產一代雜種,實習冷藏浸酸。通過這一年緊張的工作,基本掌握了養蠶制種整套知識和技能,對他以後從事蠶業教育和科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人物生平
1905年12月26日 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
1923年 畢業於江蘇省公立南菁中學。
1928年 畢業於中央大學農科。
1929年1月—1937年10月 歷任鎮江裕民蠶種場技師,鎮江均益農產育種公司總技師兼蠶種部主任,鎮江合作蠶種場總技師兼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鎮江女子蠶業學校教務主任。
1938年7月—1939年7月 任四川樂山蠶種場督導員。
1940年12月—1945年6月 任雲南大學農學院蠶桑專修科副主任、主任。
1946年1月—1949年10月 赴美國衣阿華州州立農工學院留學獲碩士、博士學位。
1949年11月—1952年12月 任教於浙江大學農學院蠶桑系兼浙江省農林廳蠶桑試驗場副場長。
1953年1月—1960年7月 任教於浙江農學院蠶桑系,被聘為教授。
1960年8月 任浙江農業大學教授兼蠶桑系副系主任。
1991年3月24日 病逝於浙江杭州。
人物履歷
1928年7月,他畢業於中央大學蠶桑系,受聘任浙江大學農學院蠶桑系助教,翌年改任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鎮江女子蠶業學校教務主任及該會所屬蠶種場的技師、總技師、場長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江浙等地相繼淪陷,華東蠶業受到嚴重摧殘。1937年11月他輾轉去內地,歷任四川蠶絲試驗場技師、雲南大學蠶桑科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可是,舊中國的雲南大學,不僅缺少開展蠶業科研工作的基本儀器、設備和參考資料,甚至連一間像樣的蠶室也沒有。他認為中國落後、貧困的原因,是科學技術落後,決心出國深造,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報效祖國、造福人民。
1945年中華農學會選拔公費留美學生,他被錄取,進入美國依阿華州立農工學院,在研究生院攻讀遺傳育種。經過3年半的刻苦學習先後取得了碩士、博士學位,受到了導師的青睞,安排他在州立農業試驗場繼續從事遺傳育種工作。在美國,雖然有完善的實驗設備,優厚的生活待遇,為許多科學工作者嚮往,但陸星垣日夜思念的是祖國蠶桑事業的發展。
1949年,他從電台廣播和國內親朋好友的書信中,得知祖國大部省、區已經解放,感到興奮和欣慰,決心回歸祖國。這時,他收到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的聘書,真是高興萬分。一天他從報紙上看到“戈登將軍號”輪船將前往上海撤回美國僑民,去程可搭載旅客。可是美國政府只同意賣給中國留學生到香港的船票。船抵香港時,廣州尚未解放,只有繞道天津,再從天津到杭州。陸星垣在香港時,巧遇中央大學同學尹良瑩。當時,尹任台灣中國蠶絲公司經理,邀他去台灣任副經理。陸星垣毅然謝絕了尹的邀請。後來經香港一個進步組織的幫助,搞到開往天津的船票。幾經周折,終於於1949年11月到達杭州。後來想起此事,他深有感慨地說:“那時我選擇了一條光明大道,非常正確,否則,一步之差將鑄成千古恨。”
建立全國第一個原蠶飼育區
陸星垣回國後,任浙江大學農學院蠶桑系教授。1950—1953年12月兼任浙江省農林廳蠶業改進所蠶桑試驗場業務副場長。當時浙江蠶種不足,要從雲南草壩調入,但云南蠶種在浙江往往孵化不齊,蠶農不願購買,嚴重影響了浙江的蠶業生產。陸星垣經反覆研究,終於找到了孵化不齊的原因,是當時交通不便,雲南到浙江,必須經香港——上海,再轉運到杭州,運輸路程長,接觸高溫時間過久,蠶種解除滯育慢所致。他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及時向生產部門提出了延長蠶種冷藏日期的建議,保證了蠶種的正常孵化,提高了孵化率,解決了當時生產上的難題。浙江是全國蠶桑重點產區,蠶種需求量大,但當時蠶種生產能力不足,為了解決缺種問題,1950年他和朱新予聯合提出利用農村的桑園和養蠶設備辦原蠶飼育區來生產蠶種的大膽構想。他會同蠶業改進所所長徐恭慧、副所長郭頌銘、蠶種科長陳慕林以及蠶種場的徐淡人等,去德清、湖州、南潯等農村實地考察。回杭後經反覆論證,選定德清縣新市區的水北鄉作為原蠶飼育區試點,並組織技術力量加強指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終於獲得了成功。這樣,由蠶農飼育原蠶,國家收購種繭繁育蠶種的我國第一個原蠶飼育區建立起來了。這對大量繁育優良蠶種,保障蠶種供應,在當時起了很大作用。
全國第一個原蠶飼育區建成以後,獲得了明顯的經濟效果,有了這一成功經驗,為進一步解決缺種困難,又與郭頌銘、陳慕林趕赴嵊縣、諸暨等地農村考察,在嵊縣的東鄉和北鄉各辦了一個原蠶飼育區。經過陸星垣等多方奔走,獻計獻策,在短期內就解決了浙江蠶種緊缺的大問題,並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建設蠶種場的資金。以後,四川、廣東、江蘇等地參考浙江的做法,也先後創辦了原蠶飼育區。對繁育優良蠶品種,他還提出要統一規劃、統一質量管理、合理布局、控制蠶病等建議。
50年代初期,在全面學習蘇聯經驗時,農村養蠶推廣蘇聯的“多回、薄飼、高溫感光、快速養蠶法”。餵桑次數多,勞動強度大,桑葉浪費多。陸星垣根據自己在雲南永勝蠶業指導所時試驗的小蠶箱飼育原理,提出了改用“高溫、多濕、密飼、省力養蠶法”,並親自下農村搞試驗,進行技術指導、示範推廣。蠶農們很快地掌握了這一良好的方法,這對提高桑葉的利用率、減少蠶農的勞動強度、提高蠶繭產量,都起了積極作用。
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陸星垣在學術問題上始終尊重客觀事實,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於違反科學的事從來不肯盲從和隨聲附和。1958年“大躍進”運動中,許多地方濫發蠶種;桑樹只採不養,片葉不留,造成桑樹早衰、嚴重缺葉;連續養蠶,消毒不夠徹底,導致蠶病大量發生,甚至成批死亡,使蠶農和國家受到嚴重損失。陸星垣非常痛心,向有關方面提出養蠶奪高產的3條意見:第一,養蠶環境要徹底消毒,杜絕病源;第二,要讓蠶吃足桑葉;第三,對桑樹要采養結合,保持樹勢,才能連年保豐收,並指出片葉不留的做法無異於“殺雞取蛋”。當時,甚至還有人提出:“蠶吃百樣草,無葉保豐收”的錯誤口號。他一一進行說理批評。有人批評他“保守”、“右傾”,讓他到肖山戴村公社幾個生產隊去總結包心菜養蠶創高產的經驗。但他看到的是桑樹衰敗無葉,形同枯柴,成批的蠶在蠶匾內到處亂爬,極度飢餓,也不吃包心菜葉。他堅持真理、尊重事實,據實向當時浙江省農業廳廳長張敬堂匯報,並積極地提出“分批養蠶,嚴格消毒,預防蠶病,爭取豐收”的建議,得到農業廳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終於糾正了農村蠶桑生產上的浮誇風。
為了解決當時夏秋蠶品種“306”經常大量發生白死卵的問題,他又立即與助手們一起,對該品種卵的越冬時間長短與白死卵發生的關係等進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春繁秋用,秋繁春用,縮短卵期,延長秋制種人工越夏時間,防止過早解除滯育”等對策,為生產上解決了一大難題。同時,與浙江省蠶研所合作育成了夏秋蠶新品種“603”,與廣東的“東34”配成雜交種。70年代初,在江蘇、浙江大面積推廣,對提高蠶繭的產量和質量、增加蠶農的收入,發揮過積極作用。
為發展祖國的蠶桑生產,他不辭勞苦,不遺餘力。1963年,陸星垣教授已年近花甲,仍愉快地接受當時農墾部長王震的邀請,擔任新疆蠶業考察團團長,千里迢迢前往新疆,考察了烏魯木齊、石河子、奎屯、伊寧、阿克蘇等地,並和同去的教授、專家共同研究蠶業發展規劃,為新疆的蠶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育成夏秋蠶當家新品種
“文化大革命”中,陸星垣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但他仍然關心浙江的蠶桑生產。當時浙江夏秋期桑葉生長旺盛,尚未充分利用,因為沒有一個理想的抗高溫多濕的夏秋蠶品種。他下決心要改變這個面貌,要使夏秋蠶期3期的繭產量超春繭,大幅度提高浙江蠶繭產量。他剛從被“審查”的逆境中“解決”出來,就立即收集蠶種原始材料,開展工作。為了培養出能抗高溫多濕的夏秋蠶新品種,育種室設定了高溫多濕(30℃,相對濕度90%)環境。他經常親臨蠶室,參加飼養工作並觀察蠶的生活習性,記載有關生長發育情況,分析研究,經過3年11代的精心選育,終於育成了強壯好養、高產優質的夏秋蠶新品種“浙農1號”,再經比較試驗,獲得與“蘇12”配對的最佳組合,從1976年開始,逐漸推廣。在當時社會秩序還沒有完全恢復,工作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經陸星垣多次測交試驗,終於育成了比當時的當家生產品種“東34×603”和“東34×蘇12”豐產性好的“浙農1號×蘇12”的一代雜種。為了考察該雜交種在農村生產條件下的表現,他又親自到餘杭、嘉興、嵊縣等地10多個生產隊,了解該雜交種的飼養情況,並進行技術指導。因該雜交種具有孵化齊、眠起齊、上蔟齊、好養、高產、優質等特點,深受蠶農歡迎,很快在全省大面積推廣,成為浙江省70年代後半期和80年代夏秋蠶期的當家品種。每年發種量達100多萬盒,占全省夏秋蠶期總發種量的90%以上。推廣“浙農1號×蘇12”後,在同等的飼養條件下,每盒蠶種約可增收20元,100多萬盒蠶種,可增收2000餘萬元。推廣以來,累計為國家創收兩億多元。此項成果獲得浙江省1979年科技成果三等獎,1982年農業部科技成果推廣一等獎和1983年國家科委、農委重大科技成果推廣獎。
此外,陸星垣還對蠶的生態、生理、遺傳和育種理論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單獨或與他人合作發表了38篇論文,對蠶業科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致力教育培養人才
陸星垣從事教育工作60餘年,他對教學工作認真負責,經常向學生介紹自己早年如何參加反帝鬥爭和從海外回到新中國的經歷,進行愛國主義和理想教育,鼓勵學生刻苦學習,奮發圖強,為祖國“四化”貢獻力量。他要求學生學好基礎課,強調自學和獨立思考,激勵學生要有後人超前人的勇氣。他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主張加強生產實習課,讓學生掌握好桑、蠶生產技術的各個環節,提高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還經常帶領學生到生產現場講解,使學生聽、看、練、想相結合,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60年代起,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碩士研究生上,為國家輸送蠶業方面的高級科技人才。80年代末,他又招收蠶業博士研究生。他十分重視研究生的基礎知識和第二外國語;引導學生在打好基礎的同時,逐步熟悉各方面的專題研究材料,要求他們加強專業鍛鍊,學會收集、查閱、鑑別、整理資料,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功。要求研究生制訂出詳細的研究計畫,通過系統深入的試驗研究,然後撰寫學位論文。晚年間,他年高體衰,但對研究生的學習和科研工作,仍堅持具體安排,悉心指導。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他更是認真審閱,慎重修改,做到一絲不苟。1985年他在上海治病期間,一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他審閱了初稿,二稿由他的助手審閱。這位助手由於當時忙於本科生的教學和生產實習,未仔細推敲就同意列印。陸星垣回校後,發現論文在文獻套用與排列上不夠規範,個別問題分析欠妥。答辯委員會的評語雖然尚好,但他還是從頭至尾地對論文作了認真修改,並重新列印,寄給論文評閱人和各答辯委員。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同樣從嚴要求,不講情面。有兩個研究生回家,向公家報銷了不該報銷的差旅費。他發覺後,耐心、嚴肅地作了批評和說服,使這兩個研究生心服口服地退回了多報的費用。
科學發展到近代,學科之間日益互相滲透,對培養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有較大的難度。首先是師資隊伍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想開的課程無法開出。其次,缺少必要的先進儀器和測試手段,使許多實驗無法進行。為此,他從選拔學生、開設課程、看參考書、選擇課題,到開展學位論文研究工作等,都制訂詳細計畫,並與有關同志慎重研究後,才確定方案。為了給博士生創造必要的科研條件,他到處聯繫,落實措施,確保研究工作順利完成。截至1990年,他已培養碩士研究生14名,博士研究生1名。
陸星垣在60多年的治學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科研和生產方面的經驗,編寫出版了相當數量的科技專著以及教材和教學參考用書,促進了蠶業科技和生產的發展,豐富了中國蠶業科學技術寶庫。
陸星垣跨入耄耋之年以後,對蠶桑事業和培養國家技術力量的責任感絲毫不減。他除經常到蠶區解決生產疑難問題,出席各種學術會議,到一些科研單位從事指導工作外,還熱心於學會工作,長期擔任浙江省蠶桑學會理事長,中國蠶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在工作上或學術上,與其他同志意見不一致時,他總是以大局為重,求同存異,團結與自己意見不同的同志一起工作。他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對向他求教的人,都熱情接待,真誠幫助,給人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因此,深得全國蠶業科技工作者的愛戴。
辭世
1991年3月24日,陸星垣因病醫治無效,逝世於浙江省杭州市,終年86歲。